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庄师范对乡村教师职前培养的启示

2022-03-02 09:00尹文婷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西藏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晓庄师范师范生

尹文婷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陶行知先生于1927年3月15日创办的晓庄师范,是他践行乡村教育运动的实践产物,是乡村师范在师范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晓庄师范从成立到被迫解散,尽管成立与发展的时间仅3年,但其办学精神和社会影响力不仅在当时名传海内外,即便到现在也仍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晓庄师范的办学特色与办学精神在当下的乡村教育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对乡村教师的职前培养也有一定的启发。学习晓庄师范的实践成果,期望能获得一些对乡村教师职前培养的启示,从而更好地在职前培养出适合于乡村教育的乡村教师,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

一、晓庄师范

(一)历史背景

在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历程中,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师范院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梁启超在《师范论》中强调了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并构想出了一套系统的师范教育体系,之后张謇创立民间自办的江苏通州师范学校。[1]但纵观近代以来的师范教育贡献者,创办学校更多的是为实业发展而考虑。而晓庄师范的创办者陶行知先生则是一流的师范教育家,晓庄师范的创办是陶行知在了解中国当时国情与乡村教育状况下进行的伟大创举,是超越了前人的乡村师范教育实践。晓庄学校自1927年开始,陶行知对晓庄学校的使命、课程与实践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精细安排。其学校发展盛况受到多位国内教育机构领导人、教育家的关注,如陈鹤琴、蔡元培等到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参观,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的生活教育也闻名于海内外。1928年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结合当地居民生活,创办了多所幼稚园和小学,并将晓庄师范的经验贡献给多个省市的师范教育发展中,如浙江萧山创办了湘湖师范。然而在1930年4月国民党强行封闭晓庄学校,晓庄师范自成立到被封仅存在3年时间。但幸运的是,晓庄的学生遍布各省,并以晓庄学校教育模式创办各类学校,以晓庄精神开展生活教育活动。[2]

(二)发展特点

1.在培养目标上,主张培养活的乡村教师。陶行知认为教师须立志为乡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能与农民共甘同苦;在能力上,他们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他们还能以身作则,“用最少的经费办理最好的教育。”[3]这是当时乡村教育严重落后,乡村教师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结合乡村生活的特点,对乡村师范培养出来的教师制定的目标。

2.在教学内容上,提倡教学做合一。晓庄师范完全是根据“要什么,学什么;学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就拿什么来训练教师。”的根本原则来设计课程的。[4]陶行知提出乡村教师的课程不仅要为社会改造做贡献、乡村教育的教学服务,还要培养乡村教师自身及传递给学生的乡村生存能力。晓庄师范的课程分为中心小学活动教学做、小学各科教学做和学校行政教学做、分任院务教学做、政府天然环境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这五类,这些课程培养学生乡村生活与改造社会的能力。[5]

3.在教学方法上,主张生活教育。晓庄师范要求人人动手并集体参加劳动,通过设立试验农场、办勤工俭学会等措施使学生具备“农夫的身手”。[6]这是区别与传统学校的特殊之处和创新之处,传统学校认为生活与教育使互不相干的,但在晓庄师范将生活与教育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教育中生活,用生活来教育。

(三)重要意义与思想

1.目标:兼顾国家与百姓

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与救亡图存运动,社会经济尽管得到改观,但在教育问题上仍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晓庄师范的创办与发展,一方面是基于我国农村发展落后、乡村教育落后的国情,提升部分农村生活的教育状况,改善农村生活,期望通过教育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素质以达到强国富民。另一方面,晓庄师范让农民参与到教育中来,农民指导师范生关于乡村的生存技能与实践能力,师范生在农村地区组织各种活动帮助农民提高个人素质。

2.教学:注重劳动和实践

晓庄师范关注乡村教师生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晓庄师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重视劳动教育。陶行知主张“在劳力上劳心”,培养出来的乡村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和改造社会的精神。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和教学形式上,都将劳动的教育意义贯彻与教学之中,让乡村教师在劳动中获得教育。在社会实践上,陶行知组织师范生和当地农民召开“联村运动会”,晓庄学生和附近农民百余人建立“联村自卫团”。

