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体育治理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2-03-03 03:40刘志国王春雷
邢台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体育产业农村

刘志国,王春雷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无论是哪一个历史时期,农业都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所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现代农村社会中,体育在改善民生福祉,提升农民身体素质,激发农村市场经济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愈加显著的作用[1]。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显著差距,“三农”问题现时仍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并严重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而农村体育问题亦将是我国全面深化体育事业改革、推进我国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点和难点[2]P5。乡村振兴与农村体育的发展息息相关,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体育治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支持,对于落实全面健身战略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体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组成,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落实也具有重要影响。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十九大提出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的引领下,加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治理推动农村体育工作的快速发展将成为新时期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3]。

一、农村体育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概念阐释

(一) 农村体育与体育治理

农村体育是以农民为受众,利用各类体育器材与设施,或者利用自然环境开设与农村地域环境相符的体育活动,以达到促进交往、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目的。就体育事业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意义而言,农村体育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任务息息相关[4]。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他们对于体育锻炼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体育的地位越来越高,发展农村体育,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传统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于治理的国内外理论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但对于治理的概念仍有不同表述,目前较高认同的是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1995)中对“治理”做出的解释: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2]P6。从政府管理的视角来看,治理是政府通过提供服务、增进公共利益的管理过程。在农村发展中,农村体育离不开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如政策资源、财政资源、人力资源的供给,也融合了农民个体、农村体育组织、基层政府、周边企业的共同协作,因此,农村体育治理是政府、社会组织、农民等多元主体对农村体育开展合作管理并达到善治的一种过程[5],农村体育治理的目的是减小城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让全体居民共享国家强盛的成果。

(二)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优化现有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大力推动农业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既要关注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也要高度关注精神文明,致力于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与文化水平。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协同治理的重视程度[6]。大力推进农村体育活动,可增强农民体质和体育素养,在农村内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如何把广大的农村居民动员起来,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从体质健康和精神文明建设角度为乡村振兴战略增光添彩,也是当前农村体育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体育治理的价值分析

(一) 社会层面:保障群众体育权益

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在公共服务方面还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广袤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影响着全民健康和体育强国建设的顺利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中都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增进人民福祉为落脚点的体育方略,为有效保障群众体育权益、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法律和政策支撑。2021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化体育公共服务职能,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农村体育的深入开展,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精准化治理嵌入到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有效推进农村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质量,最终高质量满足农村居民的公共体育需求[7]。

(二) 经济层面:促进产业振兴

作为乡村发展的新动能,体育产业发挥的能量无疑是巨大的,而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条件就是农村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满足[8]。从本质来看,体育产业是在体育基础上衍生出的相关产业与服务链条,农村体育产业是市场经济的构成,在休闲时代悄然来临的今天,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消费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体育经济开始从城市延伸到了农村,依托于农村广阔庞大的消费市场与丰富的资源优势,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农村体育产业,带来了新的消费机会,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发展,有效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乡村体育经济形态。同时,农村体育经济的发展也让消费者的消费维度发生变化,将城市日趋饱和的消费市场转移至农村,提高农村体育经济的消费体量,有助于农村的产业振兴。

(三) 文化层面:突破思想禁锢

长期的发展中,农村体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如在祭祀、节庆等活动中传承与发展的各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和现代化生产带来的人口迁徙,在农村出现了丰富多元的、新的体育文化生活方式,如广场舞替代了扭秧歌、青少年喜欢现代体育活动更甚于传统武术的学习等等。体育本身是体育思想、体育意识、体育技能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之间的叠加,囊括体育竞赛、体育教育、体育文化、体育设施等一系列的形态,在农村体育的发展下,其纵深度也发生了变化。在农村体育中,社会文化是一种重要支撑,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农村一直以小农经济为主,农民的思想也相对滞后,勤劳节俭被视为美德,个人享受则被看做不务正业,农村体育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农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帮助他们主动接收新事物,改变以往农民对于体育存在的错误认识。农村体育的发展也代表着体育文化在农村的兴盛,可顺势带动起其他关联经济的发展,形成全新的文化气象。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体育治理现实困境

(一)公共体育空间不足

体育场地是农村体育发展的物质保障。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的通知,提出了“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是: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两张室外乒乓球台。”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落实并不理想,主要是这种配置标准并不能满足各地村落的实际需求。此后,农业部、体育总局等相关国家机构陆续出台了与农村体育场地建设有关的文件,鼓励多措并举,推进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体育场地达371.34万个,体育场地面积达30.99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0平方米。从总体来看,我国农村体育物质条件逐步好转,体育场地数量在持续增加。但是,农村体育场地的占比并不高,从体育经济司公布的2020年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来看,归属于村委会的体育场地面积为5.85亿平方米,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面积)的18.88%,这一数字反映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仍然显著的滞后于城市[9]。

