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湿地自然科普现状与思考

2022-03-02 11:13:18范竟成张铭连朱铮宇周婷婷冯育青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苏州科普志愿者

范竟成 李 欣 张铭连 朱铮宇 周婷婷 冯育青

(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江苏 苏州 215006)

自然教育作为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自然教育蓬勃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雍怡, 2019)。2009年,苏州在全国地级市率先成立了独立建制的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开启了湿地保护事业的新篇章,也带动湿地自然教育的较早起步。2012年,苏州在全国率先创建湿地自然学校,创新提出了湿地自然科普概念,形成了一套国内领先的湿地自然科普“苏州模式”。

1 自然教育发展实践与经验

1.1 自然教育发展背景

美国是世界上开展环境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70年代美国就颁布了第一部《环境教育法》(崔凤等, 2009),启动了相关工作。2005年,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2010)首次提出自然缺失症概念,揭示了当今社会少年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产生了断裂,随之引起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由此,与自然生态相关的科普教育逐步被人们重视起来,自然科普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期。自然科普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因为他们是最容易发生改变的群体,且最有可能影响未来的发展(姜诚, 2015)。我国的自然教育事业起步相对较晚,2010年开始进入发展期,2014年民间组织了首届自然教育论坛,加速了行业发展。据2018年全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自然教育机构的有效统计共398家。自然学校也是随着自然教育的发展而诞生的新概念,它是全社会参与自然教育的平台,也是一种追求可持续共生社会的发展方式(李妍焱, 2015)。苏州的自然教育起步于2012年,已建成昆山天福、常熟沙家浜、吴江同里等10所湿地自然学校,每年开展科普宣教活动300多次,服务6万余人次,成为全国林草科普行业的知名品牌。

1.2 湿地自然科普概念

目前,与自然生态相关的科普教育有多个相关概念,张亚琼等(2020)对最常用的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和自然教育的涵义进行了梳理。周儒(2013)认为,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要在环境中学习和为了环境而学习。生态教育是将生态学思想、原理、方法等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生态学过程(温远光, 2004)。自然教育是在自然中实践的、倡导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的教育(池梦薇, 2017)。苏州湿地科普宣教起步较早,最初几年使用了湿地自然教育的概念,它源于环境教育,是在特定湿地环境下开展的一种环境教育(范竟成等, 2017)。经过多年发展,苏州湿地自然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笔者提出“湿地自然科普”概念。湿地自然科普比自然教育更适合,科普包含了教育,含义比教育更广泛,有利于准确概括目前苏州湿地宣教相关的工作,有利于面向全民推广自然生态理念,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1.3 苏州湿地自然科普措施与成效

1.3.1 建设自然科普阵地苏州先后建成各级湿地公园21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8个,逐步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的湿地公园体系。苏州创建了10所湿地自然学校,是第一批“苏州湿地科普宣教基地”,并辐射21个湿地公园均成为湿地自然科普场所,具体情况见表1。昆山天福、常熟沙家浜、太湖湖滨和吴江同里国家湿地公园被授予“全国林草科普基地”“自然教育学校”“精品自然教育基地”等称号。

表1 2021年苏州湿地自然学校现状Table1 Current situation of wetland nature school in Suzhou

1.3.2 完善自然科普政策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发布《苏州市湿地宣教指南(试行)》,从硬件条件、人员配备、宣教课程、活动等方面明确“三个一”:一个专门负责自然教育的部门,一支生态讲解员队伍,一套针对人员、地点、四季的课程。同时,将宣教工作纳入全市湿地公园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考核指标,将生态讲解员、宣教课程方案情况、自然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等指标量化赋分,最终排名以《苏州市湿地保护年报》的形式向社会公布,用行业监管促进自然科普工作的良性发展。

1.3.3 建立科普志愿者体系组织成立苏州湿地自然学校志愿者队伍,发布《苏州湿地自然学校志愿者手册》,明确志愿者权利、义务、加入退出机制等,形成了志愿者管理团队自治为主,湿地管理部门指导为辅,共同促进发展的志愿者体系。目前,志愿者团队已达80多人,其中有生态学教授、植物学博士、资深观鸟人士等专家志愿者,他们致力于湿地自然学校项目设计和培训,包括课程的编制、教学、生态讲解员的培训和湿地水鸟的观测等;还有热心市民、学生等普通志愿者,主要的服务内容包括湿地科研调查、生境维护、科普宣传、课程助教和培训助理等,成为推动湿地自然科普的重要力量。

