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索罗辛治疗不同部位输尿管结石所致肾绞痛的效果

2022-03-02 02:09陈文杰卢国汉李建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3期
关键词:绞痛输尿管结石

陈文杰 卢国汉 李建辉

输尿管结石通常是由于在输尿管狭窄时肾结石的暂时阻塞所致,然而在临床上原发性输尿管结石的发生率较低[1]。若输尿管结石未能排出,其能够停留的位置逐渐变大。输尿管结石的症状一般较为明显,例如肾绞痛、血尿,还能够导致输尿管阻塞以及肾积水[2]。此种情况的患者需要及时的进行相关治疗。在相关研究中了解到,输尿管结石的症状与肾结石较为相似,该病多在年轻人群中发生。高发年龄段为20~50 岁,且男性要高于女性。输尿管结石的常见症状为肾绞痛,该症状通常在活动后以及夜间突然发生,产生剧烈疼痛。同时在下腹也会产生疼痛,并伴有呕吐、恶心等症状。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疾病一般采取体外冲击波碎石术[3,4]。多应用在<1 cm 的结石上施行该治疗方法,术后结合药物治疗,以起到辅助清石的效果。据相关研究得知,坦索罗辛能够阻断分布于输尿管平滑肌内的α 受体,对输尿管平滑肌起到放松效果,有利于结石的排出。为此,本次研究选取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期间本院不同部位输尿管结石所致肾绞痛患者,探究坦索罗辛的治疗效果。详细结果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期间本院96 例不同部位输尿管结石所致肾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常规组,每组48 例。实验组男23 例,女25 例;年龄21~64 岁,平均年龄(37.43±8.89)岁;分布部位:中上段28 例,下段20 例。常规组24 例,女24 例;年龄23~62 岁,平均年龄(38.25±8.13)岁;分布部位:中上段30 例,下段18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满足伦理审核标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患者经超声、腹部X 线平片以及静脉肾盂造影可见输尿管内有>5 mm 结石,且符合该病相关指征;患者自愿参加研究,服从研究安排。

1.2.2 排除标准 患有严重器官障碍疾病,精神类疾病;无法配合研究安排;不符合输尿管结石指征。

1.3 方法

1.3.1 常规组 接受常规治疗(补液、速尿及对症治疗)。给予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术后30 d 采取超声和腹部X 线平片检查,对结石的清除情况予以明确。待结石排出体外后停止治疗。术后给予患者补液治疗,1000~1500 ml/次,1 次/d,治疗7 d,在补液治疗后测量血压,若患者血压高则给予20 mg 速尿静脉推注治疗,对其结石排出情况予以观察。在治疗期间指导患者运动,若患者出现疼痛则给予相应的治疗。

1.3.2 实验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坦索罗辛治疗,常规治疗方法同常规组,加用坦索罗辛(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392,规格:0.2 mg),0.4 mg/次,1 次/d,睡前服用。治疗30 d。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部位的结石排出时间、清石率、绞痛发生率、疼痛程度。采取超声和腹部X 线平片检查结石清除效果,疼痛程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予以评估,分数越高则说明疼痛程度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部位的结石排出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中上段、下段结石排出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部位的结石排出时间比较(,d)

表1 两组患者不同部位的结石排出时间比较(,d)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不同部位的清石率比较 实验组中上段清石率为82.14%(23/28),下段清石率为80.00%(16/20)。常规组中上段清石率为53.33%(16/30),下段清石率为38.89%(7/18)。实验组中上段、下段清石率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457、6.702,P=0.019、0.010<0.05)。

2.3 两组患者不同部位的绞痛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中上段绞痛发生率为3.57%(1/28),下段绞痛发生率为5.00%(1/20)。常规组中上段绞痛发生率为30.00%(9/30),下段绞痛发生率为44.44%(8/18)。实验组中上段、下段绞痛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089、8.155,P=0.008、0.004<0.05)。

2.4 两组患者不同部位的疼痛程度比较 实验组中上段疼痛评分为(1.32±0.31)分,下段疼痛评分为(1.37±0.45)分。常规组中上段疼痛评分为(3.21±0.67)分,下段疼痛评分为(2.54±0.27)分。实验组中上段、下段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3.622、9.580,P=0.000、0.000<0.05)。

