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承与创新的黄河文化传播体系构建策略

2022-03-03 03:26刘向阳
新闻爱好者 2022年7期
关键词:黄河文化

□刘向阳

一、黄河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第一,黄河文化传播对树立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的大量优秀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是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起点。[2]河南是黄河文明的发源地和黄河文化的核心区域,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地。随着人口迁移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黄河文化不断走出中原,走进全国,走向全世界,为世界人民提供天人合一、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理念,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解决文明冲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大意义。从全球四大文明发展演变过程看,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代表和象征,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东方思想体系,在东亚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与影响。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宣传黄河文明,加强文化交流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迫切需要传承发展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黄河文化传播是增进民族团结、凝聚各方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黄河的河运治理所对应的融合、统一的思想文化,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迫切需要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从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提高文化的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黄河文化具有的根源性、系统性和包容性的历史特质,将对全国人民增强文化自信,保护生态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3]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需要把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结合起来,让黄河文化旅游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4]

第三,黄河文化传播是河南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依托。河南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区和集大成之地,是华夏儿女的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目前,河南省委、省政府正在积极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给我们推动新时代的黄河文化传播、遗产保护、历史传承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们应积极对接国家战略,以高质量的文化传播持续促进全省文化资源的创新发展,助推河南现代化建设,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二、黄河文化传播体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黄河文化传播体系的现状

历史上的黄河文化传播以人际传播为主。在漫长的传播历史中,口头传承、技艺传承和民俗传承是黄河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也有以听觉符号和非语言为主要载体的传播。在漫长的历史中,通过历次河南人的大批外迁,南来北往的官吏和商民以语言符号呈现了黄河文化,如大禹治水、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在民间广泛传播。以听觉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传播,如方言土语、民间传说、河南豫剧、黄河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成为黄河不同时空里回响的腔调。以非语言符号为主要载体的黄河文化传播,如从远古的壁画到石窟造像,从建筑画像到器物纹饰,从服饰华章到居所装饰,从山水临摹到市井画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黄河文化。各种历史遗存与出土文物直接展示了黄河文化丰富的内容,也是黄河文化的结晶和标志。借助人际传播,民风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出现和发展,黄河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河南省组织开展了“黄河文化月”和“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等一大批主题活动,启动了“黄河非遗点亮老家河南”计划、“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着力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以崭新的传播方式展现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河南主流媒体在传播黄河文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河南广播电视总台先后推出了《壮美中原,老家河南》《豫见中国,老家河南》等系列公益宣传片,呈现了豫剧、少林功夫、开封古城墙、殷墟甲骨文、嵩阳书院、郑州烩面、温县陈氏太极拳等典型的黄河文化符号。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科技赋能文化产业,黄河文化“破圈”而出:太极拳成功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安阳殷墟和中国大运河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国色天香》等传统文化节目也焕发出光彩夺目的魅力。

(二)黄河文化传播体系存在的问题

尽管河南黄河文化传播取得了一定效果,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但与河南丰厚的文化底蕴相比,黄河文化的传播整体效果还比较弱,传播潜力还没有被完全发掘出来。从近年来黄河文化传播的实践看,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不足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顶层设计和系统引导不足。政府部门对推动黄河文化传播缺乏较为全面、层级较高的总体设计。各类研究力量和资源要素相对分散,各个部门、行业、高校、科研机构对黄河文化内涵的挖掘梳理整合不够。文化创意人才匮乏,缺少创新创意的空间环境和政策环境,难以孵化新业态和新模式。传播主体与政府的配合不够紧密,跨行业的合作交流、文化融合发展存在一定不足,有分量的文创作品少,延伸产业辐射小,市场化和集约化程度整体不高。二是传播内容刻板单调。黄河文化传播定位不清晰,内容刻板单调,没有形成能代表河南文化的鲜活名片。过于粗放的文化展示模式降低了黄河文化的传播氛围和传播力,文化内涵同质化,文化资源的活化意识和现代化呈现的能力不足,无法得到应有的传播效果。定位不够精准、传播受众范围狭小。我省目前还没有针对国内受众设置差异化的传播方案,黄河文化在国家级宣传平台上出现的还不多,大量的宣传仅限于河南本地,直接导致宣传效果大打折扣。没有顶级项目,加之尚未形成跨区域的旅游产业,黄河文化的传播力度较弱,更遑论辐射到其他省份。三是传播技术有待提高。现阶段没有将各种资源融合在一起,黄河文化的传播还没有形成全景式、立体式、动态式传播的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与创新发展模式。传播形态上,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的媒体融合不足,传播效果不佳。短视频、网络直播、H5等新兴媒体在微信公众号上寥寥无几,与黄河有关的抖音更是少之又少。“文化IP”“文化科技”、黄河文化融入生产生活等方面有待提高。