3.资源:关注需求与发展

在师资紧缺的办学过程中,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来改造学校、改造乡村是相当薄弱的。陶行知将乐意合作的村民以及学生都看作合作的同志,鼓励教员和村民打成一片。[7]农村的村民是乡村建设中必不可少并且是至关重要的资源,晓庄师范就是组织了农民这一宝贵资源,一同改造农村,建设农村教育。同时,中心学校也为晓庄师范的师范生培养提供了资源,了解小学生最需要的课程和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晓庄师范有目的地培养出适合乡村教育的乡村教师。在晓庄师范的办学中,及时关注教育的需求与发展,组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建设与改造,这是晓庄师范融教育、生活、社会于一体的最好体现。

二、乡村教师职前培养的现状

(一)教师的流动和流失较为严重

教师的流动指教师离开原来的学校转到其他学校、教育机构任职,仍然在教育行业工作。教师的流失指教师离开原来工作的学校转到其他行业工作完全离开教育领域。[8]教师在行业内的流动和流失问题在乡村教师群体中有着明显且普遍的体现。在职前培养阶段,有两部分群体将走入乡村教师的岗位。一部分是公费师范生,毕业后服务乡村教育一定年限;另一部分是通过事业单位招聘或特岗教师招聘进入乡村教育系统中。但目前在职前培养阶段频繁发生公费师范生违约、学生择业不考虑乡村教师等情况,更是出现了“考编不异地,异地不乡镇”的就业宣言。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成为乡村教师,在社交平台或通过朋友分享经济、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实际体验和工作经验,在校学生见证了师兄师姐们的工作现状,也不由地对从事乡村教师产生畏缩和逃避。因此在择业时选择从事教育行业的机率减少,即便选择从事教师,也尽量不选择乡村教师。

(二)课程与乡村教育实际有差别

乡村教师在职前培养阶段的课程更多的是常规的师范类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这是师范生今后走向教师岗位普遍学习的专业课程。但在课程设置中专门针对乡村教育的课程较少,与乡村学校适切性也不是很够。很多师范生毕业后在乡村教育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发现所学内容与教学实际不一致,这主要体现在乡村的教育教学和家校沟通上。在教育教学中,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生源质量很难跟上教材的进度和难度,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以适应农村学生能接受的程度。乡村学校的家校沟通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因乡村部分地区存在地理环境恶劣或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很多学生寄宿学校,仅在月假时回家,学生成长的各方面几乎依托于学校。而教师每年的家访、家长会等家校合作的活动进行得异常困难,如有些家长是爷爷奶奶难以沟通、家校距离太远不方便过来等各种状况。乡村教育的实际教育工作与学校的课程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也会导致乡村教师在职前培养阶段学习不够,以致于到岗之后出现各种棘手的问题而手足无措。

(三)教师发展和成长的积极性不高

乡村教师在我国的乡镇地区和山村地区较为紧缺,比城镇的教师招聘条件宽松一些,因此职前教育阶段的师范生或学生对于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教师素养的提升的紧迫性不强。特别是公费师范生在地方师范院校的培养中,秉持着在校期间按期完成学业要求、毕业等待岗位分配的懒散心态,这对职前职后教师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力水平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从事乡村教育的教师们,也会因乡村学校的事务繁杂、交通不便等因素降低自我发展的期望,固步自封。这对教师自身成长和乡村教育发展都不利,由此可看出,教师发展和成长的积极性不仅影响乡村教师队伍整体建设,也影响着乡村教育发展的步伐。

