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尚兴
(韶关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广东 韶关 512000)
水工建筑的主要功能是承载水力,保护水资源,在水利工程建设、农业灌溉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水工建筑物的基础直接决定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严格依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和加固。对比常规建筑地基,水工建筑地基在要求具备良好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的同时,也必须具备较强的防渗性能,这样才能适用环境要求,保障建筑的安全性。
赤石迳水库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西部,距仁化县城9公里,为已建的中型水库枢纽工程,总库容1487万m3。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4.05 km2,全流域面积138.05 km2。水库四面群山环抱林木茂盛、植被良好,是仁化县主要的灌溉工程之一。
赤石迳水库建于1958年5月,当时兴建的主要工功能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水库建成后为仁化县董塘、丹霞、仁化三镇1567hm2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为农业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73年为解决水库管理经费来源,在坝后建成二级电站,总装机920kW,由于水量不足效益较差。1974年,赤石迳水库上游建成集雨面积124km2,总库容6780万m3的高坪中型水库,经13km渠道,引进5.3m3/s流量,除保证凡口铅锌矿0.6 m3/s流量生产生活用水外,尚有4.7 m3/s流量,通过火冲坑电站发电后注入赤石迳水库[1]。此后赤石迳水库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因此,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增加向仁化县城供水的任务。所以,赤石迳水库工程任务是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供水等,是综合利用的水库。
振冲加固技术的作用机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应力集中效应。碎石桩本身在强度和刚度上远远超过了桩间土,而在两者共同作用时,地震剪应力会集中在碎石桩上,桩间土承受的应力大大减小,相应的减少了超孔隙水压力引发的液化问题。借助横向挤密作用,对地基土层进行压缩,减少孔隙。桩体本身较高的承载力在和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后,能够实现对于地基的有效加固;二是振冲挤密作用[2]。借助振冲机的振动,确保软土中的孔隙水压能够快速消散,加速地基沉降固结,进一步提升土体的固结度,增强地基的承载力。
振冲加固技术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在砂土、粉土、素填土等地基加固处理中,都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加固效果,理论上,只要地基中小于0.005mm的粒径含量不超过10%,在借助振冲加固技术进行处理后,挤密效果都可以得到显著提升。当土壤挤密度处于合理区间范围时,填料遇到的抵抗阻力较小,需要用到更大半径的桩体,土体和桩体的结合力更大,加固效果更好。如果土壤挤密度过低,在桩间土松动的情况下,土壤和桩体的结合难以达到平衡,地基加固效果也不够理想。通常认为,振冲加固技术更适用桩体抗剪切力超过16kPa的区域[3]。
赤石迳水库位于仁化县西北部,属丘陵盆地地貌,以侵蚀~堆积外动力地质作用为主。区内地势呈南低北高,北部为海拔300~500m的丘陵,山脉走向多为东西向,山体宽厚,山坡为缓斜坡,坡度约20°~40°,植被茂盛,南部沿锦江及其支流董塘河发育有较为广袤的冲积盆地。
工程区内地貌特征属丘陵盆地地貌,以侵蚀外动力地质作用为主,堆积外动力地质作用次之。水库左坝肩山体边坡浅层土体多次产生大面积滑坡,滑坡体从坡下至坡上由三级次级滑坡组成。2005年5、6月份暴雨季节,边坡下部以及中部第级堆积层失稳下滑,又产生了大面积滑坡,原排水沟和挡墙被冲毁;第三级潜在滑坡体处于边坡后缘,地形陡峻,滑面陡倾,坡体结构为:上覆平均厚0.30~3.20m的残坡积物,下伏基岩为石炭系砂岩、石英砂岩及泥盆系石灰岩,基岩面较陡,雨季接近于临界失稳状态。发生险情后采用截流排水、削方减载并设置重力式挡墙加锚索系统对此边坡进行了加固[4]。
现状山坡坡度以缓~斜坡为主,植被基本上发育良好。区域除局部小规模滑塌现象,未发现有严重危害边坡稳定的软弱面及构造组合,也没有发现边坡失稳的迹象,边坡基本上是稳定的,工程区除左坝肩山体滑坡外,未发现其他大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5]。
坝基地层主要为强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粉砂岩等。根据现场注水试验及压水试验成果:
强风化粉砂岩为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灰色~青灰色,岩芯多呈碎块状,块径约1~5cm,棱角状,局部夹饼状、短柱状,长约5-10cm,断面粗糙稍有光泽,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面未变色,为软岩。渗透系数为2.13×10-3~1.51×10-2cm/s,属于中等透水,渗透性较强。
弱风化粉砂岩为砂状结构,块状构造,岩芯多呈短柱状,长约5~15cm,局部夹饼状、碎块状,块径约1~5cm,棱角状,断面粗糙,稍有光泽,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面未变色,为软岩。压水试验透水率为2.5~10.0Lu,属于弱透水,平均值为5.4Lu。
