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柱 谢欣
关键词:建筑色彩 文脉主义 古村落 江南 南翔古镇
引言
古村落作为乡村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自然、地理、人文的共同体,其建筑形式语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呈现,是展现村落整体风貌的第一视觉要素。近年来,江南地区的乡村建设存在建筑色彩模式化、趋同化问题,造成了“千村一面”的村落风貌,究其问题的根本是乡村建设中建筑色彩的错误应用和村落文脉的忽视导致的。文脉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是整个村落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而色彩作为文脉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是文脉发展的显性表达,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本文以文脉主义的视角对古村落建筑色彩进行研究,对二者关系做本质上的梳理,探索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展现江南古村落建筑色彩的独特魅力,延续传统古村落的色彩文脉,以期为重塑具有地域特征的古村落建筑色彩,延续江南地域色彩文脉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一、文脉主义理论
“文脉”源于语言学的“context”,文脉的研究由建筑学延伸至社会学、旅游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等多个学科领域,各学科对“文脉”的涵义也有着不同的解读[1]。文脉主义是“文脉”一词的哲学衍生,1971年,文脉主义这一概念由舒玛什首先提出,他在文中提到,“对于城市中已经存在的内容不要对其破坏,尽量将其融入到城市中与之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2]。其含义是,文脉是联系人与建筑、城市这些要素关系的重要介质,针对当前的城市建设,提倡将文脉主义与其他要素共同融入到城市规划中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美国文化人类学家C.克鲁克.洪(Clyd Kluck Ho)认为文化是既包括显型式样又包括隐型式样的生存式样的系统[3]。所谓显型式样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的事物,体现在古村落中是一切有形的、物质性的空间载体。隐型式样则是指一切无形的、精神上的文化传承,体现在古村落中是其所蕴涵的无形的、非物质的隐性内容。这些显性式样和隐性式样反映在具体的文脉主义之中被称之为显性文脉和隐性文脉,显性文脉和隐性文脉互相映照、相互推动,共同促进古村落内化与外化的发展。
二、江南古村落文脉构成要素分析
(一)显性文脉要素分析
1.自然环境要素:首先地形地貌方面,法国学者朗科罗认为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原生态”的形态,这个“原生态”的形貌与这个城市的地理因素紧密关联[4]。江南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呈南高北低走势,西南部有些许低矮丘陵分布[5]。这种小尺度的地貌环境是影响江南地区低矮建筑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筑与地形环境互相交融、辉映,如图1。其次是气候方面,江南地区在我国建筑气候区划中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全年气候变化复杂,夏季闷热、冬季阴冷[6]。因此,江南民居建筑设计对防火、防潮、防雨、通风问题尤其关注,应对这种特殊的气候采取了相应的房屋修建措施。建筑普遍出现的“马头墙”“小青瓦”“青砖”等以解决气候带来的实际问题所催生出的建筑语言,各种建筑形式语言的搭配组合,形成了独具韵律美的“粉墙黛瓦”模样的江南民居。在次是水文方面,水体是展现村落显性文脉特征和村落景观风貌的重要窗口。江南地区的水网密集分布,水系发达,使得民居呈现出一种沿水系线性依次展开的布局模式。这种线性的布置方式将水文、建筑、街道等其他要素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互相影响、交织的整体。丰富的水元素使江南地区的建筑环境多增几分柔和,被称为“江南水乡”,如图2。最后是植物方面,江南地区光热条件充足,雨水充沛,且雨热同期,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植物的生长。自古以来,江南地区就草木繁茂,以大、中型植物为主,或以片状组团分布,或以线状沿河分布。植物与建筑环境交相辉映,植物间艺术性的搭配组合与建筑共同造就了江南园林的蓬勃发展,如图3。