三、对乡村教师职前培养的启示

(一)提升教育情怀,坚定服务于乡村教育

陶行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家,他本可以享受高等学校或政府部门的优待,但他愿意放弃一切投入乡村教育中,这是陶行知的教育情怀、对乡村教育的情怀。晓庄师范培养师范生的宗旨在于改造社会、改造乡村,将社会责任和教育情怀从师范生开始传递和承担。如今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建设的中坚力量,可以通过教书育人传递给乡村学生为家乡做贡献、服务于家乡的责任,呼吁更多从乡村走出去的学生为乡村建设、乡村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乡村教师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较为艰苦,乡村教师需要依靠自己的教育情怀,能够让自己坚定地留在乡村教育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关于新时代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强调,“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引导教师立足乡村大地,做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一方面,地方师范院校要重视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结合公费师范生的本土生活经历发展对家乡的情怀、对教育事业的情怀。重点关注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规划和能力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优质的乡村教师,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从事乡村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生从事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将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的建设作为价值追求的一部分,坚定为乡村教育服务、为乡村教育做贡献。

(二)创新职前教育课程,贴近乡村教育实际

晓庄师范的发展背景是乡村条件落后和国家经济状况不好,晓庄师范结合国情和乡情,开设农耕、治安等活动进行学习与实践,以适应乡村环境和获得在乡村生活的生存能力。尽管现在的师范生培养学生不需要依靠学习传统的农作等发展乡村,但时代赋予师范生的责任也牵动着乡村教育的发展。乡村教师在工作后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所学的课程有所差别,如辍学就业、家校沟通等问题,学校很少专门设置课程学习,导致工作时面对问题无从下手。学校可以通过调研乡村中小学的工作实际,或者回访已毕业并从事乡村教育的学生,了解乡村教育中需要教师掌握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创新课程设置,合理安排课程。家校沟通是乡村教师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教师走向岗位后很为难的一个工作,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家长不听劝等。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开设家校沟通课程,在职前教育阶段开始学习,这一课程在师范生培养中普遍较少。依据乡村教育实际设计的课程不仅是职前培养的创新之处,也能帮助师范生获得更多的沟通技能。乡村教育实际因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多方面而各不相同,地方师范院校可依据本土教师的经验选择性开发和创新职前教育课程,以适切乡村教学实际。

(三)增加专业实践,丰富乡村教育的经验

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传递知识与技能,在师范生培养阶段,教学实践和专业见习、实习是师范教育的特色所在。一般而言,乡村教师在职前培养时需要明确自己未来从事教育的学生学段与学科类型,在校期间重点学习相关科目的课程,并且对目标学段的学生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之后由学校统一组织或自主选择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包括师范生说课或讲课大赛、教师基本功比赛,教学观摩等。这些教学实践是帮助乡村教师了解教师这一职业应当具备的素质。当师范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后,可自主选择专业实习。专业见习、实习是从师范生走向乡村教师的过渡期,也是由学生转变为教师的实践经验的积累期。地方师范院校可以选择乡村中小学学校作为师范生专业实践的场所,一是帮助师范生在职前教育阶段就亲近乡村,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发展状况,二则有助于师范生在乡村学校专业实践中反思理论知识的应用,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以适应今后的乡村教师工作。增加乡村教师职前培养阶段的专业实践,是衔接好教师职前的理论学习与职后的实践联系,是尽量熟悉乡村教育发展情况,为教师的乡村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四)更新学习方式,促进自学和终身学习

乡村教师在工作中,面对学校环境、学生、家长等引起的复杂情况,不能被动地等前辈们一一指导。这就要求教师主动了解情况,通过自学或请教他人来学会如何处理。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一朝一夕能速成的,如果在职前培养阶段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中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教师提供相关建议和指导,这样有助于未来的乡村教师逐步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学校一方面要提高学生自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学;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提供帮助指导学生更有效的自学。乡村教师的学习不仅是职前培养阶段,更要注重职后的教师培训与自我教育。“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有长流水,长流水就要不断持续学习”。从职前培养阶段开始,从立志从事乡村教育事业开始,乡村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向着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目标不断努力。乡村教育的发展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师除了教书育人的本质工作外,也可以主动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支持乡村振兴,努力学习成为乡土教育的坚守者。乡村教师在终身学习理念的引导下,践行乡村教育实践,形成自我的实践智慧,促进乡村师资建设和乡村教育发展。

猜你喜欢
晓庄师范师范生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布面油画作品选登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南京晓庄学院手绘作品选登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