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旦
谭冠三将军
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库房里,珍藏着一本极为珍贵的党证,这本党证的主人正是被邓小平同志誉为“阵地最高的政治工作者”的谭冠三。谭冠三,1908年1月31日出生于湖南省耒阳县小水铺柘溪谭家村的农民家庭,原名谭才儒,参加革命活动后改名为谭冠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谭冠三出生时,中国已处于清朝末期,社会腐朽没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随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耒阳的知识分子也奋起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都在谭冠三的心里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谭冠三在15岁时,便考入当地第一高小(今耒阳一中),在这里读书期间,他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对知识有着深深的渴望。他利用在学校读书的间隙,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并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从此,他便萌生了投身革命、救国救民的念头。
此时的耒阳,党团组织也一一创建起来。1921年3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耒阳支部成立。1921年秋,经毛泽东介绍,蒋啸青、贺恕分别在长沙、衡阳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底,又有12位耒阳籍人在外地加入中共组织。1924年4月,贺恕、朱舜华受组织派遣到耒阳建党,成立了中共耒阳支部。
1924年,经共产党员谭震南(谭冠三的老乡)介绍,谭冠三加入了“西南乡青年互助会”。入会后,谭冠三积极参与青年互助会的各项工作,利用这个平台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并率先在本村办了一所农民夜校。因早年私塾教员身份,他利用夜校秘密在村里成立了农民积极分子小组,这也为谭冠三日后革命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1926年2月,农民协会正式在小水铺成立,谭冠三任农协会秘书长,他的革命生涯由此正式开始。
随后在谭震南的引荐下,谭冠三正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仪式在县城共青团县执委举行,由中共党员、县团委执行委员伍若兰同志主持。县团委指定谭冠三组建小水区团支部并担任团支部书记。也是在这一年,党的区委成立,譚冠三被转为正式党员,兼任党支部组织干事。在谭冠三的党员登记表上,何时何地何人介绍入党一栏登记着:1926年12月于本县南乡小水铺入党,系刘纯一、谭震南介绍(正式党员)。
谭冠三成为正式党员后,就愈发坚定了自己的革命意志,紧锣密鼓地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开展革命工作。
作为共产党员,他时刻心系百姓的生活,解老百姓之急。小水铺当地有一个由土豪劣绅、地痞流氓把持非法设立的大税卡,叫小水铺盐卡。通过这个盐卡,把持者向当地的老百姓及过往的商贩进行敲诈盘剥,盐价飞涨,使得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谭冠三便带领小水区农会自卫队一行人深入盐卡,迫使他们缴械投降,一举端掉了当地的盐卡。谭冠三机智又勇敢地解决了百姓大患,老百姓纷纷拍手称快。可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谭冠三时刻以当地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为他们挺身而出。
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后的谭冠三,为了广泛宣传革命思想与主张,在当地区委的支持下,还利用原来办农民夜校的优势条件创办了一所贫民学校。通过这个平台,谭冠三大胆宣讲革命理想,很多老百姓受其感召加入革命工作,为耒阳的农民运动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
毛泽东(前排左二)与抗大部分同志合影,后排右三为谭冠三
1927年,蒋介石公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随后,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7月15日,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也把矛头直指中国共产党。这时的耒阳,各级党团组织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谭冠三等小水铺区委、农会党员骨干也开始蜇伏,以待时机继续革命。
