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民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我国的高发疾病,该病的症状比较多样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以纤维环断裂和髓核突出为特征的退行性改变,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腰痛,直接导致活动受限,该病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不会察觉,由外力导致的创伤是其主要致病因素,例如反复的腰扭伤和重托,会增加椎间盘的承载能力和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从而压迫神经根[1]。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临床诊断除了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检查外,还要借助医学成像技术进行确诊检查[2]。作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X 线、CT 和MRI 检查方式的有效性进行了比较,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在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放射科进行检查的6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25 例,女35 例;年龄21~54 岁,平均年龄(37.52±5.51)岁;病程5 个月~8 年;伴腰侧弯12 例,腰神经压迫试验阳性13 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9 例。纳入标准:经临床检查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且与本研究不一致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分别采取X 线、CT 和MRI 检查。X 线检查:采用GEDiscovery XR656 DR 相机检查腰椎前后、外侧过伸、过屈情况。CT 检查:体位采取仰卧位,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 层螺旋CT 或GE Discorry CT750 HD 扫描。扫描参数为:层厚3 mm,层间距1 mm,基体256 mm×512 mm。框架倾斜±30°,扫描平面平行于椎间隙中心线。先采集前后侧位图像,再扫描L3~4、L4~5和L5~S1椎间隙的轴位图像。重点关注患者的软组织窗和骨窗的图像。MRI 检查:采用GE Signa HDe 1.5 T 和GE Signa HDxt 3.0 T 磁共振成像系统对患者腰部进行检查。检查时常规行矢状位SE 序列T1 加权成像(T1WI)、T2 加权成像(T2WI)和T2WI 脂肪压缩成像和横断T2WI 成像。扫描时在矢状位观察椎间盘及椎体形态的信号变化特征。同时观察患者矢状位硬膜囊,和患者脊髓受压情况及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情况。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种检查方式漏诊、误诊、诊断准确情况;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I 与CT 诊断钙化、椎间盘变性、积气、脊髓变形、硬膜囊受压、神经根受压等征象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种检查方式漏诊、误诊、诊断准确情况比较X 线诊断准确率20.00%低于CT 的86.67%和MRI 的86.67%,CT 误诊率11.67%高于MRI 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种检查方式漏诊、误诊、诊断准确情况比较[n(%),n=60]
2.2 MRI 与CT 诊断各征象情况比较 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 对钙化与积气的检出率高于MRI,CT 对椎间盘变性与脊髓变形的检出率低于MR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MRI 与CT 诊断各征象情况比较[n(%)]
人体的腰椎间盘是具有生理弧度的,与周围韧带相连。腰椎间盘主要受力点为腰骶椎交点。长期高强度工作会产生应变,增加椎间盘承载能力而导致退行性疾病,其是主要损伤性疾病。在骨科患者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占大多数,总发病率约为19.2%[3]。过去以青壮年为主,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近年的腰椎间盘患者年龄较年轻,临床实践中,左侧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高于右侧[4]。在腰椎长期劳损情况下的患者神经根和纤维环受损,脊柱内外力不平衡而导致椎间盘核碎裂,突出物破裂使周围腰脊神经受压,引起背部疼痛和腿部疼痛,伴有肢体功能障碍[5]。