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位院士授课、权威教材编写者就在眼前,是什么体验?近日,一门低调又“豪华”的课程,引起网友们的注意。它便是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的本科生课程——《测绘学概论》。
“最早開设这门课的初衷,是挽留想转专业的学生。”宁津生院士生前介绍,“当时新入学的本科生里,十个有八个第一志愿报的不是测绘专业,其中又有两三个强烈要求转专业。”1996年,宁津生提议,由校内几位院士一起,为大一新生开一门基础课,讲清楚测绘遥感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学科前景和未来出路。第二年,《测绘学概论》正式开课。
在院士们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二十多年来,一代代学生走上测绘科学事业发展之路。如今,这门“院士课”堂堂爆满,选课和旁听的学生已扩大到校外。
文本解读
角度一: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是塑造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的角色扮演,不仅影响学生们的专业兴趣和知识学习,也会影响他们的精神世界。“6位院士同上一门课”彰显了院士们对本科教学的价值认同,传递出院士们“课比天大”的价值排序。(杨朝清,东方网)
角度二:知名教授对本科课程负起责任,受益的不只是学生本身。因为,走出校门后,这些学生要用自己学到的专业技能,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而每个人的职业生涯汇集到一起,就是相关行业发展的缩影。我们要乐见包括院士在内的知名教授站到本科教学的讲台上,这不是大材小用,而是大学育人精神的传承,也是大学肩负社会责任的应有姿态。(《工人日报》)
运用示例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也是最好的教科书。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一些大学,即使在艰难困苦的抗战时期,也有许多名家大师给本科生上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的今天,用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依然没有过时。在国际上有些诺贝尔奖得主依然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同样值得学习和借鉴。
“6位院士同上一门课”并非大材小用,而是用一流师资来点燃学生的梦想。没有一流的人才培养,就不可能有一流大学。“6位院士同上一门课”用亲历而为的努力和坚持,传递出老师们对教书育人发自心底的敬畏和热爱。——杨朝清,东方网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