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赵德馨,1998年退休后仍笔耕不辍,2018年获得第二届“荆楚社科名家”荣誉称号。鲜为人知的是,老人因中国知网擅自收录他的100多篇论文打起了官司且全部胜诉,累计获赔70多万元。
接受采访时,老人谈起维权缘由时仍很气愤:“把我100多篇文章收录(到)数据库,还通过电脑、手机这些端口来传播,不仅不告诉我,读者包括我自己下载还要付费,我本人却从没拿到过一分钱稿费。”
“为什么我创造的知识成果得不到尊重?”于是,老人选择了维权。如今,已结束庭审的案件,皆以胜诉告终。胜诉后,知网已将擅自收录的论文下架删除。
2021年2021年12月10日“知网”发布了相关的问题说明,并向赵德馨老教授表示了歉意。对此,赵德馨老教授回应称:“希望知网之后能拿出具体的整改措施,真正拿出诚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停留于表面。”
新闻链接
赵德馨教授不是唯一被知网侵权的学者。赵德馨教授的代理律师介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苏少之,后来以同样的方式打起了维权官司并胜诉。而据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回忆:2017年,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曾经代表会员、已故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家属,起诉知网的运营公司,认为中国知网、全球学术快报手机客户端未经授权,擅自提供汪曾祺作品《受戒》的下载服务,侵犯了著作权人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诉讼历经两年半,文著协终于打赢了官司,获得了一定的经济赔偿。
张洪波认为:赵德馨教授起诉知网获赔,再度暴露了知网这一知识服务平台,受到很多知识分子诟病的侵权问题。它的商业模式是否合规?对于中国知网的公开回应,张洪波说:知网发布的其实是“个案问题情况说明”,而不是“公开道歉”;仅仅是对法院判決胜诉的赵德馨老教授的歉意,而不是针对作品权利人群体和公众。
文本解读
角度一:维护知识产权不能止于个案。我国先后制定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对知识产权形成有效保护,对于那些严重侵害著作权行为,甚至可以追究刑事责任。虽然如此,一些侵权行为还有待进一步规范,一些领域的知识产权维权仍面临一些难题,像赵德馨教授起诉中国知网一案,如果不是他主动较真维权,依然会无解。在网络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如何与时俱进,保障作者的“网上知识产权”,从“个案”权益保护扩展到“一般性”,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周学泽,《大众日报》)
角度二:知识当然应该付费,也只有付费才能激励知识的生产和创新。可是大众为知识付出的费用,究竟应当流向谁?不可否认,知网在收集、编码、分类、检索、建立数据库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以企业形式运营数据库进行盈利是符合市场逻辑的,现阶段国家也难以建立更好的公益论文数据库来替代中国知网。可是,知网平台不能一方面吃着国家、大众、著作权人带来的“红利”,一方面又肆无忌惮地侵犯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赵德馨老教授的胜诉,不仅是对被侵权但选择保持沉默的学者的鼓励,更是对知网平台在授权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上的一次“敲打”。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知网也不能自以为是地选择“免单”。只有扎扎实实地按照法律规定来办事,知网才能够走得更长远。(黄雅欣,红网)
运用示例
围绕知识产权保护,类似知网这样的平台一直存在争议。从论文查重高收费,到作者下载自己论文被收钱;从低价甚至不花钱就能收录学术文章,到用户下载时却标上高价等等。究其因,就是一家独大。有高校老师称,自己学校每次审核论文,都要以知网收录为准,如果没有,就等同于没发。
影响越大,责任越大。对于知网这样的平台,任何时候都不应滥用影响力。面对维权和批评,知网应当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赢得大家的谅解,虚心接受监督和批评,在知识产权保护社会责任和企业经营发展上,找到合理合法的平衡点,这才是长远发展的正道。
“中国知网不能输了官司就下架我的文章。”这是赵教授的观点,也道出了广大用户的心声。任何企业都必须知法懂法守法,知网知否?——秦川,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