共产党人针对一次次的打击,奋起反击。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随后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会上确定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八七会议的精神传达到了湖南各地。1927年9月,毛泽东组织并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秋收起义影响下,1927年9月,湖南省委和湘南特委派邓宗海到耒阳组织工作,重新组建了中共耒阳县执委会,并依照湖南省委的部署,适时发动湘南暴动。
此时的谭冠三,一直在观察革命形势。听闻耒阳执委重建,他便迅速寻到组织。很快他又被委任为小水铺区团支部书记,负责组建小水铺区团支部,发展团组织。成为团支部书记的谭冠三,当机立断领导当地农民暴动,为湘南起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一,他按照县执委指示,迅速组建了一支赤卫队;其二,他依照县党团执委的安排,秘密组织赤卫队对反动土豪劣绅和挨户团头目进行暗杀,他们的第一个目标便是拿下小水铺挨户团驻地云峰镇,并且首战告捷,影响巨大;其三,他利用此次暴动,杀死许多反动分子;其四,他广泛深入到群众中去,号召各地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武装起来,建立自己的政权,实行土地革命。此次暴动,震动全县,土豪劣绅对此闻风丧胆,为湘南暴动输送了强有力的农民军力量。
1928年初,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来到了耒阳,谭冠三与朱德初次相识。朱德到达耒阳后便与当地县委商议,决定依据湖南省委的部署举行湘南暴动。决策一定,谭冠三便于2月15日下午带领赤卫队随朱德到达灶市,朱德与耒阳县委邓宗海等迅速做出进攻县城的战斗部署。耒阳县城首战告捷,推动了耒阳县革命的快速发展。2月19日,全县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在杜陵书院召开,大会选举成立了耒阳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很快,革命的火焰燃遍了整个耒阳县城。随着县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南二区苏维埃政府也在小水江边桥村宣告成立,谭冠三任秘书长,并担任区党团书记兼赤卫队党代表。在谭冠三的带领下,当地革命力量迅速增长。他们多次镇压土豪劣绅,打击反动势力,将湘南暴动的火焰燃遍耒阳县。
湘南暴动声势浩大,历时3个多月,给反动统治者造成了极大的震懾。但最终因敌人的疯狂反扑,加上湘南特委执行盲动主义政策,起义失败。谭冠三所率领的小水铺区赤卫队部分人员也随同朱德、陈毅奔向了井冈山。
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以及湘南部分农军与毛泽东在宁岗砻市会师。谭冠三当时编入军需处当文书,从此开启了井冈山的革命生涯。到井冈山后,谭冠三先后参加了四次反“围剿”,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
18军军长张国华(前排左)与政委谭冠三(前排右)
长征前夕,谭冠三任红1军团军事裁判所书记。长征途中,谭冠三曾任红1师第2团代总支书记。长征途中遵义会议的召开,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谭冠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跨越重重障碍,一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走过雪山草地,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谭冠三用惊人的毅力、超群的智慧、乐观的精神,一路披荆斩棘。
红军在渡过金沙江之后,部队要通过少数民族彝族聚居地区。彝族地区因历史原因,再加上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高压政策,使得当地百姓对汉人充满敌意。针对彝族地区的这一特殊情况,大家迅速制定方案。中革军委决定组成中央红军先遣队,由刘伯承担任司令员,聂荣臻任政委,肖华任工作队队长,谭冠三也成为先遣队的一员。1935年5月22日,谭冠三率队进入大凉山彝民区,他们谨记司令员的嘱咐,要求所有人员对彝民要严格遵守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绝不能动武”的规定。在通过彝民聚集区内的谷麻子附近时,谭冠三带领的工兵连遭遇到了彝民的围攻,不让部队通过他们的地盘,并且把谭冠三他们所带的东西一抢而空。此时的谭冠三依然谨记吩咐,并再三向同行部队强调纪律,没有一个红军与当地民众发生冲突。除此而外,谭冠三率领部队一边调查当地的风俗习惯,一边不断加强队伍的政治教育,使得当地百姓对红军队伍的认识大大改观,为后期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结盟,结拜为兄弟,实现汉彝民族团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正是因为红军纪律严明,汉彝结好,红军顺利地通过了彝族地区大凉山。
随着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的谭冠三,先后任红1军团军事裁判所书记,第2师第6团党总支书记,陕甘支队第4大队政治处主任。到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第15军团第81师第242团政治委员。谭冠三经历了五次反“围剿”斗争,经受住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重重考验,时刻听党指挥,体现了共产党人身上坚定的信仰,以及不畏艰险的崇高品格。
