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策略方法的调适
——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探析

2022-03-03 03:26朱殿勇
新闻爱好者 2022年7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价值观

□杨 宇 朱殿勇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意味着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将摆脱以西方话语为核心的全球话语规则,打破以西方现代性为核心的叙事视野的桎梏。基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的探析,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策略方法进行调适,既利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深度展开,也有助于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内在契合

作为世界文明发展的新样态,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国际秩序价值理念的历史性变革,为世界文明搭建了进步的新“支撑点”。当代中国价值观作为民族复兴的价值引领,“就其性质而言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其核心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核心价值体系”[1]。两者在静态和动态上内在相连、相辅共进。

从静态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存在关联性:首先,两者现实目标契合。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目标,即在价值层面增强全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化解我国在矛盾多发期和凸显期面临的风险挑战,保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样,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着大国博弈、气候变化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的场域,旨在构建一种“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全球生存和发展环境。现实目标的相互契合促使两者联系在一起。其次,两者的价值诉求契合。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理念,其中所包含的“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概念与人类的政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类价值诉求的内涵虽然在具体层面有差异,但是在普遍、一般层面上存在内在契合性,促进了两者间的相互联动。

从动态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呈现出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态势。当代中国价值观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的构成部分,丰富和完善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内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价值支撑和思想引领。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和构建,引导当代中国价值观进一步深入全球价值公域,增强其理念公度性,促使其与不同文明形成强联系,拓展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绝对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传播和认同,减少了因语言隔阂、地缘冲突而形成的价值传播壁垒,有助于以时间消灭空间,缩短传播周期,拓展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话语空间。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现实契机及应变

当代中国价值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存在紧密契合关系,这种契合关系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带来了现实契机的同时,也使得当代中国价值观发生了改变。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现实契机

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文明自信,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增添了新动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民众在对本民族的文化发展状况和文化价值进行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心理状态”[2],也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球文化交往环境的价值和意义,重塑了中国在多元文化交往中的身份和角色,并以此建构了坚实的文化自信,既巩固了主体促进当代中国价值观进行国际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也进一步增强了当代中国价值观进行国际传播的传播意愿和内在动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了中国全球话语权,破解了“西强中弱”的国际传播格局的制约。西方国家在国际传播格局和秩序中的结构性优势,对中国的对外传播造成系统性困境,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所面临的根本障碍。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对外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中国推动国际话语权力分配的中国方案。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获得了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权威性国际组织的“背书”,也赢得了不同国家以及国际有识之士的认同和赞誉[3],推动了国际舆论格局的转型与全球话语权的再分配,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破解自身传播困境提供了突破口。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应变

一方面,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在自身的传播方向、战略定位及传播场域上发生应变:

首先,当代中国价值观要围绕塑造中国形象进行国际传播。良好的国际形象是中国对外发展战略的关键,也是国际传播的战略目标。但由于西方国家对全球舆论和传播体系的掌控与垄断,中国形象始终处于被表述、被建构的地位,导致出现事实形象与受众认知不符的认知错位。认知错位使中国的全球方案和理念得不到各国民众的认同,继而阻碍了中国国际话语权。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摆脱“西方文明中心论”的话语限制,探索对我国的国家形象进行主体性建构提供了可行性。

其次,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致力于还原全球价值多元性。价值观与传播是相辅相成的,也正因“普世价值”的加持和照应,西方能始终牢牢掌控全球传播秩序和国际舆论格局。要重构国际传播新秩序,净化国际舆论环境,需要全球多元化价值体系的支撑。因而,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在自我认知定位上,不仅要实现自我价值宣传,还应主动消解“普世价值” 对国际传播受众设置的无形 “价值滤镜”,还原全球价值的多元性、丰富性,进而促进全球话语权和传播资源的均衡分配,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传播新秩序。

最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需要转变应用传播场域。场域相当于“信息容器”,是“传播场”的重要部分。在全球多元文明场域中,不同个体、群体的认知结构、行为方式和情感体验具有最大程度的相似性。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兼容并蓄,帮助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能够与其他文明场域形成良好互动,促使其与被传播者所属的认知结构和文化语境相结合,减少其国际传播中的文化阻梗和隔阂,为当代中国价值观获得价值认同提供了基础。

另一方面,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在自身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主体上发生应变:

首先,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传播内容需要多元化发展。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发布了两份关于中国形象的调查报告。2019年的报告显示,海外受访者认为,中餐(55%)、中医药(50%)、武术(46%)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三个方面。[4]2020年的报告中显示,55%的海外受访民众认为,中国是个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这一印象也连续三年成为海外民众选择比例最高的中国形象评价。[5]但是,这种简单浅显的、传统的传播内容既缺乏理论深度,也缺乏对当代中国发展态势的把握,仅在细枝末节上呈现中国面貌,而失去了总体性。因此,要发掘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深层蕴含,需要促进内容体系的多元化建设。

其次,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主体素质需提升。传播主体不仅作为传播活动的“触发器”,更凭借自身主动性作用于传播活动的全过程,影响到传播的内容、过程和效能等方面。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当代中国价值观在国际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新要求,要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为目标导向,对传播主体存量进行优化,强调传播主体的核心素质,例如跨文化交际、话语创新和基础理论等,强化人才培育,让增量人才融入国际传播实践中。

