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琼台师范学院 邢 满
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准确把握师范教育特色的要求,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兼顾学科发展,变革传统教育模式,深化特色内涵建设,是当下应用型本科师范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
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实现向应用型本科的转型,首先就要解决观念问题,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师范教育实现教育转型的关键所在。由于长期以来,从事师范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大多数习惯于重学科理论知识的讲述式教学,而不擅长培养学生能力的实践教学,所以目前我校很多教师还未能很好地转变观念,认为我校的师范教育专业教学也要向应用型本科的转型似乎无从下手,感到茫然困惑,还不能真正理解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而在平时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中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学校关于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相关文件政策。面对这种现状,学校首先要引导教师改变思想认识,让每一名教师都认识到以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应用型本科,决定了其培养方式尤其是实践性课程的实施方式、方法上与普通本科教育有很大不同。实践是师范教育应用型理念的核心要素,实践教学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的重要性;其次学校要狠抓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各种举措,鼓励和促进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尤其应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专业课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走向实践,实践出真知,使学生在实践中生成职业能力。所以,扫除思想顾虑是最重要的,教师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接受、真正理解了,才能自觉地体现到平时的教学和管理中来。
师范教育培养的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满足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需要,并以基础教育工作者所需的职业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构建课程体系。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综合中小学语文教师工作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借鉴国内外这方面的新成果,笔者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应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对语文教学专业课程进行全方位的优化整合,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能力培养,进而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定位主要是立足地方实际,服务周边,辐射全国,为基础教育及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师德高尚、文字功底扎实、文学素养良好、教学能力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基础教育人才。目前,我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包括三类课程:1.通识类课程,这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以及人文主义精神,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等内容。2.专业类课程。它是指帮助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语文学科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儿童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写作》等内容。3.教育类课程。这类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建构符合新课程需要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教师素养、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主要包括《教育学基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语文教师职业技能》和《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内容。
根据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建设可将上述课程整合成两大模块,并根据其特点开展教学改革:一是提升应用能力的系列课程,包括汉语言课程、教育学和心理学以及各类教师从教技能的训练课程,这些课程培养师范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本领,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二是人文性强的文学类课程,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儿童文学》等,这些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这些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的熏陶濡染之下,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熏陶情操、涵养气质等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将为学习者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石;二者有机结合,不可偏废。此外,笔者认为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1.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课程为突破口,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力求突出其实践性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人文性强的师范教育类专业,许多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具有交叉和一致性,教学模式上可以参照和借鉴,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存在课时紧缺的现象,这些课程的教学可以整合优化资源,达到教学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教学压力。如目前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将《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教师口语》中的“普通话语音”内容整合进《现代汉语》,教师口语侧重“一般口语交际”“教师口语交际”,在学时和内容上突出职业口语训练;将原有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分设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和“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两门课程;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将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技术标准引入教学,如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标准,使课程内容优化整合,更加丰富完整。
2.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与本地文化相融合,形成区域性的个性化的课程。比如在《现代汉语》中融入海南闽南语和普通话课程内容,提高本地学生的国语水平,也给外地学生提供学习闽南语的平台。在《现当代文学》与《写作》教学中结合海南区域文化和当代海南作家作品研究,本地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掌握自己的家乡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感情;外地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更快地融入本地生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汉语言文学专业可增设应用型课程,凸显本专业实践方面的特色。如在专业课拓展上增设《儿童文学赏析和创编》《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小学古诗教学技巧》等内容,培养学生文化素质;还可增加选修课的数量,给学生更多多元化的选择,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使学生在广度、深度和长度等多个维度形成开放式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深入革新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是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师范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行业,教师职业不仅具备职业性,也同时具备人文性、事业性。其职业目标具有不同于一般普通社会职位的非功利性特点,在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重视专业知识基础、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师范教育在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时,也应保留传统教育模式中合理的成分,要根据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规律与特点,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合乎师范教育发展规律的独特品性,下面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为例。
1.夯实专业基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现代社会对教师提出了专业化和高素质的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扎实广博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也不容忽视。所以对应用型本科师范教育而言,知识性、职业性和实用性同等重要。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应该在夯实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探索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
(1)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培养提升师范生的从教能力。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l号)明确规定:“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所有课程中的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只为应用服务。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教学内容从先秦两汉到近代近2000年,时间跨度大,内容涵盖丰富,在所有专业课程中,开课时间最长,学分占比最多。然而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中国古代文学与其他文学类如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都面临教学课时被压缩减少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代文学与其他文学类课程必须从师范生的从教能力的需要出发,重新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压缩理论讲授课时,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兼顾学生理论知识的储备和实操能力的训练。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中国古代文学是陶冶性情、厚积薄发的学科,通过系统学习中国古代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得到提升。在当前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吟咏古诗、鉴赏美文,在静心读书中掌握文学史和作品中的知识点,并在理解中记忆及升华。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性质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知识量。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仍以“厚基础”为主,以“重能力”为辅,由教师系统讲授分析作品,再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厚积薄发,形成理解、分析、鉴赏经典作品的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开展语文教学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2.强化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能力培养是根本,知识结构的建立最终还是要转化为职业能力。实践教学是训练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重视并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凸显应用型本科实用性的特色。
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实践教学需要长期不断地探索创新,尤其在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类纯理论课程教学中有待加强。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可根据课程特点,尝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实践教学方法。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授课方式方法的革新是推进课堂变革的手段。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往往是“满堂灌”的教法,在教学中通常采用“三段论式教学”:即先讲作家生平,接着讲思想内容,最后讲作品的艺术特色。这种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表现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已远远不能满足师范教育的需求。所以,教师首先要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探索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积极倡导讨论式、点评式、启发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推行“体验式”教育,促进师生教学相长;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不但形成了师生的良性互动,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稳定并呈动态发展的知识结构。
(2)强化学生朗读与背诵的能力。古人云,熟读成诵。朗读与背诵,是提高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大量地背诵古诗,可以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语感,不但能增强其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从中揣摩出古诗的写作技巧,并将其运用到作文中去。我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自律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学中重讲解、轻落实的状况,将古诗背诵考核与期末成绩评定结合,借此强化学生的背诵意识,同时有助于学生积累厚重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示范指导小学古诗教学。随着小学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在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任课教师通过分析经典作品可以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借此引导学生掌握赏析古诗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教师可将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根据内容分类编排,根据其特点进行示范讲解。教师在示范中指导,在指导中示范,才能使学生有章可循、有例可依,使他们将来能够胜任小学教学岗位。
(4)改变单一的教学实践模式,做到“课内精讲,课外拓展”。实践教学也不要局限在课堂上,而必须扩展至课外学习或进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我们也可通过学校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举办读书报告会,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平时要写读书笔记;举办古典名著故事比赛,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经典;举办古典诗词朗诵大赛,要求全员参与,成为古诗考核的一项指标;举办古代文学知识竞赛,以赛促学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工作也十分关键,教师应将给学生提供阅读书目,设置竞赛题库等工作融入教育过程之中。通过这种具有竞争性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用结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在更为广阔的具体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多项职业技能,使其更加胜任未来的教学岗位。
总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的大趋势下,地方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思路,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和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才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改革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