经历过漫漫长征路的谭冠三,一路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二野战军第18军政治委员。此时的他也渴望安稳太平的生活,期待与家人的团聚。但是,很快第18军接到了党中央要求进军西藏的命令,刚刚洗去征尘的谭冠三,又义无反顾地率领第18军将士,奔赴祖国的西部边陲西藏,开启人生中的“第二次长征”。
接到入藏任务的谭冠三不仅自己没有怨言,还动员自己的爱人李光明一同前往。李光明曾在文章中回忆当年谭冠三动员自己入藏时说的话,如今看来,尽显谭将军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担当:“党中央把这个光荣的历史重任交给18军,是党中央、毛主席和刘、邓首长对我们的最大信任。但是,现在看来,我们的一些同志,特别是在少数领导干部中,有过安稳太平日子的思想,有个别的甚至抵触情绪还很大。我作为政治委员,应该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为了国家这个大家,为了西藏人民的解放,我们只有舍弃小家,舍弃儿女情长的挂牵,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和教育全军将士,率领他们去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正是有着这样的家国情怀,谭冠三完全不顾自己高龄入藏身体是否适应,也不管自己体内还残留着日军的弹片,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征程。
1952年2月10日,西藏军区成立,张国华任司令员,谭冠三任政治委员,阿沛·阿旺晋美任第一副司令员,朵噶·彭措饶杰任第二副司令员
1950年3月,第18军军长张国华、政治委员谭冠三率第18军将士进军西藏。到达西藏后,谭冠三没有一刻停歇,将自己最后的年华都与这片土地系在一起。谭冠三为西藏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1950年10月6日到24日,在张国华、谭冠三带领下,昌都战役打响,并取得重大胜利,为西藏的和平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1年5月23日,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晋美与中央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共17条。《协议》的签订,宣告了西藏和平解放,开启了西藏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
谭冠三带领将士在西藏开荒生产,自立更生。西藏和平解放后,谭冠三遵照毛泽东提出的“进军西藏,不吃地方”“一面进军,一面建设”的方针,迅速制订方案适应当地生产生活。1952年8月,谭冠三在西藏军区创立了第一个农场“八一农场”。在农场里,他带头干活,种出了多种当地没有的蔬菜品种,并且试验种出了苹果,解决了将士们的生活所需,也丰富了当地极缺的农产品资源。战争年代,他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将军,和平时期,他是为民利民的公仆。
谭冠三与西藏人民一起构筑迈向幸福的金桥——康藏(后称川藏公路)、青藏公路。西藏和平解放之后,修筑康藏、青藏公路就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任务。1953年1月,西藏军区(1952年2月10日成立,谭冠三任政治委员)联合当地人民,组成西藏地方政治联合筑路委员会,谭冠三任主任。要负责筑路的工程技术,提供筑路工具,支付民工工资,并派第155团和军区炮兵营参加,带领民工施工。最终,1954年12月25日,全长2255公里的康藏公路和全长2100公里的青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
谭冠三当机立断开启西藏的民主改革。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撕毁17条协议,发动了以拉萨为中心的武装叛变。谭冠三临危受命担任中央驻西藏代理代表,果断下令平叛,并以此为契机,开启西藏的民主改革,实行“边平叛,边改革”方针。针对西藏的民主改革,对爱国的农奴主的土地实行赎买政策,即:由国家出钱买农奴主的土地,然后分发给当地农奴。这样西藏的农奴不仅分到了土地,也逐步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还增强了民族团结。
谭冠三与藏族人民一起修水渠
谭冠三一片丹心洒热土,忠骨长眠于西藏。1985年12月6日,谭冠三逝世。临终之前,他对李光明交待:“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不要修墓,不要立碑,就把我埋在八一农场的苹果园里,让我化作肥料,最后为西藏人民做点贡献。”遵照他生前的意愿和家属意见,不开追悼会,只在成都军区礼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最终经中央批准,于1986年8月1日,将谭冠三的骨灰安放在拉萨“八一农场”苹果园,完成了谭冠三将军临终的遗愿。谭冠三将军生为西藏殚精竭力,死为西藏倾情守护,最后选择了自己最牵挂的土地和人民为生命的终点。
摘编自《军事史林》杂志2021年6期
责任编辑:王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