(二)体育经费投入匮乏

体育经费投入会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当前,我国农村体育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资金来源较少,其中又以上级政府拨款、体育彩票公益金为主。为了扶持农村体育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加大了体育彩票公益金向农村的扶持力度,较大程度改善了农村体育的发展环境,增添了大量的体育器材和场地。

(三)体育社会组织治理落后

农村体育社会组织是未来体育精准扶贫或贫困治理最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其自身不断完善恰是一种自我扶治[10]。在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体育组织管理工作至关重要,针对农村体育产业,需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过程来进行分段式管理。当前,我国农村体育组织管理是采用县、乡镇、村的三级管理体制,整个体育组织管理工作表现出了梯度化的特征,乡村和村是提供服务、参与反馈的唯一纽带。在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体育需求的现实情况下,各种类型的自发的体育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萌芽并壮大。从村落中的各种广场舞小团体、热爱体育的小组织可窥得一斑。但是,这些群众性的体育组织需要同样需要各种公共体育资源的注入才能健康发展,如场地、器材、人才、政策等资源。以场地为例,在国家下大力气投入建设的全民健身路径和农民健身工程中,体育器材和场地的配置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类人群的实际需求,导致不少体育器材都出现了闲置、损坏,以及不能满足体育健身小团体的具体要求,诸如此类在群众体育组织的治理与支持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在农村体育的发展进程中,人才的作用十分关键,由于缺乏高素质、专业性的体育人才,大量专业化的体育器材无法发挥作用,尽管农村成立了体育组织,但对农民提供的体育帮扶和指导很少,不利于农村形成完善的体育工作体系。

(四)居民体育行为和观念有待科学引导

农村居民的体育活动参与频率、满意度、体育观也是评估农村体育发展的重点指标,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体育观念滞后,很少愿意自购体育器材,对体育项目不感兴趣,将劳作等同于体育锻炼,这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参与热情。在农村体育的发展中,“人”是服务对象,如果忽视了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就会导致农村体育的发展受到阻碍。农村居民体育消费行为落后,具体来看,农村体育消费行为的落后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农村居民体育意识偏颇,有部分居民甚至对体育存在抵触心理;其次,对于体育消费的行为存在异化,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农村居民更加看中眼前利益,没有意识到体育活动对自身的长远利好;最后,农村居民根深蒂固的消费思想使之在购买商品时,更加注重耐用和实用,对于体育消费的思想也比较狭隘,导致农村体育消费行为存在变异趋向。

(五)体育政策规定边缘化

在乡村振兴战略开始实施后,针对新农村建设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与制度,但是从具体的实施情况来看,却是收效甚微,政府产业性、公益性之间的定位出现失衡,影响了整体发展的效果。乡村振兴属于国家的战略,旨在更好的发展乡村经济,但在体育政策的颁布上,却常常出现异化,导致体育经济驱动缺乏效力。如,政府对于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拨款,但却未采取有效措施来调动相关产业,没有为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发展动力。另外,农村处于政策的执行末端,尽管有良好的政策支持,但受到决策体制僵化、农村社会因素畸形的影响,体育发展的政策存在边缘化问题。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体育治理的优化路径

(一) 发展体育经济,走产业化战略

针对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存在的经济阻力,需大力发展农村体育经济,走产业化发展战略。第一,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刺激农村体育发展活力,扶持当地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用品业的发展。以农民增产增收作为契机,让农村体育市场的发展产生活力,扩展市场需求,利用城市制造体系的过剩产能来促进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积极响应国家“全民健身”政策号召,鼓励城市居民到农村中消费,以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来吸引城市居民的消费。第二,推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引入与体育产业相适配的其他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如,可发挥农村特色产业优势,将“采茶”“舞龙”等项目与体育产业结合,打造品牌,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力。另外,在条件许可的地区,可建立运动休闲小镇,以体育产业作为核心,打造集齐教育培训、文化旅游、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全民健身平台,根据各个农村的资源优势,可打造娱乐性、培训型、赛事型、健康型、民俗文化型、智能制造型平台。此类产业比较成功的有中山国际棒球体育小镇、郴州市高尔夫协会青少年训练基地等。

(二) 更新消费理念,带动体育消费

农村体育的发展,需要正确的消费引导。在各个农村地区,需大力宣传健康知识,纠正农民对体育理念的错误认知,使之正确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的好处,养成科学的运动习惯。同时,将农村体育与价值认同、节日祈福等相结合,促进现代化体育、传统体育之间的深度融合,改变农民传统的思想观念,激活体育消费。另外,正确引导农村家庭消费,让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体育赛事直播、短视频等宣传方式提升农村居民的参与兴趣,大力推广小型体育运动,引导农民调整家庭消费结构,增加体育消费量。

