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 升
孟子以雄辩闻名,孟子的自信来源于三个方面,即捍卫儒家思想、以民为本、坚持大丈夫理想人格,三者也是支撑孟子自信的文化根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其深邃的思想理念可以为现代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支撑。
春秋与战国时期出现诸子百家,也是在此时段各类思想文化涌现,可以视为我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期。在战国中期孟子出现,作为当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诸子百家中有着独特的魅力,体现在游说诸侯、教育弟子等方面,在相关活动中总能充满自信。孟子的自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捍卫儒家思想文化。孟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继承者,传承并捍卫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中出现了诸多贤能君王比如尧、舜、禹、汤、文武……,其无论在道德品行还是治国方面都有着突出表现,而相关内容也被儒家认同。在传授儒家思想的过程中,也将圣王的礼乐制度、道德品行、治国理念作为传递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以“仁”为核心,推崇王道,修身正己,进而实现自身价值和理想追求。
在孔子离世后,孟子成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开拓者,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并掌握儒家学派思想精髓,在其所处的时代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儒家文化进行扩充丰富,发展儒家学派并使儒家学说可以在诸国传播。孟子在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将“仁”落实到政治举措上,将人与民生缔结在一起,衍生出仁政的思想。
邹城孟庙五通碑
邹城孟庙碑林一角
孟子在四处周游期间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同时在文化传播中引入各类故事,使游说的对象可以通过孟子旁征博引的内容理解儒家思想内核。比如在某一次游说中,孟子便以周文王的治国案例为宣讲儒学文化的素材,通过其治理岐地的行为,劝诫统治者应该关注市场管理、税收政策、法律法规、社会治理、资源开放等内容,必须关爱民众,才可以得到民众的爱戴与支持,孟子对儒学文化具有较深的见地且进一步深化人学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在春秋时代儒家学说便在孔子的推广下,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但在孔子离世后百余年,正值群雄争霸、战乱纷纷的战国时期,在此阶段儒家学说处于没落时期,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中写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面对残酷的现实背景,愤慨指出诸侯国违背圣人之道,担负起正人心、息邪说的社会担当,于战国时期与诸多学派进行辩论,也正此孟子得到好辩的称号。
坚持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并以仁政学说四处游说,其核心内容是以民为本,其中包含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内容。在文化层面孟子认为私学与官学两者并不冲突,可以并存,孟子一生致力于思想教育工作,通过文化思想的传播,启迪民众的智慧。
在战国时期作为农业社会的生产资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民众的经济问题,保证民众吃饱穿暖,但由于战国土地兼并导致民众无法合理应用土地,出现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的情况。
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得天下有道,得斯民斯得天下矣……所恶勿施,尔也”,这句话的主体思想即民众是国家安泰的根本。孟子关注民生,相信天命,同时认为天命可以转变为民意,这也是民本思想在我国首次提出。孟子按照世俗的观念认为君贵民贱,在民本思想下提高了民众的地位。同时孟子还通过《太誓》中的内容,“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指出民众的意志与感受是上天精神的体现。孟子拥有着远超时代的先进思想,在战国时期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口号,认为国家的主体是人民,这在当时无疑是对君权至上制度的挑战,肯定了民众对国家的重要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其相关的思想相继出现,也可以作证孟子观点,民权主义思想便是受到孟子思想的启示产生的。
坚持大丈夫理想人格。孟子作为儒家大师对人格修养极为看重,认为大丈夫行走世间需要拥有崇高的理想人格并给出“居天下之广聚、立天下之正位”的言论。孟子不惧怕权威且对待权威自尊平等,在封建社会此种思想极为可贵。
孟子一生都在宣传儒家文化,在战国时期于诸国进行文化宣传,没有因为畏惧暴君而发表违心言论,犯上直谏,虽然孟子在游说期间屡遭他人的讥讽且一生不被当权者重用,但是孟子没有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
孟子认为君臣关系完全是相对的,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的一系列观点可以看出对德行高洁人士的尊重,相关阐述也大大提高了士君子的社会地位。
孟子刻画了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的气象,此即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需要用广阔的胸襟与非凡的气度,富贵、贫贱、威武无法改变大丈夫的气节,在生死考验面前仍能“舍生而取义”,展现自己完美的人格。
传承中国民族文化。丝绸之路的开通更是为中国学习各方文化提供了基础,但是直至清朝末期,由于闭关锁国的举动,使思想禁锢难以及时学习新的文化,在我国停滞不前的同时西方文化、技术迅猛发展,英国更是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经历近代长达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导致国民在文化方面出现自卑心理,认为西方的东西就是好的,针对此种错误观点必须及时纠正。孟子提出的观点可以作为大众文化自信的源泉,其中“舍生取义”“以民为本”均可以成为引领大众精神的指向标。
邹城孟庙亚圣殿檐下
邹城孟府赐书楼一角
中华民族文明史传承千年,虽然在近100多年的时间中遭遇挫折,但没有就此消沉,因此我们需要文化自豪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成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文中四幅配图为纪念孟子的相关建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准则。孟子提倡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准则,这与我党执政思想不谋而合,我党在上世纪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开辟出适合我国发展的理论思想,确立人民至上的价值标准,其核心便是将民众放在首位,通过社会主义为民众谋得福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完成抗战建设国家与经济改革,通过当下的成果可以证明我党当初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准则,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为我国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石。
孟子虽然活跃在战国时期,但是其作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所提倡的思想仍对现代人有指导作用,舍生取义、人性本善、以民为本,均为儒家文化中的精髓,经过时间的洗礼没有磨灭其光芒,仍可以丰富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立身、发展的重要元素,需要国家坚持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面的优势。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汇聚大众的智慧,为完成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必须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粹,同时将其与马克思思想联系在一起,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文化支撑,为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基础。
五千年华夏文明史,在其中有众多宝贵的文化财产,在100多年的近代苦难中不仅没有将国民打倒,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完成了民族反侵略斗争,通过革命、建设、改革,使中国走出屈辱的阶段并书写精彩的奋斗史,在此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文化且完成传统优质文化传承任务。儒家思想在我国传承悠久,扎根于中国历史,并在时间的打磨下不断对文化内容进行浓缩与提炼,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来源于国民社会实践,且成为民族代代传承的文化财产,每一个人都需要清楚自己的根在哪里。借助孟子思想并学习孟子的言行,将其思想作为指导个人言行的指向标,成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与捍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