三、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在策略方法层面的调适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应当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对当代中国价值观“走出去”的策略方法进行调适。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在策略层面的调适

所谓策略,是从国际战略传播高度出发,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传播方向、战略定位及传播场域进行转型和调整。

首先,从结构主义角度看,国家形象是由不同维度的要素协合而成的结构体。国家形象按领域划分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其中文化是国家形象的关键构成要素,它决定了异域文化主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主观心理构建。而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要素,对构建国家形象更具决定性作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当代中国价值观在国际传播领域应培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克服单纯的、狭义的价值观传播观,使其不仅作为价值观念而单独存在,而且要嵌入文明叙事中,与世界不同文明一道推动新文明秩序的构建。

其次,树立以多向价值为基础的多元价值思维,实现共同体内不同价值的多元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传播和普遍认同,强化了人类整体的多元性与共生性。面对这一客观现实,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要在主观思维上摒弃西方“非此即彼”式的价值原则和博弈思维。要充分尊重和包容其他文明价值的个性,以“和而不同”解决“一”和“多”的关系,化解多元价值矛盾冲突,在多元价值场域中实现不同价值间的平等交流,实现价值认异。

最后,注重对人文精神内涵层面的开发,实现与文明场域的嵌合。精神是文明的核心。任何一种文明的制度选择、民族品格、价值取向等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养和支撑。当代中国价值观蕴含的人文精神也是最具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许多有识之士关注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认为充满人本思想、人文精神的中华文化对于解决当代世界的冲突与不安具有积极价值”[6]。因此,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应多推出兼具人文价值和情感价值的文化产品,举办相应的文化交流活动,对外展现人文精神的“形”与“用”。同时,促进国际人文对话交流,形成多元人文交流格局,在文化交流和心灵沟通层面实现与全球多元文明场域的嵌合。

(二)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在方法层面的调适

为确保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策略的转变和调整,还需有针对性地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内容方法层面作出适时调整。

第一,建设具有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人才队伍。首先,从专业学者角度看,有关外宣的组织和机构可以根据现实情况,整合学术力量参与到国际传播工作中,激发、释放专业学者队伍的活力,强化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内容的凝练,打造与国际话语相融通的概念、范畴和表述方式,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提供智力支持。其次,从民间开发后备人才。民间主体以“个体”视角和普通网民身份参与国际传播,有利于淡化官方宣传色彩,也有利于当代中国价值观与民众的接受心理相契合。例如,吸收具有跨文化生活学习经历的留学人员、华人华侨、文艺工作者,鼓励其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国际传播活动中,形成兼具内容和形式的民间自媒体。最后,丰富国际传播学科内涵,培养好后备人才。新时代传播人才,不仅要具有足够的政治领悟力和判断力,具有“坚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7],也要自觉地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意识和国际情怀。

第二,促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内容的创新。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接受,往往依据自身所处文化背景、审美标准以及自身的接受习惯进行偏好性选择。只有了解不同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接受特点,只有满足受众的需求,才能提升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效能。例如适应当前受众对信息交互中能否引发情感共鸣的重视,以“共情”为创新导向促进内容的创新。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应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在价值层面的情感共鸣要素和情感的触动点,提升传播内容的感染性和贴近性,打破通往“他者”心扉的阻碍,实现心灵相通和价值认同。同时,根据全球传播和国际舆论热点促进话语内容的创新。例如,以国际社会议题、舆论热点的发展动向作为话语内容创新的动力,适时提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高质量且具有普遍意义的话语内容,保证自身时刻“在场”之余,促使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话语内容能够得到不同受众的广泛理解和认可,从而提升自身的舆论影响力和思想引领力。

第三,调整当代中国价值观在国际传播中的呈现形式。一是积极利用智能化、数字化的传播技术,提升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可视化。信息的视觉呈现可以有效满足受众的代偿心理,为其带来缺失性体验。以2020年播出的《从长安到罗马》纪录片为例,该片以4K 高清的视觉表现方式对比丝绸之路东西两端的文明国家,引发海内外收视热潮。[8]该纪录片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利用超高清的影像技术呈现中西文化。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要积极运用先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升级价值观视觉传导方式,增强受众在价值观接收过程中的具身感受。二是以故事形式解决“说了传不开”的窘境。故事模式之所以在传播中收效更佳,在于该模式触发了受众的探索需要,符合当下受众的求知心理。例如2021年一路“象”北事件,受众带着对象群命运的关注,即这群大象“为何出走? 去向何方? 它们是站着睡觉还是躺着睡觉”?[9]以此为心理基点观看视频直播。此外,直播中象群沿途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深刻感受到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中包含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主义理念。最终,受众不仅看到了中国的生态保护成果,还进一步认识到自然生态的内在价值,完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思维提升,从而生动地讲述了一个“美丽中国故事”。因此,在国际传播中要以此为借鉴,将当代中国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故事相结合,再以叙事形式进行筛选、修饰后,将其传递给受众,增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价值濡化和思想渗透。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价值观
爱的共同体
我的价值观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命运秀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