微风化粉砂岩为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灰色~青灰色,岩芯呈短柱状,长约5~25cm,断面粗糙,稍有光泽,节理裂隙稍微发育,裂隙面未变色,为较软岩。压水试验透水率为2.4~5.5Lu,属于弱透水,平均值为3.8Lu[6]。
①应该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避免杂物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和进度,如果施工范围内,存在淤泥等难以清理的物质,可以借助抛石挤淤的方法,将淤泥从施工区域挤出,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②应该做好测量放样。结合该工程的实际情况,在测量放样中,可以采用标记法,对每根桩体的位置进行核对和标记,要求其能够与设计图纸保持高度一致;③应该加强技术交底。确定好碎石桩位置后,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确保其了解施工方案,明确振冲加固技术的施工方法,避免在施工中出现失误。不仅如此,考虑水工建筑基础的实际情况,在运用振冲加固技术进行处理时,还需要准备好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如碎石填料、金属材料、振冲器、起重机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四是确定施工范围。振冲技术的应用能够切实提高地基加固效果,如果在进行地基加固的过程中,发现地基结构松散,需要调整施工范围,在土质挤密区域进行施工。若土质挤密效果不理想,其对于填料的阻力较小,必须加大桩体直径,提高土体和桩体之间的结合力,保证基础的牢固性。在地基加固外围区域,应该加宽约4m,确保地基加固的充分性,外围需要设置振动桩和碎石桩,提升基础处理效果。
通常情况下,桩位布设采用的形式有矩形、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3种,矩形最为常见,正方形适用于大面积加固,等边三角形则适用于单独基础的小面积加固。在对桩间距进行设置时,应该将现场的地质条件考虑在内,如果自然土的强度较大,可以适当的加大桩间距,如果自然土的强度较小,则需要适当减小桩间距[7]。孔位间距的计算同样非常关键,在计算孔位间距时,需要确保相邻桩体之间具备较强的阻力,提升桩体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结合该工程的实际情况分析,最终采用的是三角形的基础结构。
应该依照地基土质确定桩体长度,若地基为软土且深度较大,需要增大桩体长度,反之则可以使用短桩。结合该工程的实际情况,在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的情况下,采用的是9.4m的短桩,通过适当缩小桩间距的方式来确保地基具备较高的承载能力。应该对振冲深度进行控制,在土质砂层较浅的区域,可以穿过砂层来全面加固地基,在土质砂层较深的区域,可以根据地质情况考虑桩体长度。
填料施工的效果会对碎石振冲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可以将桩体更好地挤压到软土层中。在地基力的影响下,石料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更好的保障地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石料将本身有孔隙的存在,可能影响水体的渗透效果,若在相对疏松的砂石区域进行振冲挤密,可以将石料和砂砾充分混合后填充,保证填充的密实性。
①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在针对地基进行振冲加固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对施工用水量进行严格控制,避免水量不足引发的塌孔等质量问题。应该对水压进行严格控制,水压的调节需要结合施工现场土壤的性质进行,例如,在该工程中,地基土体的强度相对较小,需要适当减小水压,如果是高强度土体,则需要增大水压;②施工质量检查。在完成振冲加固处理约30d后,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需要安排专人做好施工质量的检查验收,要求抽检数量不能低于桩体总数的2%。完成地基加固处理后,可以通过静载试验的方式,对桩体的施工质量进行检验,确保基础施工能够很好地满足水工建筑的整体要求。
对加固效果进行静载荷试验,通过振冲施工前后不同静载荷下的位移,对地基加固程度进行检测。静荷载分布设置为0~900kPa,每次以100kPa递增,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振冲施工前后静荷载试验
位移和静荷载承载力的大小表现为线性变化,施工前静荷载从400kPa增长到500kPa时,位移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表明此时静荷载位移处于突变点。之后静荷载的增长表现平稳,表明振冲加固后,地基的稳定性可以得到保障。对比施工前后,地基的承载力得到显著提升,可以满足工程实际需求[8]。
总而言之,在水工建筑物设计中,应用振冲加固技术对地基进行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保证建筑整体的施工效果。在实践中,施工单位需要切实做好前期施工准备工作,结合现场地质勘察数据,对振冲加固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将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切实提高水工建筑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满足建筑地基使用的现实需求,实现对于水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继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