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2022-03-02 02:09陶维柱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3期
关键词:肝素溶栓心肌梗死

陶维柱

急性心肌梗死是持续恶性缺血缺氧以及冠状动脉急性引发的心肌坏死,属于临床上常见疾病[1]。发病紧急,患者会出现持久且剧烈胸骨后疼痛,可并发心律失常等,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2]。因此,需重视对其治疗。本研究中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择瑞替普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探索其治疗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2 月~2018 年2 月收治的90 例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 例。对照组年龄45~75 岁,平均年龄(58.23±5.59)岁。观察组年龄46~75 岁,平均年龄(59.52±5.1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选择的患者均已经经过医院明确诊断;患者已经与医院签订同意书,愿意参与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以及认可。排除标准:资料不全患者;依从性差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需先进行心电监护以及心理支持等,溶栓治疗前口服氯吡格雷以及阿司匹林各300 mg,之后给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10 MU 瑞替普酶溶于10 ml 注射用水中,静脉注射2 min 以上,30 min后重复治疗1 次。观察组于溶栓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 U,每12 小时给药1 次,持续治疗10 d。对照组于溶栓后给予普通肝素治疗,注射普通肝素5000 U,每2 小时测定1 次凝血时间,根据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调整肝素剂量,持续治疗10 d。溶栓治疗后,口服阿司匹林150 mg/d 以及氯吡格雷75 mg/d。出院后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血浆BNP、并发症(低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发生率、血管再通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血管再通主要是指治疗后的7 d 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患者的闭塞血管符合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分级法>Ⅱ级。出血事件主要是指牙龈出血、鼻粘膜以及消化道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浆BNP 对比 观察组血浆BNP 为(81.56±24.87)ng/L,低于对照组的(189.23±4.3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13,P=0.000<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3 两组血管再通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管再通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n(%)]

3 讨论

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其发病与心肌严重且持久急性缺血密切相关[3]。针对其的治疗原则一般是将早期紧急将闭塞血管开通,缓解心脏损伤,并保证心室重构[4]。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血浆BNP 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包括:瑞替普酶属于一种纤维蛋白选择性溶栓剂,属于阿替普酶缺失变构体,可将肝脏的灭活等结构去除。通常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之后的半天之内用药,越早应用效果越好,其对出血以及血管再通率提升有很好促进效果[5]。本次研究对照组以及观察组通过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管再通率均在80%以上,这与国内以及国外针对瑞替普酶研究相似,这可以进一步看出瑞替普酶治疗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传统溶栓治疗一般会选普通肝素,具备一定的临床价值以及有效性,但是由于普通肝素溶栓治疗需将凝血时间确定,且出血风险相对较高。本研究对患者实施低分子肝素以及瑞替普酶的治疗[6]。

低分子肝素与瑞替普酶结合治疗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更优,与低分子肝素关系密切[7]。低分子肝素是新型抗凝药物,其主要是可将内皮细胞释放,加速纤维蛋白溶解,改善血浆BNP水平。在临床多次实践中,发现低分子肝素基本不会引发正常血凝变化,因此其不同于传统治疗,不需将凝血时间改变,患者出血发生的几率极小,两组结合治疗相对更加安全。还需对定期对凝血活酶时间进行测量。低血压属于疾病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心肌梗死后的心肌大面积损伤有极大关系,这促使患者的心脏排血功能降低,加上再灌注导致的损伤,引发低血压,因此,护理人员需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血压监测。在溶栓治疗后,每隔30 min 检测1 次血压,等到患者的血压保持稳定状态就可调整血压监测时间。本研究与李永东[8]研究中关于血管再通率结果基本一致,可见本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以及临床实践价值。

低分子肝素与瑞替普酶结合治疗需注意用药细节:出血是瑞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国内针对瑞替普酶溶栓试验发现本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好,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血压上升,出血率会提升,因此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需对有创操作部位,例如导管插入点以及动脉穿刺以及潜在出血点(切开点以及穿刺点)等加强观察,避免出血,增加治疗效果。还需熟练掌握瑞替普酶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以及不良反应等,并在医生嘱咐下用药。并检查治疗过程,控制静脉注射速度以及注射时间,避免药液外审。另外,在对瑞替普酶进行抢救过程中,禁止剧烈的震荡,这可能促使药液粘附吸取干净难度较高,进而会对药效产生不需要的影响。由于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恢复,可能会导致再灌注心律失常,因此,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结束之后,医生需对患者实施心电图检测,并每隔一段时间抽血检测,了解患者的肌红蛋白水平以及心肌酶水平,明确酶峰时间。还需主要注意的是溶栓药物进行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中,尽量避免与其他相关药物混合。在治疗期间需开通静脉通道,其中一条是溶栓药物通道,另外一条是抢救以及补液给药通道。瑞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还需明确其病情变化与并发症,若是存在异常,及时采取对应的措施。分析可知,瑞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均较佳。

综上所述,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瑞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可保证患者的并发症以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极大减少,并降低血浆BNP 水平,值得临床上广泛推荐应用。

猜你喜欢
肝素溶栓心肌梗死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低分子肝素在新生儿败血症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低分子肝素合酚妥拉明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3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