(三) 提升服务水平,推进现代化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涉及诸多层面,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服务、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在农村体育的发展上,需利用乡村振兴的发展契机,推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现代化建设。在宏观上,利用政府拨款、居民自集、企业投资等方式,筹措更多的资金,提升农村网络通信、餐饮住宿服务水平,优化接待能力,解决农村体育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另外,加强对体育从业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优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政府、企业结合的建设主体,提升农村体育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

在整体的发展中,以政府为导向,推广“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体育发展形式,吸纳更多资金的进入,对农村体育发展的多要素进行统筹布局,改变政府职能,由以往的大包大揽转化为政府主导,为企业社会力量的进入提供政策扶持,改善社会参与体系,提升各方信任度。同时,利用培训、教育活动,让农村居民切实体会到体育活动对自身、家庭的收益,为居民提供参与体育工作的契机。

(四) 完善发展政策,提供政策扶持

农村体育的发展需要长期坚持,并非一蹴而就的,对此,需要完善相关政策,将其作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支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助力。各个农村地区需针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注意弘扬农村特色体育文化,促进农村体育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在下一阶段,需大力建设农村体育社团与体育俱乐部,针对农村居民的风俗和生活习惯打造适合农村的体育社团与俱乐部,提升农民的参与度。对于农村社团与俱乐部的管理,要求各个管理部门与下属单位科学协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发展目标,做到结构合理、惠及全民、均衡发展,加强对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的管理,形成横向沟通体系。

(五) 建设配套设施,激活内生动力

针对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需从硬件、软件两个层面进行完善。在硬件方面,修建体育场地,完善公共设施,从表到里、从点到面,增加乒乓球台、篮球场、农村文化站的数量,带动农村体育消费。利用社会资本来建设体育馆、休闲馆、台球室,让农村体育产业能够实现规模化发展。同时,科学调整农村体育设施的布局与结构,提升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便捷性,让体育设施能够物尽其用,定期对体育设施进行维护、管理,加强监管,保证各类器材的完好。在软件方面,推行“放管服”政策,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的改革,完善地区行政法规,消除产业水平、人口、资源、经济对农村体育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体育法规上,需朝着农村地区倾斜,要完善体育设施资源,提高现有场地和设施的利用率。

(六) 优化体育组织,成立运动协会

农村地区的体育组织可以划分为正式体育组织、非正式体育组织两类,前者是各类人群运动协会、单项运动协会;后者则是由农村居民自发成立,基于农民的自身特长、体育爱好来自发组织,经常被冠以“草根组织”之名,来体现其基础性、自发性的特征。在多数农村地区,体育组织是以非正式的社团组织为主,大多没有在政府部门登记或备案。为了促进农村体育组织的发展,需发挥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制定出健全的资格认证制度,从“质”和“量”两个层面来进行把控,做好宣传工作,组织丰富的体育活动,让更多的农民参与非正式体育组织,成立运动协会。对于乡村治理工作而言,精神文明建设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农村体育赛事的出现,可以进一步夯实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基础,为形成良好风气、塑造健康环境提供保障[11]。因此,在建设完善各种体育组织和运动协会的基础上,要大力开展农村体育赛事,用体育赛事来引导农村居民的体育参与热情。

(七) 引入体育人才,提升指导水平

农村需加强对体育人才的引进和培育,针对各个农村学校,需购入足够的体育器材,因地制宜的对现有器材进行改造,结合本校学生实际组织特色化的体育运动,如跳民族舞、跳格子、滚钢圈等,这类体育项目丰富多元,不会受到器材限制,非常适合农村学校。农村学校还要增加体育老师数量,为其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落实政策补贴,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各个农村还要重视体育人才的培育,针对有意愿从事体育产业的农村居民,予以科学的培训,提升其职业能力,并与当地高校合作,培育优质体育人才,成立专业化的体育组织团体,由专人负责体育活动的普及,加强与农村居民的交流,提高其参与意识。

综合来看,农村体育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内容,能够促进产业兴旺,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农村。当前,尽管农村体育的发展取得了初步成就,但依然面临产业滞后、配置不完善、人才匮乏、保障基准值不完善等问题。针对现有问题,需增加资金扶持,提升服务水平,更新农村居民的消费理念,打造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村居民”共同参与的体育发展模式,让更多社会资源能够进入农村体育领域中。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体育产业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体育产业之篮球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