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同涛
“十四五”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向全面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出台,为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描绘了美好愿景,为高校办好特殊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
《行动计划》统揽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局,对“拓展学段服务、推进融合教育、提升支撑能力、加强组织实施”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设计。《行动计划》在“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中特别提到,要加强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推进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促进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三融合”创新发展理念凸显了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联动关系,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参与融合教育、深化专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滨州医学院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开展有灵魂、有水平、有研究、有追求、有温度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以残障大学生专业教育为基础,以残障大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坚持“医教康”深度融合,努力构建专业基垫、职业引领、协同发展的残疾人高等教育新局面。
当前残疾人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和专业招生上更多地考虑了残疾人的生理限制,招生专业门类过窄、数量较少。为了贯彻“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根据残疾人高质量就业的需求与期待,高校要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优化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布局,提升残疾人专业建设内涵与水平,特别是在医学类、康复类专业上寻找新的专业增长点。
近年来,滨州医学院在临床医学等传统专业基础上,新设了中医康复学、康复治疗学、特殊教育、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假肢矫形工程、康复作业治疗、康复物理治疗等专业,构建了多专业、多层次、多残疾类别协调发展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体系,形成残疾人教育与残疾人服务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专业格局。
专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面向未来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与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否则,专业教育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而失去生命力。面向残障大学生,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坚持专业标准,更要做好分类培养,注重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一技之长,提升职业能力。
滨州医学院突出残障大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目标,对标执业医师、盲人医疗按摩师、助听器验配师、口腔修复师等医疗及相关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探索开展面向残障大学生的“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制度试点,建设残障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平台,构建了多样化职业课程体系、医院实景化实践教学体系、职业体验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了残障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规范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残疾人高等教育,在研究内容和培养过程上虽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但其仍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有着相同的培养任务和目标定位。高校对待残疾学生应与对待普通学生一样,在充分考虑其特殊需求的基础上,将其融入专业招生、教学过程与校园生活中,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观念的转变、能力的转化和角色的转换,实现共同成长。
滨州医学院于1985年在全国率先招收肢残学生,2012年招收视障学生,2018年招收听障学生,在招生残疾类别上不断扩展,打造了“残健融合、教康结合”的“滨医模式”。2019年成立康复学部,包括特殊教育、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等7个专业,负责统筹协调康复医学院、特殊教育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康复工程研究院、残疾人高等教育与康复事业发展智库等9个二级学院和科研院所的学术资源。康复学部肩负学校特色创建和重点突破使命,整合开展医学、康复、特殊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产业转化及其他重大发展规划事务,开启了学校残疾人高等教育“大部制”改革的征程。
新时代,滨州医学院将秉承“传统不丢、己任不变、丰富内涵、创新特色”的发展原则,服务国家“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人人有发展”的战略目标,以高质量的院校专业教育谋求残障大学生高质量的职业发展,为新时代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贡献“滨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