2.人工环境要素:首先是空间形态方面,空间形态是构成文脉显性表达的直接要素。“空间”是一种通过对象的“长、宽、高”表现出来的具体物质的客观表现形式;“形态”包括物质与非物质的两个层面的内容[7]。江南地区建筑空间形态包括街巷空间、街河空间、石桥、石亭、石井等多种物质要素,这些物质要素在人们日积月累的实践活动探索中逐渐形成有序的排列组合,反映出当地居民追求的哲学思想。江南人民所追求宁静舒适的生活和顺应自然的价值原则,形成了自由多变、自然天成的江南村落空间形态。其次是空间尺度方面,建筑空间的尺度感同样是建成环境的重要构成。不同的空间尺度是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爱好的物质表现。江南地区选择小巧适中的小空间尺度,体现出江南人民顺应自然环境的价值观,表达出江南人民含蓄内敛的中庸之道。这种相对封闭、窄小的建筑空间尺度更有利于邻里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增加交往行为的产生,造就了江南民居统一和谐的居住环境。再次是材料方面,材料是一种具有文化、地区、时代属性的物质,特定的材料营造出特定的场所感,用于建筑中体现出当地的文脉特征。江南地区建筑的修建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采用当地的石、砖、瓦、木等材料,这些古老、质朴的材料使色彩呈现出一种沉稳的灰调之美,传达出江南人民平和、安宁的心境,塑造出江南地区典型的黑瓦白墙的建筑风貌,如图4。
(二)隱性文脉要素分析
首先是社会文化方面,社会文化作为隐性文脉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村落的发展以及村落的建筑形式和建筑色彩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村落作为乡村文化的载体,在继承和延续过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着新的历史文化。自南宋初年孔氏大宗南渡以来,孔氏族人秉持的家族文化在与江南社会文化互动融合中、相互影响、取长补短,逐渐形成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孔氏南宗文化,深深的影响着江南村落社会文化的发展[8]。村落居民追求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观念上的同一性,形成了高度统一的社会文化系统。在这种具有高度认同感的社会文化下催生出的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具有高度的统一和谐之感,建筑色彩以简单朴素的黑、白、灰构成。其次是政治制度方面,在封建统治的中国,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规定。明清的律法对江南地区建筑的形制规模与色彩装饰就有严格的规定,关于建筑色彩的规范就明确指出民宅严禁施彩,严谨采用色彩绚丽的装饰,严格的政治制度形成了江南民居建筑无彩色的朴素风格。再次是经济技术方面,经济技术往往决定着政治文化的形成、发展。村落形成的初期,受经济技术的限制,村民们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用自然界中的草、木、土等简单易得的材料修建房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材料与技术领域的革新,传统的材料被更加坚实美观的砖、瓦、石所代替,江南粉墙黛瓦的建筑形态逐渐形成。最后是心理行为方面,不同的建筑色彩特征对人们的心理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相反,心理行为作为一种包含着某种心理情感的行为中介作用于社会文化中,进而影响到村落色彩的生成。它是集理性的控制和感性的表达共同外化在人们行为上的心理活动,对人们在房屋修建中惯有的色彩选择模式产生影响,最终日积月累形成一个城市或村落的代表色彩。江南水乡居民沉稳质朴的个性和追求闲适幽静生活的心理情感促成了他们自身独特的房屋修建的行为,形成了江南古村落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低彩度的色彩偏向。
三、文脉主义视角下南翔古镇建筑色彩特征解析
(一)南翔古镇显性文脉的色彩特征解析
