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课程思政——共识、设计与实践》探索

2022-03-03 03:26
新闻爱好者 2022年7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状态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各种文化思潮充斥于网络平台,给青年学生的心理及思想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尤其是一些负能量的传播,给高校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而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学教育已显得极为重要,这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背景下,若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必须进一步认识心理学的价值及作用,寻找二者的契合点,以帮助思政教育摆脱困境,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高校课程思政——共识、设计与实践》 为李红霞、邓文钱、滕培圣等学者编写,2021年9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基于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间的关系,以及当前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实践机制建设等内容,并从理论创新视角提出了课程思政创新的理论问题,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及方法指导。

一、心理学能够预防思想及心理健康风险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是媒介消费的主要群体,他们更倾向于从新媒体平台中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但因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媒介素养尚未成熟和完善,很难洞察社会现实和把握信息本质,极易随新媒体思维倾向而陷入认知困境,给其理性思维及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常会受到网上的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加之西方意识形态向高校的加速辐射,西方价值观及思想不断涌进大学生的头脑,企图以此影响而使部分学生、教师认同西方的文化观和价值观,甚至否定、质疑本国的主流思想及政治意识,影响其意识形态和心理健康。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注重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心理健康教育,做好思想意识形态的风险防控,并把其列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从思政教育的发展和实践来看,思政教育与心理学密切相关,若要提高思想教育成效,应洞悉大学生的心理,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政教育,方能使思政教育内容真正入脑入心。

从本质上看,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控制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安全风险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水平,指导和帮助学生摆脱困惑和负面情绪,提高其生活及学习积极性。恰如《高校课程思政——共识、设计与实践》一书所述,思政教育、心理教育是互为补充的,应用心理学理论能够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能力,对其高质量和长效化的开展具有重要价值。一直以来,提高思想觉悟和塑造良好品质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学能够帮助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和人格。这是因为心理学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个人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若将心理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够有效帮助塑造学生的人格、思想和品质。

二、心理学能够强化思政教育的渗透力和灵活性

积极向上的心理是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特质。心理学是通过心理引导、疏导的方式促进个人积极心理潜力的发挥,帮助其形成积极和正向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进而强化其对负面思想及情绪的抵抗力。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学内容,能够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的渗透力,通过对个人潜力的激发,帮助学生提高思政学习意识,防止其出现抵触心理。对于此,《高校课程思政——共识、设计与实践》 一书指出,思政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传统单一的知识灌输教育模式的效果较为有限,而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心理学内容则可以丰富思政教学模式,促进思政教育引导作用的发挥,更能够对思政教育实践中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有效补充,解决传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细节问题,从而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在思政教育中,思政课教师应实时掌握和了解学生思想状态,针对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思政教育中的问题开展教育工作,这是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通常情况下,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课程教学,了解学生思想状态也主要是利用成绩考核和考试等方式,这种考核结果与学生思想的实际状况间存在一定差异,高校所掌握的学生思想状态不够准确。但若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心理学,能够从心理学视角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课堂表现力及心理状态等进行全面了解,从而强化了监控学生思想状态及变化的能力,思政课教师也能从思想反馈和心理环境维度开展教学规划,及时调整教育及教学方向,从而为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爆笑心理学
状态联想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