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究与实践

2022-03-02 00:02赵春燕
新课程 2022年2期
关键词:绘画心理健康情绪

赵春燕

(甘肃省永靖县黄河中学,甘肃 永靖)

近年来中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与传统观念认知当中中小学生天真烂漫很少会出现心理问题的认知不同。当前中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已经开始形成初步的自我意识,同时在学习生活当中对于外部世界的感官认知和可能面临的学习压力等,导致部分中小学生表现出一定的负性心理,除影响学生积极健康的日常学习生活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健康成长。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系统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心理干预手段,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一、中小学阶段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偏小,在行为和认知方面有所局限,心理学研究表示,由于个体生理差异以及所处环境适应能力不同,导致中小学阶段学生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中小学生存在性格和情绪的严重波动问题,主要表现在固执、娇贵、自私、胆怯、自卑、懒惰、哭泣、过分敏感等方面。

第二,部分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定的不良习惯,如挖鼻孔、耸肩、咬指甲等,这些不良习惯是心理焦虑的具体表现,主要集中在小学一二年级低学段,学生年龄相对较小,不良习惯表现更为明显。

第三,部分中小学生存在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常见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

其四,部分中小学生表现出鲜明的社会行为问题,如破坏行为、打架斗殴、校园暴力、恶作剧等。

第五,也有部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出现神经功能方面的障碍,如神经紧张、睡眠障碍等。

以上问题虽集中表现为心理问题,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问题无法得到正视或及时控制,很容易不断扩大,引发更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是生理疾病,对于中小学生健康发展而言是巨大阻碍。

二、绘画在心理管理方面的主要作用

(一)绘画是一种情感的外在表达方式

绘画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其本身有着情感特性,无论是专职的绘画艺术家还是绘画爱好者或者普通人,都可以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绘画所展现的或具象或抽象的内容信息,通常与情感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在绘画当中通过不同的色彩运用、线条处理来呈现他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绘画创作中所呈现的世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一种经过了情绪渲染和加工的世界的呈现。中小学阶段学生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绘画训练,但是凭借对于自然世界具象理解的感知天赋,仍然有许多学生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将绘画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和情感表现方式,在感到欢欣鼓舞或者忧愁时,利用绘画来释放内心的情感。

(二)绘画的心理状态表达

由于绘画本身有着情感传递的功能,因此对于绘画的观赏者来说,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窥探到绘画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中小学生进行的绘画在内容表达方面题材范围相对狭窄,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场景和所接触的人物群体上,他们在进行情感表达时,便会从这些角度出发,进行绘画创作。笔者在日常观察当中发现,中小学生所进行的情绪绘画往往以内容叙事为主要内容,绘画当中首先展现某一个时间场景,在场景当中有一个或多个人物作为故事主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遭受到了困境,他们会以叙事的方式完成绘画。教师关注学生的绘画内容,了解不同绘画元素所呈现的情感世界,对于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借此分析学生心理情况来说,具有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从学生绘画视角出发,开展面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心理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直面心理问题,走出心理困境。

三、基于绘画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实践

(一)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

从绘画情感特征可以看到,利用绘画进行内心情感的表达是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所具有的情感表现天性。而在心理学当中,长期的负性情感积郁会导致引发负面认知的事件被持续放大,最终产生更严重的问题。心理解决思路为通过情绪释放来完成情感排解,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人实现身心两个方面的放松。

绘画作为能够表达情绪的实践形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可以被教师用于学生自主表达情感,进行情感宣泄的主要窗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向老师、同学进行情感宣泄,寻找情感共鸣或者情感安慰、帮助。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教学工作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释放。

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自我认知的心理疏导教学方式,组织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进行自我定位和认知。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要求学生针对自己所完成的绘画作品取一个表达内容的题目,使学生能够从反思自己的情绪过程出发,重新进行情绪认知。为了兼顾学生的情绪,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采用聆听法,聆听学生对于绘画和题目的解释,在接受学生的负性情绪的同时,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拥有面对困难或挫折的勇气。

另一方面,在完成情绪疏导后,教师还应当针对学生进行自我价值的重构。观察发现中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来自学校学习和家庭生活,其中家庭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巨大。学生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情绪,并在学习生活当中产生迷茫感。心理教育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自由创作和自主发挥的空间,借助鼓励的语言肯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可。例如,在绘画当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缤纷绚烂的色彩选择为自己的画作增添色彩,使画面更加生动,学生在添加色彩的绘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己在赋予绘画作品中人物以生命,从而建立自信心,形成自我价值的认可。

(二)转移注意力,寻找绘画乐趣

绘画是一次内心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小学生进行情感表达的过程。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采用绘画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获得一定的娱乐体验。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当抓住愉悦情绪体验这一关键要素,将原本以情绪“表达”为关键的绘画行为进一步延伸,成为学生快乐世界的“探索”行为,学生通过绘画所获得的不再只是对既有情绪的选择,而是通过绘画发现了一个新的美好的世界。

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可以尝试从对自然万物的喜爱方面进行教学辅导,引导学生将生活当中可喜可乐的事情作为绘画内容进行绘画。在绘画之前,教师组织学生对最近一段时间经历的令自己开心的事情进行回忆,并引导学生在回忆当中着重体验当时的快乐,并尝试运用画笔将这件快乐的事情画下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绘画习惯,选择画快乐的场景或者画当时心情愉悦的自己。在完成绘画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绘画作品,通过与学生的交互和讨论,使学生复述整个愉快事件的全过程。在帮助学生摆脱负性情绪影响的同时,使学生能够从绘画当中强化对快乐、愉悦心情的体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净化,学生对于绘画乃至整个学习生活也有了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

(三)利用正向心理暗示进行情绪引导

绘画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还可以通过正向的心理暗示方式,来引导中小学生增强心理认知能力,实现情绪的改善。在近年来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当中,部分教师开始应用一些特殊的具有心理暗示作用的图形绘画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建设,例如,万花筒、黄金分割率等规则性图形,学生在绘画中能够感受到心情的平和。此外也有教师选择使用曼陀罗绘画方法,将曼陀罗所带来的内心宁静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环境。曼陀罗绘画方法由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学生在绘画当中的主要任务是将色彩填入到曼陀罗的轮廓当中完成绘画。在整个绘画过程中学生能够更为细致地感受到曼陀罗花图形所具有的完美的中心对称特性,从图形规则方面感受到内心的愉悦和满足。曼陀罗花在宗教信仰和文化环境当中作为一种特殊符号,能够带给学生一定的正向心理暗示作用,学生在绘画中能够通过接受心理暗示来走出心理困境。与此同时,学生在填入颜色的绘画当中,主要选择的颜色为红色、黄色和绿色,三种颜色代表三种不同的情绪,其中红色代表热情和活力,黄色代表秋收果实的收获,而绿色代表生命成长和希望。曼陀罗花绘画中学生还可以从色彩暗示当中感受到活力和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获得正向的心理情感体会,使自己的内心得以强大。

猜你喜欢
绘画心理健康情绪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