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抢救室患者压力性损伤流行特征的调查研究

2022-03-03 06:08何静静黄萍周田田李春燕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获得性抢救室部位

何静静,黄萍,周田田,李春燕

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是指由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力导致的皮肤和(或)皮下组织的局部损伤,通常发生于骨隆突处或皮肤与医疗设备接触处[1]。压力性损伤不仅会导致患者疼痛、生活质量下降、死亡率增高等问题[2],还造成了医疗卫生保健系统的巨大浪费[3]。急诊抢救室是众多危急患者入院的第一线,患者存在活动受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高风险因素,甚至有研究发现急诊患者在转运途中,组织受压后几分钟内就能出现潜在的压力性损伤[4]。然而抢救室护理人员主要工作任务是抢救危重患者,往往疏于评估和管理患者的皮肤[5],造成抢救室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高于其他病房单元[6],为患者后续的治疗与护理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本研究调查某三级医院急诊抢救室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并分析其流行特征,以期为急诊抢救室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及管理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2018-01至2019-10某三级医院急诊抢救室压力性损伤患者资料,共获得140例压力性损伤患者数据。其中包括院外获得性压力性损伤患者132例,年龄(70.7±16.1)岁;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患者8例,年龄(69.62±18.47)岁。

1.2研究方法由两位研究人员收集整理2018-01至2019-10急诊抢救室所有压力性损伤患者的资料收集表(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患病情况、Braden风险评估量表、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评估等),最终收集的患者资料经双人核对无误后录入Excel数据库。

1.3压力性损伤评估标准诊断依据为美国压疮专家咨询组(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NPUAP)2018年更新的压力性损伤定义和分期标准, 主要包括1期、2期、3期、4期压力性损伤、不可分期压力性损伤和可疑深部组织压力性损伤。本研究将进入抢救室24 h以后发生的压力性损伤定义为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

1.4数据统计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包括院内、院外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一般资料、疾病类型、Braden评分、压力性损伤发生部位及数量、压力性损伤分级等。应用SPSS 19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进行统计描述,并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压力性损伤患者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140例压力性损伤患者,其中男性88例(62.9%),女性52例(37.1%);年龄范围为20~98岁,平均(70.42±16.17)岁;患者在急诊抢救室内的平均滞留时长为(70.56±120.38)h。

2.2急诊抢救室患者压力性损伤分期及分布特征 按NPUAP 2018年压力性损伤定义方法,2018-01至2019-10共记录231处压力性损伤,其中1期104处(45.2%),2期69处(30.0%),3期35处(14.8%),4期11处(4.8%),不可分期压力性损伤12处(5.2%),无可疑深部组织压力性损伤。骶尾部、足跟足踝和颜面部是抢救室压力性损伤发生的主要部位,分别占比49.6%、18.7%和7.8%,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主要集中于颜面部(50%),院内、院外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院内外压力性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分布特征[例(%)]

2.3不同特征压力性损伤患者Braden评分情况 Braden评分用于判断患者的压力性损伤风险程度,评分越低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越高。不同特征压力性损伤患者Braden评分结果如下,其中是否经由救护车转运、不同来源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性别以及疾病情况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据统计,美国2016年医疗机构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急性护理和治疗总成本可能超过26.8亿美元[7]。多项研究指出压力性损伤的治疗费用会随着压力性损伤严重程度的增加而显著上涨,因此早期预防是目前应对压力性损伤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4,8]。随着我国各大型医院急诊科拥挤现象越来越显著,患者在抢救室内的滞留时间越来越长[9],Dongkwan等[10]的研究表明急诊滞留时间的延长是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急诊抢救室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将越来越高。预防和减少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是卫生部制定的“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之一,但作为目前国内关于急诊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情况却少有报道,因此调查急诊抢救室压力性损伤并描述其流行特征很有必要。

3.1急诊抢救室压力性损伤患者主要为老年人群 本研究样本中急诊抢救室压力性损伤患者中年龄≥61岁的老年患者占绝大部分(占比87.9%),与任慧玲等[11]在北京某急诊科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老年人群常患多种疾病,活动能力以及一般健康状况较差,发生压力性损伤风险较高[12]。Pham等[8]研究发现,在急诊担架和抢救床使用压力再分配泡沫床垫能够早期预防急诊老年患者的压力性损伤,且具备良好的成本效益。随着老年人口在急诊就诊人群中的比例不断提高[13],护理管理者应重视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的评估,并加大预防管理力度。

3.2急诊抢救室患者压力性损伤最常见部位为骶尾部与足跟足踝 骶尾部、足跟足踝是本次调查中压力性损伤最常出现的部位,与Dugaret等[12]研究结果一致。虽然目前已有证据支持在抢救床和转运担架上安装压力再分配泡沫床垫[8]、在转运救护早期使用足跟悬吊鞋[14]等措施预防骶尾部和足跟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但尚未在我国急诊开展广泛临床验证与应用。未来应当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急诊抢救室的压力性损伤预防和管理的策略,针对压力性损伤重点发生部位强化护理干预措施。

3.3急诊抢救室患者院内、外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部位不同 急诊抢救室院内与院外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从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Hospital-Acquired Pressure Injuries,HAPIs)来看,颈面部是最常见部位,可能与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Medical Device Related Pressure Injuries,MDRPI)的发生有关[15]。与MDRPI发生风险相关的医疗器械包括呼吸支持类、颈托、导管器械、夹板和静脉置管等[16],最常见发生部位包括头面部、颈部、足跟/足部等[17]。董婷婷等[18]所进行的一项全院压力性损伤回顾性研究发现45.5%的MDRPI发生在急诊,且急诊发生MDRPI的危险度是普通病房的4.561倍。急诊患者病情危急,常需要频繁使用多种生命支持设备(如呼吸机、鼻氧管、约束带、颈托等),且由于部分危重患者滞留时间过长,而护士工作负荷较重,无法及时观察患者皮肤与医疗器械接触部位情况,导致MDRPI在急诊患者中极易发生。因此在急诊抢救室进行常规压力性损伤预防和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应加强MDRPI的评估和管理,以减少MDRPI的发生。

3.4急诊抢救室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与转运方式及患者来源相关 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是否经由救护车转运与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显著相关(P<0.05),可能与压力性损伤风险评分越低的患者越需要救护车转运有关。Fulbrook等[19]的研究就曾提出由救护车转运至急诊抢救室的患者本身病情较为严重,加之长时间在狭窄坚硬的救护车担架上保持固定姿势,发生压力性损伤风险较高。研究结果还提示来源于养老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高于来源于家庭或本院的患者。养老机构护理员对压力性损伤的认知较为落后,预防和处理能力较为欠缺[20],因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高于一般医疗机构[21]。来源于其他医疗机构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较高可能与患者在救护车内转运时间过长有关[8]。

表2 抢救室不同特征压力性损伤患者Braden评分情况

4 小 结

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近2年某三级医院急诊抢救室的压力性损伤数据,但因总体样本量较少,未能得到更多有说服力的结论,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应加强急诊抢救室的压力性损伤预防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早期识别压力性损伤高风险人群,并针对高风险人群及急诊抢救室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较高的部位制定相应的预防管理方案,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强化护士压力性损伤预防意识,不断降低急诊抢救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猜你喜欢
获得性抢救室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获得性低磷骨软化症两例
限制抢救室人流量对急诊医疗质量的影响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发生ICU 获得性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
基于SBAR交接模型的抢救室滞留患者交接单的设计
基于印象管理理论分析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急诊电子病历系统建设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