1.自然环境要素:首先,地形地貌方面,梁思成先生指出“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制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9]。可以看出南翔古镇建筑的整体色彩风貌主要是由居民最初选址时的环境所决定的,低彩度的整体色彩风貌是受到南翔地区小桥流水的平原地貌的影响。其次是气候方面,南翔镇地处我国的东部季风气候区,夏季平均气温普遍比我国同纬度地区高,加上夏季降水量大,高温高湿度的气候使人们感受到闷热难耐。为了提高居民居住的舒适度,建筑色彩采用了黑白组成的单一色调,带来清爽宜人的视觉感受。再次,水文也是影响南翔古镇色彩选择的重要因素,南翔镇内有横沥河、走马塘等河流流经,建筑沿河修建,在柔和的水文影响下的建筑色彩选择深灰、褐色等低饱和度的色彩,呈现出一种同水一般的沉稳之美。最后,环境色也是建筑所呈现的基础色调的决定因素之一。南翔镇受到周围水草丰茂、幽静和谐的水乡环境影响,植物与水烘托出的蓝绿色彩需要与低彩度、低饱和度建筑色彩呼应,因此,古镇建筑形成了以黑、白、灰三色为主的色彩基调。
2.人工环境要素:首先空间形态上,南翔古镇的建筑空间形态呈“合院”式,院落大小错落组合,形成了富有节奏感的黑白相间的色彩肌理,在蓝天白云的照应下,形成了南翔古镇第一视觉印象。其次在建筑空间尺度上,古镇呈现出一种小尺度的建筑空间形式,这种小巧的空间尺度不宜复杂的色彩搭配,素雅单一的黑白灰色系为建筑带来沉稳大气之感,符合江南地区人民含蓄内敛的性格。再次,南翔镇的建筑色彩还受到建造材料的影响,其材料颇有讲究,建筑屋顶主要是运用青砖和青瓦搭建而成,呈黛青色。墙面刷石灰材料,呈粉白色,这样的处理手段不仅具有美观性,同时也有缓解炎热、防虫、防潮的作用,还能将光反射到屋内,弥补水乡的光照不足弱点。除此之外门窗的设计也颇为讲究,古镇民居的门窗多是木质,漆色接近木头本来的颜色,色彩呈黑褐色以及棕红色,暖色调的点缀色成为这黑白建筑群中的“点睛之笔”,如图5。
(二)南翔古镇隐性文脉的色彩特征解析
1.社会文化:除了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同样对建筑色彩产生一种内化的、隐性的影响。南翔古镇色彩的呈现是受到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精神信仰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共同作用力统称为社会文化。
南翔古鎮建镇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镇内的园林和寺庙是该镇的一大特色,独特的风雅文化、寺庙文化使古镇建筑色彩呈现低彩度的沉稳基调。
民俗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传统,反映出人民群众生活的动态变化,对建筑色彩产生一定的影响。南翔镇过去有新年走三桥,图吉利的习俗,三桥分别是吉利桥、隆兴桥、太平桥,灰色调的石拱桥与周边低彩度的建筑高度融合,呼应了南翔古镇低彩度的整体色调。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古镇建筑的基本色调,其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阴阳五行学说思想是首要代表,反映了在南翔镇生活的文人士大夫们的美学观。中华五色体系按五行分类为“东为木,色青、南为火,色红、西为金,色白、北为水,色黑、中央为土,色黄”[10]。南翔古镇居民们依据这种严谨的色彩哲学体系在建筑色彩上应用,在遵循这种相生相克的色彩循环中,古镇建筑色彩逐渐形成以大面积黑白色,部分红、黄点缀的色彩搭配。
2.经济技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着社会关系的变化,社会关系的变化带来的是该地域建筑形态、色彩等一系列的变化。自隋唐统一以来,江南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促进商业贸易的往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使得江南地区一跃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生活的富足使得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的满足。徽商以“贾而好儒”的备高文化素养在他们在房屋修建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装饰、建筑色彩的看法,从而使江南建筑具有特别的文化内涵,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11]。明清时期,南翔镇棉业兴盛,据万历《嘉定县志》记载:南翔镇的商品经济已经发展到“百货填集,甲于诸镇”的繁荣程度了[12]。云集在这里的文人墨客和富商们开始在此修筑房屋,这些有识之士对淡雅古朴的色彩颇为偏爱,于是社会形成了一片崇尚淡雅、清丽风格的审美风气。在这种审美下,南翔古镇建筑并没有过多彰显财富的重彩装饰,而是选择通过精致的门窗雕花、高档的木材石料来搭配出和谐的色彩关系,呈现出水墨画般诗意的黑白建筑群。
