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思考

2022-03-02 04:40韦德孙
关键词:道德法治小学生

韦德孙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三里镇中心小学 广西贵港 537124)

我国作为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法礼并重是我国与其他国家法治思想区别最明显的地方。为了贯彻落实党和政府部门提出的“将法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在中小学设立法治教育课程”精神,小学开始提高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视程度,该课程主要是以小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重点关注小学生情感、态度和思想观念的养成。当前,在互联网迅速发展中形成一种多元文化背景,随着各种思潮在网络世界的传播,社会上不良风气和负面因素逐渐增多,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比如,当代小学生家庭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一些拜金主义、崇洋媚外思想逐渐侵蚀着小学生的价值观。而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将其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帮助小学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就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进行思考,以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1.优秀传统文化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富含上下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必须主动承担的责任,并且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不仅仅是指肉眼可见的物质文化,更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的是其中丰富的精神文化,是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人民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而儒家思想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对小学生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塑造具有良好的积极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能够关注到优秀传统文化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小学生学习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时,能够让他们自觉地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动力

德智体美劳是我国主要的教育方针,在教育事业中不仅是对小学生个人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教育教学的趋向目标。其中,“德”始终占据着第一位,体现出我国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一个人想要实现他的远大抱负,首先就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拥有正确的“三观”才能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开始注重智育的发展,并通过小学生成绩来体现出办学质量,从而提高学校的影响力。许多小学在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中逐渐趋于形式化,在课程设置中安排的课时较少,甚至部分教师也对该课程缺乏正确的认知,在课堂上没有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影响到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积极性。然而,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够帮助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为小学生创造出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打造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充分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

3.优秀传统文化是摆正小学生三观的重要标尺

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我们发现,由于他们受到年龄限制,缺乏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在整个人生道路上还处于益智启蒙的关键时期,所以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还无法形成正确的三观。尤其是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想要什么东西只要是在家长承受范围内的都会尽量地满足他们,完全不用考虑自己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要。所以,在他们的观念中这些都是应得的,更不会体会到基层劳动人民的辛苦,甚至当自己提出的要求超出家长承受范围后没有满足他们需求时,会对家长乱发脾气,养成不良的性格习惯[1]。另外,当代小学生过早地接触电子产品,在网络视频中会接收到各种信息,在受到一些不良风气和负面因素的影响下对小学生学习生活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敬畏宇宙、敬畏自然的思想,并对现实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摆正小学生的三观。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所面临的困境

1.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不重视

近年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中,我国各所小学已经逐渐关注小学生精神层面和心理活动需求,但由于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许多学校过于重视本校的升学率,逐渐脱离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生活的实际需要,办学性质开始趋于功利性,与国家制定的人才强国战略相脱节。比如,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会出现在学生期末考试中,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语数外”三门课程的学习能力,在实践中真正开设的与民族精神、道德品质和主流意识形态相关的课程少之又少。教师在有限的课时中只能尽快地将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讲解完成,以便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在该课程中学生难以学习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也就无法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2.缺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力度

根据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发现,首先,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力度,整合和利用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都是按照教材内容对小学生进行讲解与阐述,没有引导学生去深入学习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导致两者相互融合的力度不够,造成学生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渗透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没有引导小学生主动去深挖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小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体意识不强,最终不能自觉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2]。最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上始终采取说教式教学模式,没有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来营造艺术的课堂氛围,整个课堂过于生硬死板。同时,教师也没有利用现实案例来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延伸,小学生难以理解什么是道德和法律,他们在知法、懂法和守法上容易出现偏差。

3.忽视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性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内化能力,尤其是小学生本身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若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但是,根据调查显示,许多学校对于德育教育方面设置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较少,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主动去体验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导致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缺乏深度和广度,最终很少有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另外,由于我国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时间较短,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需要教师利用自身的力量,不断去创新和改革教学模式,才能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两者相互融合的有效性。但是,由于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有限,导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不明显。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1.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培养深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组成,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主要是为了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所以教师在实践中可以合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部分,用爱国、利义、仁爱、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3]。同时,教师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培养力度,能够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小学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加深对该课程内容的理解,在优化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

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小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教师则可以利用“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要借助“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的观点来引导学生学会抵制各种诱惑,与他人之间构建一种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还要借助“君轻民重、仁者爱人”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和关心爱护他人;在利用中国历史上人们经历长期艰难困苦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体会到当代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学会敬畏自然,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浪费粮食和水资源。因此,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精神高度,丰富他们的精神层面,才能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美好少年。

2.加大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力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首先学校应该发挥其管理职能,提高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在小学课程体系建设中适当地增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时,并且加强教师管理工作,将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和成果与教师业绩考核相挂钩,以此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4]。其次,学校领导层和教师都要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加深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理解,为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以及综合素质提供必要保证。最后,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材内容来整合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来寻找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素材,并始终围绕小学生为中心,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时,教师可以深挖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节假日的知识点。我国是一个注重传统节日的国家,但随着西方万圣节、圣诞夜等节日的传播,现在的小学生越来越不喜欢过传统节日,认为传统节日缺乏趣味性。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家长长期忙于工作,真正拥有节假日的时间很少,导致一些和传统节假日相关的民俗活动越来越少。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我国的传统节日,向他们介绍传统节日的由来,甚至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组织实践活动。比如,在端午节可以制作龙舟手工、香囊等,以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3.组织多样化的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到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能够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小学生的主体意识,还可以利用实践为支撑,引导小学生在参与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决抵制错误的思想和言论,做到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维护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秩序的稳定和协调[5]。

古语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父母的爱无处不在,只要留心,我们就能体会到。那么,作为子女我们也应该尽到我们的孝道,要对父母的爱有所回应,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父母默默地爱》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首先用心想一想,父母每天都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在目前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又能够回报父母什么?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实施一种回报父母的实际行动,然后具体执行并拍成照片互相交流,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回报父母给我们的爱。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教师应提高该课程教学水平,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利用道德与法治教学主阵地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摆正小学生的三观,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道德法治小学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我是小学生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