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军
(忻州师范学院 山西忻州 034000)
力量训练是田径运动员的主要训练内容之一,在力量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肌肉组织发生收缩性变化。在此种条件下,运动员的个人力量值所保持的时间呈现不同,而这种不同将直接对田径运动员的竞赛结果造成影响。尤其是在体育高校培养长跑类田径运动员过程中,如何科学地对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一直是专业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综合早期对此方面的研究可知,我国体育界针对此方面的研究已开展了十余年之久[1]。但截至目前,一直尚未得到有效的力量训练强度成果。且在此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中,一直存在力量训练强度对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影响的争议。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高校田径运动员力量训练提供专业指导,该文将开展不同力量训练强度对运动员个人影响的研究,从生理学角度深入探索问题,分析相比不同强度的力量训练方案,找出更加有益于高校田径运动员肌肉力量提升的力量强度训练方案,以此为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方案设定提供参考。
该文选取了某高校体育专业内田径队运动员40名,其中男性田径运动员23名,女性田径运动员17名。经调查,选择的40 名实验对象无慢病疾病史,且均签订了实验意外协议[2]。每名田径运动员的专业水准均达到国家标准认证二级或以上。
在40名田径运动员中随机抽取10名运动员,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其余30 名运动员为实验组[3]。实验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对象个人情况((±S))
表1 实验对象个人情况((±S))
对照组采用单组力量方案,即低强度力量训练方案;实验组采用多组力量训练方案,即高强度或组合强度力量(不同强度力量)训练方案。为了确保实验过程中运动员不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要求所有参与此次实验的高校田径运动员,熟知此次实验流程,并对其进行身体健康检测,每组田径运动员在身高、体重、年龄等方面不具备显著差异,满足此次实验需求。
该实验在实施过程中,分为两次干预测试,实验周期为6 周。在实验过程中,每周执行一次田径运动员体能检测,综合最终检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参与实验的对象共为四组,对照组(DZ)所参与实验的10 名田径运动员,对其进行单组力量训练,即低强度力量训练[3]。实验过程中无相关人员对其干扰[4]。实验组S1、S2、S3 三组参与测试的30 运动员分别进行组合强度力量训练、多组强度力量训练与高强度综合性力量训练[4]。3种强度力量训练的等级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
在实验过程中,所有田径运动员的作息时间与进餐食谱需保持一致,测试方法可参照Kraemer and Fry方法实施[5]。实验中,相关结果均由2名相同的专业体能测试人员进行检测,其中一名人员进行测试,另一名进行辅助监督,要求测试人员对此次实验的分组保持不知情情况。
实验组与对照组所有参与此次实验的运动员需在参与力量训练前进行5~10min 的热身运动,包括蹬车运动、高抬腿、原地踏步运动、小腿及胸部伸展运动等[6],避免在强度训练方案中出现肌肉拉伤等现象。该实验共为期6周,每周训练3次,每次间隔3~4d,模拟运动员真实的运动场景。
实验一组(S1)在第一周进行双腿弯曲、肌肉收缩等低强度力量训练(/组合强度力量训练)。第一周要求参与实验的运动员完成5 组即可,每次训练所需完成的组数逐步递增。
实验二组(S2)在第一周进行多种力量训练(多组强度力量训练)[5]。在S1组训练内容的基础上,增设座位大腿内收外展训练、轮滑侧下拉训练、座位卧推训练等多种力量训练项目[7]。力量训练项目的强度等级为中等。同上,在训练整体周期中,每次训练所需完成的组数逐步递增。
实验三组(S3)在第一周进行高强度综合性力量训练。在上述组别训练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全身性力量训练项目,即除上述提出的力量训练内容,同步对其增设蹲起训练、起跑速度训练、起跑冲量训练、深蹲训练等专业训练内容。同上,在训练整体周期中,每次训练所需完成的组数逐步递增。
此次实验后导出的数据均使用SPSS 15.0 软件进 行记录,将1RM 值(最高卧推力量)作为评价不同力量训练强度对高校田径运动员个人能力的标准。采用记录此测试结果取平均值的方式,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中最高RM值,均使用百分比独立样本t作为检验结果,P<0.05 表示数据有效或存在显著差异。
综合上述设计的实验,输出最终结果,将整理实验数据绘制成表2。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1RM值变化情况对比
表2 中,1RM 表示实验对象在重复单次训练动作时,可承受的最高负载力。实验中所有数据的P值均为0.01,表明实验结果有效。
实验组应用的组合强度力量训练、多组强度力量训练与高强度综合性力量训练方案,对高校田径运动员的最大力量训练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因此,可以证明,在对高校田径运动员开展力量训练过程中,可适当应用该文提出的强度训练方式,且训练效果显著优于传统训练方案效果[6]。
应考虑到不同田径运动员个人身体素质的差异,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可对运动员进行身体负荷能力适应程度的测试,掌握不同类型运动员可承受的最大力量训练强度,以此调整训练负荷值。
此外,可采用强度训练辅助肌肉训练等穿插训练方式,避免运动员在训练中肌肉受到损伤,并根据训练强度的不同,给予运动员足够的休息时间,确保身体组织具有能量的充足代谢能力[7]。
该文对高校田径运动员力量训练强度进行分析,选择40 名某高校体育专业内田径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0 名运动员作为对照组对照对象,其余30名运动员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单组力量训练,即低强度力量训练。实验过程中无相关人员对其干扰。实验组在对照组训练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组合强度力量训练、多组强度力量训练与高强度综合性力量训练。通过此次实验可知,对高校田径运动员实施专业的强度力量训练方案,有助于从生理角度提升田径运动员的竞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