3.政治制度:北宋末期开始,宋室南迁至杭州,明代都城定于南京,江南地区跃升为了新的国家政治权力中心,稳定的政治经济为江南粉墙黛瓦的建筑格局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稳定的政治需要制度的规范,封建礼制约束下的律法规定对南翔镇建筑色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宋史·舆服志》中就有提到凡是庶民百姓,不能用重拱、藻井以及五种颜色做装饰,之后《明史·舆服志》中又记载庶民的房屋不超过三间五处明亮的地方,不允许用斗拱,装饰彩色[13]。制度的规定使庶民的房屋在色彩上只能选择低彩度的色彩,但生活日益富足的南翔镇居民们却通过自己的智慧,将黑白灰色调搭配的恰到好处,打造出精致素雅的建筑环境。水墨画般的粉黛建筑群体现了物质富裕的江南人民所追求的理想生活环境。
四、文脉主义视角下南翔古镇建筑色彩更新设计策略
上海南翔古镇属上海郊区风貌区,文化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郁,有不少珍贵历史遗迹,是上海“四大文化名镇”之一。目前古镇内大部分建筑的历史文脉有所缺失,且对古镇建筑色彩的保护与历史文脉的传承意识不强。对于南翔古镇的保护与修缮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更新与设计。
(一)加强文脉在古镇建筑色彩中的表述: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古镇建筑色彩保护的新阶段,突破以往对建筑色彩表面的物质性的更新设计,而是更加注重文脉在建筑色彩中的体现。南翔古镇的建筑色彩的更新需要注意对古镇文化古迹、传统风俗的文脉挖掘,例如对镇内的双塔历史文化、云翔寺为代表的寺庙文化、檀园为代表的园林文化。通过对古镇特有的文脉提炼,推荐采用低彩度的黑白色系作为古镇的主要色调,在门窗、装饰物上辅以红褐色、土黄色等点缀色,突出南翔古镇的地域性特征,如图6。在加强个性化色彩表达的同时要控制好民居建筑的色彩用度,防止出现色彩杂乱的现象,塑造出符合南翔古镇文脉特征的和谐的建筑色彩风貌。
(二)深化建筑色彩与材质的符号性意义:色彩是构成古镇建筑的视觉要素之一,也是抽象化的符号语言,具有功能性、指示性、情感性、象征性等符号特性,能传播出引起人们思维反应的信息[14]。“粉墙黛瓦”作为江南建筑的记忆符号,从中提取出的黑色与白色系色彩与传统砖瓦材质构成了江南地区居民的集体记忆,因此可以看出集体的记忆有赖于符号。如今,南翔古镇建筑的符号性特征不够突显,现代材料的不当运用使古镇呈现出的色彩过于生硬而失去了传统砖瓦给人带来的历史感。在保护和更新古镇建筑时,应尽可能选择老旧的砖瓦材料,尊重材质本身的色彩,做到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激发古镇人民对过去历史的想象和对自我的认同感。另外,在传承和保留南翔传统的符号记忆时,注意对记忆符号提取的尺度,强调黑白主要色彩与呼应点缀色彩,同时要结合当代江南新元素,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记忆内涵。
(三)结合城市文化建设加强古镇建筑色彩管制:南翔古镇内的建筑多为20世纪80年代解放后修建的建筑,当时古镇的修建并没有注重对建筑整体色彩的统一规划,建筑中并没有体现南翔历史文脉且建筑色彩的规划并不成熟,不成体系。古镇内还有少量20世纪90年代的建筑,这部分新建建筑的色彩与古镇整体色彩风貌并不协调,缺乏统一性。针对这类不协调的色彩,南翔镇有关政府应加强对古镇建筑色彩的管制,拆除不适宜的建筑色彩并将其与周边建筑色彩协调起来。注意结合上海市建筑色彩管理实际,与上海市总体色彩呈现相协调,在符合建筑宏观色彩规划的前提下,增强南翔古镇建筑色彩的特色。
结语
古村落建设是我国目前被高度关注的领域,对其建筑色彩的研究尤其重要。本文借助文脉主义的研究视角,以建筑色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南翔古镇建筑色彩特征的多层次分析,充分的认识到古村落建筑色彩的生成与文脉的密切关系,并借助文脉传承对南翔古镇建筑色彩的更新设计提供思路。每个村落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呈现,这是一种对文脉最直接的视觉表现,对古村落建筑色彩的保护有赖于对其文脉的传承和保护。在文脉主义的视角下,分析江南古村落建筑色彩的特征,有助于重塑古镇的色彩风貌,重新激活古村落建筑色彩的文脉特征,再造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