3 讨论

输尿管狭窄容易阻塞输尿管结石,结石的活动可对输尿管产生刺激,导致输尿管平滑肌α1A以及α1D受体产生兴奋。其经传入神经在中枢神经中产生作用,从而对局部反射弧形成刺激,进而导致疼痛发生[5,6]。同时疼痛可提升α1A和α1D受体的兴奋度,进而加剧疼痛。此外结石导致阻塞可诱发压力加大,其在绞痛的机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7]。若能够对尿路的张力予以降低,可对其疼痛予以减轻。

坦索罗辛为α 受体阻滞剂,输尿管平滑肌中的α1受体较多,α1A受体亚型主要在输尿管的中上部,α1A和α1D肾上腺素能受体分布在输尿管的下部,而α1D肾上腺素能受体主要分布。坦索罗辛对输尿管中的上层α1A受体进行阻断,可减轻输尿管痉挛,扩张输尿管,促进结石排出体外,同时减轻肾绞痛。经下段输尿管的α1A/b受体阻断后,它可使输尿管扩张且对输尿管平滑肌的张力予以放松,防止嵌顿产生,避免局部发生水肿,进而缓解疼痛[8,9]。王涛等[10]研究中,对结石周围输尿管压力予以增加,可对结石的排出起到促进作用,降低疼痛发生。坦索罗辛可对输尿管以及脊髓的α1D受体产生作用,从而增加疼痛阈值并减轻疼痛。因在尿道、膀胱颈以及前列腺中的α1受体是α1A受体,因此坦索罗辛对尿道、膀胱颈以及前列腺的平滑肌有着显著的阻断效果,能够对平滑肌予以放松及缓解疼痛,同时有利于结石的排出。患者在使用速尿时可在短时间内生成尿液,进而增加尿路压力,对输尿管予以扩张,可促进结石排出体外。并且可对尿道予以冲刷,清除感染物质的回流,降低感染率。在此次研究中在应用速尿的基础上加用坦索罗辛对患者进行治疗,可促进尿液排出,促进排出输尿管内的结石。经对输尿管扩张后,大量尿液的冲洗下可减少结石,减轻肾绞痛,从而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该研究证实,坦索罗辛的治疗效果可缩短结石排出时间,能够降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产生的疼痛。但是,存在复发性疼痛的患者,坦索罗辛无法降低镇痛药的剂量。先前已有对坦索罗辛用于下输尿管结石治疗的相关性研究。在陆兵等[11]治疗研究中,坦索罗辛可对结石的排除时间予以缩短,坦索罗辛在对下输尿管以及膀胱壁中部结石清除方面具有更高有效率,进而提高结石清除率以及缓解肾绞痛。陆巍等[12]研究中指出,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后患者采取坦索罗辛治疗28 d 后提升了清石率。现今,对于输尿管上中段结石治疗的相关性研究缺少,此次研究主要针对上下段输尿管结石进行治疗以探究其治疗效果。实验组和常规组的治疗效果比较可见坦索罗辛能够有利于上下段输尿管排出结石。由于本次实验时间较短,样本数量较少,同时对多结石的治疗效果较为欠缺,从而需要进一步完善。经此次研究结果得知,实验组患者的中上段、下段结石排出时间分别为(5.32±1.67)、(4.76±1.43)d,均短于常规组的(7.98±1.12)、(7.43±1.5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上段、下段清石率分别为82.14%、80.00%,均高于常规组的53.33%、3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中上段、下段绞痛发生率分别为3.57%、5.00%,均低于常规组的30.00%、4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中上段、下段疼痛评分分别为(1.32±0.31)、(1.37±0.45)分,均低于常规组的(3.21±0.67)、(2.54±0.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本次研究结果对比可知,坦索罗辛治疗不同部位输尿管结石所致肾绞痛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综上所述,对不同部位输尿管结石所致肾绞痛患者采取坦索罗辛治疗,能够缩短结石排出时间,且能提高清石率,降低绞痛发生率,缓解疼痛程度。该治疗方法可在不同部位输尿管结石所致肾绞痛患者的治疗中予以推广。

猜你喜欢
绞痛输尿管结石
膀胱镜对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清除率和VAS评分的影响
间苯三酚联合曲马多治疗肾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分析输尿管软镜手术前留置输尿管支架管的必要性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输尿管硬镜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临床分析
如何预防泌尿系结石
绞痛不是脚痛
微输尿管镜治疗女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合并输尿管狭窄一例
绞痛
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合并远端输尿管狭窄59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