患有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会出现坐立困难等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范围从腰椎到下肢,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对有些患者来说,即使仰卧也不能缓解腰痛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严重者还会影响其腰腿功能障碍,导致其不能长期站立,以及其行走不便利,影响患者的健康以及生活质量[6]。在临床治疗中。腰椎间盘突出症会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所以临床需要进行影像学鉴别,以便更有效地实施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最为常见,约占椎间疾病的86%,而胸椎间盘突出症少见[7]。本研究L4~5椎间盘突出22 例,L5~S1椎间盘突出9 例,L3~4椎间盘突出6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主要的病理基础是腰椎退行性改变[8],该病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的原因为外伤、成人椎间盘血液循环不足和腰骶部先天性畸形有关。指椎间盘纤维环断裂后压迫腰神经根,引起腰腿痛等症状。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主要表现为脊髓和神经根局部刺激症状[9]。不同患者的体征因突出部位和程度而异,其作为一种退行性疾病,该病随着过度运动磨损,腰椎功能受损,并且不可逆。腰椎的弯曲是向前的,而骶骨的弯曲是向后的。交叉口处的压力较大是容易损坏的主要原因。从病变部位来看,右侧病变居多,主要的原因为运动习惯导致患者的右侧肌肉发达,承受更多的力,导致右侧突出。影像学检查可以较为准确的腰椎间盘突出,并且意义重大。X 射线、CT 和MRI 为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广泛的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X 线平片检查对腰骶椎前后间隙显示的较为清楚,可以对腰骶椎前后间隙进行诊断,对脊柱不稳,腰椎间盘滑脱、结核等腰椎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但是X 线表现多为非特异性,只能根据一些间接征象进行诊断,如椎间隙前窄后宽或均匀后窄,椎间隙异常,椎体后缘有唇状增生和骨质硬化,可伴有骨桥形成和后凸畸形。CT 能直接显示椎间盘局限性肿胀。直接征象见椎管内突出的与椎间盘密度一致的不同形状、大小的软组织肿块。椎间盘退行性变,包括众多,如腰椎间盘大小改变,形状改变,或者腰椎键盘内存在气体等。CT 间接征象为椎管狭窄、硬膜囊受压、神经根受压移位,Schmorl 结节的特征是在椎体的上下边缘有一个清晰的凹陷状凹陷,黄韧带肥大,小关节骨质增生。MRI 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全面观察腰椎间盘是否病变。直接征突出髓核外低信号纤维环,检出率较高。如果突出的髓核与髓核本体无关,则髓核是游离的。Schmorl 结节临床表现比较独特,椎体上下缘呈半圆形或方形印痕。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的表现。作者认为X 线表现无特异性,只能给出腰椎退行性该病的诊断,提示腰椎有病变,但是具体位置形状不能给出。因此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主要依靠CT 或MRI 检查,以上两种检查方式可以较为直接的显示出病变的位置、形态以及硬膜囊受压情况。CT 检查的有点是对盘钙化、真空征及小关节增生现实较为明确,MRI 对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形态及硬膜囊受压情况显示较为明显,并可显示椎间盘和脊髓的信号变化[10]。与X 线平片相比,CT 诊断能更直观地观察椎体附近的突出物及神经根受压情况,具有高密度、高空间分辨率的特点,对疾病的位置、形态、大小增生显示较为准确,并且对神经根、硬脑膜压迫和侧隐窝狭窄的病变也有提示作用。MRI 能反映脊髓受压的退变、形态及信号改变表示较为清楚,可以对髓核分离形成的硬膜外肿块与腰椎键盘突出进行鉴别诊断。在此方面CT弱于MRI。CT 误诊的原因主要是角度问题,会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的误诊。MRI 对软组织有较高的分辨率,强于CT,可以更好的检查椎管内容物,能清晰显示椎体、附件和椎间盘的解剖结构,在如位置、形态、椎间盘等观察病变特征方面更具优势,多序列全方位成像可显著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率,对腰椎管内部结构观察较为详细。另外,CT 和X 光片有放射性,检查前需要向患者告知清楚,
了解患者的耐受性。MRI 诊断也可基于STIR 检查来明显控制骨髓中的高脂信号,并能准确及清晰地观察患者骨髓的病理变化情况。即使患者不能翻身配合检查,临床MRI 诊断也可以进行多方位成像,也可以采用中介磁场等侵入性诊断方法,其不会损伤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与CT 相比,MRI 有一些优点,患者软骨以及韧带的损伤可以清楚地呈现,在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及重要的作用,也是临床诊断膝关节损伤,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可缺少的一个诊断检查手段。
综上所述,CT 以及MRI 在腰椎间盘突出检查中各有优势,但是MRI 诊断准确率更高,因此在临床诊断中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