三、基于传承与创新的黄河文化传播体系构建对策

在现代科技和文化融合背景下,重构河南省黄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传播体系,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更需要借助科技手段,丰富整合黄河文化的深厚内涵,创新适合时代特点的传播方式,实现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是对黄河文化在形式、载体、传播途径等层面进行现代表达; 创新性发展则强调对黄河文化在内涵上的补充、扩展、完善,赋予新的时代内涵。[5]为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整合资源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前瞻布局。一是提升站位,拓展视野。传播黄河文化是河南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重要举措,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实际行动,使命光荣、影响深远。[6]要坚持以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基本路线和主攻方向,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为出发点[7],在黄河文化传播领域持续创新创意、破题破冰、出圈出彩,走出一条黄河文化传播的新路子。二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集中行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类研究力量,明确主攻方向,深化对黄河文化重大课题的研究。建设河南省文旅大数据库,实现与省政务云、政务网和大数据管理平台数据的共享,建立全省文旅智慧大脑,打造全省文旅线上虚拟空间。加大整合新媒体与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的融合,建成一体策划、集中采集、多种生成、立体化的传播方式,形成同频共振的河南文化旅游全媒体传播矩阵。打造自媒体、互联网大平台、省市媒体与中央媒体四级联动的传播体系,利用影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构建多元化复合型黄河文化传播平台。三是引育人才,锻造团队。各级政府要把培养人才、吸纳人才和建设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作为工作的重心,不仅要在省内培养一批优秀的融媒体人才服务黄河文化传播事业,而且面向全国吸纳一大批高科技人才,提升黄河文化传播的实力和后劲。

(二)充实黄河文化传播内容

积极提炼、传播河南黄河文化精髓,坚守内容为王、渠道提升、受众至上的运作思路,坚持与民众对话,贴近社会现实,聚焦热点问题,以受众需求为中心的创新节点,不仅传播黄河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向心力,更要在黄河文化的引领力、主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上下功夫。一是运用科技手段开展黄河文化资源普查。运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库,对黄河沿岸的文物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曲剧种、传统乐器、美术馆藏进行普查,完善黄河流域文化资源库的建设。二是做好溯源、寻根、铸魂的大文章。依托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和河南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黄河文化考古等重大研究工程,加大对黄河文化的传承与阐释。激发黄河文化遗存活力,统筹推进古今图书、馆藏文物、文化遗迹等黄河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三是建立黄河文化大IP。传播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和中国功夫等宣传理念。打造中国文字的甲骨文文化IP,彰显华夏之光的仰韶文化IP,代表早期中国的二里头文化IP,隋唐洛阳城文化IP,蕴含中华美学的宋文化IP,凝炼东方智慧的道家IP,传达中国意境的唐诗宋词IP,扩大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拓展黄河文化传播手段

铸造黄河文化传播平台,通过创意激活和科技赋能加速转化黄河文化旅游产品,促进黄河文化传播的国际化和现代化。一是立体打造黄河文化传播平台。充分发挥创作团队和民间传播的力量,利用新媒体平台等现代手段构建黄河文化传播体系,推进黄河文化传播国际化。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建设媒体特约评论员、黄河文化的专家学者、网络大V、网络写手等人员信息库,拍摄人文风景、影视作品、历史纪录片等,打造线上加线下互相融合的云文旅推广体系。发挥文艺院团、文博院馆、文化研究机构等优势,借助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和网红平台开展全方位、多层级、立体化宣传推广。建立黄河文化与世界沟通的平台。总结、提炼、升华黄河文化的精神价值、思想价值、文化价值,提升用外文讲好河南故事的能力,让老家河南成为有故事、有传承、有温度、有情怀的社交平台公众号。打造多语种文旅推广基地,展现中国之中原、亚洲之中原、世界之中原;世界之黄河、中国之黄河、河南之黄河。盘活群众性文艺创作平台。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动力,打造一批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戏曲、影视剧、话剧、情景剧等群众性艺术精品。二是创意驱动、科技赋能新业态。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AR、VR、MR 等现代信息科技在文旅文创产业的应用,将创意作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催化剂,贯穿到黄河文化传播的各个环节。随着高科技与文旅的高度融合,运用5G 背景下的“互联网”“移动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出一批文化产业的新产品、新组合和新业态,构建起一个跨界的文化产业新业态,使大批国潮国风文化持续出圈,以文化创意和科技赋能来引领黄河文化的现代化。三是以人为本,推送个性化信息。建设河南省文旅文创融合数字创意中心,实现黄河文化的云展览、云娱乐、线上演播、智慧服务、沉浸式体验等新兴业态的内容。创作生产出河南特色的网络演绎、网络视听、数字动漫、数字出版等,实现可视化、互动化、沉浸式体验和便捷化消费。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创新,通过人工智能分析,按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档次的用户需求、兴趣及偏好进行智能匹配,实行个性化定制,满足个性化需求。

四、结语

构建黄河文化传播体系要充分发挥黄河文化在赓续国家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中的作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功能。大力宣传黄河文化的生态理论、治国理念、哲学思想,提升其生命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进黄河文化精神内涵和展现方式的现代化,使文化元素与文化价值充分融入百姓生活。

猜你喜欢
黄河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黄河娃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黄河,我爱你
『黄河』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