1.3.4 培育本地自然科普团队加快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理念和经验,推动湿地公园与台湾环境友善种子、台湾关渡自然公园、世界自然基金会等从事自然科普经验丰富的团队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实行“一对一”的指导模式,帮助湿地公园快速培养本地宣教人才队伍,提升自然科普能力。常熟沙家浜、昆山天福、吴江同里和太湖湖滨等国家湿地公园均与专业团队长期合作,通过资源梳理、解说系统规划、课程设计、人才培训等形式,湿地公园宣教团队能力和自然科普水平明显提升。

1.3.5 建立行业人才培育体系创建“苏州昆山天福实训基地”,启动人员资质认证,逐步建立苏州自然教育系统培训体制,培训体系课程采取学分制,每套课程修满并考核通过后,给予结业证书。对完成相应培训学分的生态讲解员颁发“苏州市湿地自然教育讲师”初级、中级、高级证书,证书在全市通用,并发放学习护照,用于记录学员培训情况,作为学习经历证明,已为全市湿地公园培养98名生态讲解员。对外输出苏州模式,承办国家林草局湿地司、其他省市林业局的培训班,已为全国400余家湿地公园提供专业人才培训服务,成为全国湿地保护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1.3.6 创新自然科普课程研发活用“科普+”模式,打造特色湿地自然科普课程。通过动植物资源调查、解说系统规划等,深度梳理和挖掘本地生态、文化、历史等资源,开发具有公园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同里国家湿地公园梳理出3大解说主题,40个解说内容点,开发出湿地探秘、守护湿地等系列26套自然教育课程。常熟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将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与绿色生态相结合,成功推出“沙家浜红绿新学堂”系列环境教育课程,融合民俗、文化、历史、科普等主题,创新形成菜单式订制研学课程,成为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依托江苏太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在湿地公园布局监测区,以科研监测为基础研发自然科普课程。创新推出“湿地公民科学家”系列课程,倡导人人都是科学家,鼓励大众积极参与湿地科学调查。充分发挥湿地志愿者团队力量,组织编写《苏州四季野花》《苏州野外观鸟手册》等科普读物和乡土教材,为湿地自然科普提供支撑。

2 自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目前国内大专院校基本没有开设与自然科普完全对应的专业和课程(雍怡,2019),湿地自然科普从业人员主要是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大多数人并非科班出身,甚至生态、环保相关专业的人才也是少数。从一名普通员工转变为自然科普生态讲解员需要较长时间的专业培训与实践,人才培养速度已明显滞后于行业需求。

2.2 从业人员稳定性不足

目前湿地公园多由企业运营管理,多数企业对从事自然科普的专业人员与其他员工没有差异化的优待政策,缺乏成长激励机制,且自然科普教育行业普遍收入较低,导致从业人员稳定性不足,人才流失现象较多。

2.3 行业社会认可度不高

当前社会的高竞争压力带来自然科普教育呈现边缘化现象,对多数家庭而言,孩子接受自然科普教育仍非刚需,导致目前自然科普的受众面较窄,社会知晓度和认可度不高,限制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3 自然教育发展对策建议

3.1 以专业课程为基础,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建议大专院校尝试开设与自然科普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覆盖本科、研究生等全阶段,从列为选修课开始,逐步加入到相关专业的必修课,让有兴趣从事自然科普的人才从高校阶段开始接受专业教育,带着专业基础进入自然科普行业,缩短从业后的培训周期,促进行业快速发展。

3.2 以“双轨制”为契机,提高从业人员的稳定性

建议湿地公园探索实行专业技术职称晋升与职务晋升并行的“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员工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在薪水待遇上给予优待,如获得中级工程师职称可以享受公司中层主管待遇,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可以享受公司副总经理待遇等,给予从事自然科普教育的专业员工不同路径的事业发展机会。湿地公园自然科普从业人员可以通过晋升林业专业技术职称获得事业成长,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的稳定性。

3.3 以校本教材为突破口,提升自然科普的认可度

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中小学每周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让学生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提升综合素养,这与自然科普的理念完全一致。建议中小学与自然科普专业团队加强联系,合作开发适用于自己学校的自然科普校本教材,用于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时,学校可就近选择湿地公园(自然学校)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外教学基地,用生态自然场域提升教学效果。通过政府引导,加强学校与自然科普行业的联动,实现自然科普教育从娃娃抓起,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提升家长和学生对自然科普的认可度。

4 小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这也是推进自然科普事业的最终目标。加快建立政府、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大众的沟通平台,突破湿地自然科普行业发展瓶颈,向全国推广湿地自然科普“苏州模式”,有利于推动更多的力量参与自然科普,推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苏州科普志愿者
志愿者
环球时报(2022-10-14)2022-10-14 10:50:25
我是志愿者
少先队活动(2021年1期)2021-12-02 16:45:06
科普达人养成记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0
为志愿者加油
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 01:41:28
我是小小志愿者
苏州一光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苏州十二忆
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1
苏州诚和的成功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