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英 罗栋新 刘承俊 张冬
复杂踝关节骨折作为一种创伤性骨折类型,发生多因直接性或间接性暴力后造成的内外踝、后踝骨折[1]。受到踝关节本身的结构特征,因复杂踝关节骨折的损伤情况不同,损伤区域有差异,因此在治疗中具有极大的难度。当复杂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关节内骨折和脱位情况时如果未及时进行复位,将导致踝关节功能恢复受损,后期疼痛感增强,出现无法正常走路情况,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临床以往采用传统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处理[2],经过手术模式的不断改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因治疗效果明显,应用率有所提高。本文将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5 月10 日~2019 年6 月12 日本院收治的复杂踝关节骨折患者72 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 例。研究组男女比19∶17;年龄21~59 岁,平均年龄(38.12±7.28)岁。对照组中男女比20∶16;年龄22~58 岁,平均年龄(38.14±7.2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满足《骨与关节损伤》中提到的踝关节骨折脱位诊断依据[3];②存在明显踝部外伤;③踝部肿胀严重、压痛明显、踝关节功能紊乱;④予以核磁共振等辅助检查,骨皮质有间断、移位,踝关节间隙发生变化;⑤对本次研究流程和手术均了解,自愿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②存在大出血、神经受损,需要进行手术切开检查;③合并精神疾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传统保守治疗。治疗前准备规格大小一致的石膏条,石膏条需能够围绕足踝部的后近端(腓骨位置小头下方的2 cm 处),远端前缘能够到达1~5 跖骨中间,平铺14~16 层,患者侧卧位,健侧往上伸直,患侧屈髋屈膝后,使腓肠肌松弛,医生辅助患者对小腿近端进行固定,医师立在患者肢体的远端,两只手分别握住脚背和脚跟上缘区域,两拇指顶住内踝,两根食指以及中指顶住外踝,进行复位。复位阶段医师应依据患者的损伤程度进行,其中对于Ⅱ度损伤只需要进行小牵引力即可,Ⅲ度损伤则在纠正外踝骨折后保持牵引力,手术医师一手握住胫骨下端从前向后推进,另外一只手则握住跟骨后侧朝前推进,慢慢屈伸踝关节;Ⅳ度损伤则在抗拔伸牵引内踝内旋患足基础上手术医师两根拇指朝前上方推挤内踝远端骨折块,促进内踝复位,相同方法复位后踝位置,复位完成后应用U 型石膏固定,进行塑形。
1.2.2 研究组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具体步骤:术前实施基础检查后准备手术设备和药物,予以硬膜外麻醉;取外踝后外侧切口,分别切开各层软组织,让外踝骨折端充分暴露后对骨折断内的血凝块、软组织进行清除,复位外踝骨折端,以1/3 管型钢板进行固定处理后对韧带和关节囊进行修复。取内踝弧形切口,切开皮下组织,朝后翻开皮瓣,暴露骨折端,清除血肿及碎骨屑,应用巾钳复位骨折端,应用1~2 枚空心螺钉固定,修复韧带和关节囊。依据影像学数据和骨折块的具体位置固定后踝骨折切口的位置,复位完成后,踝关节背伸90°,在关节间隙的水平面上2~3 cm 位置从外侧朝向胫骨拉进螺钉,检查踝关节活动度以及稳定程度,缝合切口。术后实施抗生素、抗凝以及活血化瘀药物,预防感染以及下肢静脉血拴。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踝关节稳定度、关节疼痛、跑步能力和行走能力评分及治疗效果。依据踝关节Baird-Jackson 评分标准进行评定,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稳定度、关节疼痛、跑步情况和行走能力,总分100 分,分为优秀、良好、尚可和差[4]。优良率=(优秀+良好)/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踝关节稳定度、关节疼痛、跑步能力和行走能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踝关节稳定度、关节疼痛、跑步能力及行走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踝关节稳定度、关节疼痛、跑步能力及行走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踝关节稳定度、关节疼痛、跑步能力和行走能力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踝关节稳定度、关节疼痛、跑步能力和行走能力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优良率8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踝关节是一种高度适配的鞍状负重关节,主要由骨性结构及韧带构成,这两者之间互相保持关节的稳定度,骨性结构主要由胫腓骨远端及距骨头组成,韧带主要包含下胫腓复合体,内侧三角韧带和外侧副韧带系统,也是人体十分重要的承重关节[5]。其中踝关节收到外部的反作用力度时因无法缓冲导致关节受损。
石膏固定术是治疗骨折的传统保守方式,但是通过长期实践证实,创伤后的肿胀可压迫血管,造成血液运输障碍,肢体坏死,肢体消肿后会因石膏过松造成骨折移位,且长期的固定会引发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6]。目前,临床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多采取手术治疗方式,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处理,以达到骨折端区域的修正以及复位,同时应用内固定物确保复位后的区域愈合。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达到对骨折端位置的解剖复位,达到解剖复位的区域,达到对骨折端的解剖,同时在复位阶段确保骨折关节的整体或者局部状态,促进骨折的愈合[7]。且手术后不需要进行外固定处理,缩短了治疗时间,同时也能提高对骨折端的血液供给,促进血液循环。在骨关节功能恢复阶段,可有效提高踝关节稳定度、跑步能力以及行走能力[8]。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也有一定的缺陷,在手术阶段会对血运造成损伤,阻断人体的修复能力,所以在对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时需充分了解骨折情况和身体情况[9]。另外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以下问题[10-13]:①后踝骨折进行手术时考虑好骨折块的大小程度和移位情况,在对内侧外侧踝骨折和下胫腓联合损伤时需要先复位而后进行固定处理;②在外踝骨折处理时需要保证距骨的稳定度和外踝的复位是相连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踝关节稳定度、关节疼痛、跑步能力及行走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应用于复杂踝关节骨折患者中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提高踝关节稳定度、跑步能力以及行走能力,临床积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