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编者的自我修养
——一个地方高职学报编者的管窥

2022-03-01 23:56:08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编者学术期刊学术

邹 丹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襄阳 441050)

编者,仿佛为他人作嫁衣裳,仅文字雕琢之功,篇篇皆字字用心,但无一算原创署名,这让很多编辑工作者感叹多年,缺少职业成就感。但这种感叹源于对编辑的错误定位:干着编者的活,不操读者的心,却想贪作者的功。

编辑是一种将读者需求与作者供给高质量对接的服务,不只是文字的简单搬运,蕴含信息媒体的二次创作。好的编者要从读者的具体“需求”出发,创造性地发挥当下媒体功能,将作者的原创“供给”有筛选、有加工、有节奏地呈现给读者,用高质量的媒体对接服务获得市场认可,不断积累编辑个人影响力,持续提升编辑服务质量。[1]从编《春秋》的孔子,到编《穷理查历书》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再到编《新青年》的陈独秀,[2]优秀的编辑是创造性连接读者和作者的桥梁。[3]

有了编辑的清晰定位,重新审视编者个人的成长发展路径,可以有工作流程、人脉积累、素养提升三个层面的自我建设长期坚持。[4]

一、逆向思考编辑流程

逆向思维是一种简单但相当有用的思考方式,[5]用在编者的工作反思上,至少有三个好处:首先,从读者需求出发,倒推编辑服务质量的改进,见效明显;其次,有的放矢,工作重心明确,精力不分散,不会歧路亡羊;最后,在数字经济时代,编辑技术的更新周期也大幅缩短,编者有必要逆向思考,回归本源,构建适合新时代的编校流程和协作方式。[6]就普通的高职学报从作者供给到读者需求的逆向编辑流程大致梳理如下。

(一)交流和传播

终端是要达到编者办刊的目的和效果: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和作者就特定专题进行更为广泛的高质量交流,而交流的效果越好,文章的传播力越强,期刊的影响力也就逐渐积累起来了。

当前对于普通高职学报编者来说,在学术期刊交流和传播环节最需要关注的是纸质媒体(简称“纸媒”)向数字媒体(简称“数媒”)全面转型。当前期刊对纸媒版本的需求主要仅限于作者(自身收藏及单位认定)、收录机构(各级图书馆及期刊数据库)和主动赠阅交流部门,而纸媒面向普通读者交流和传播功能几乎完全被数媒所取代,比如各类学术期刊数据库、知识服务应用和出版单位的官网或自媒体等。2022年4月27日,曾被评为“全国报业十强”、有过辉煌历史的“计算机世界”宣布终止品牌下所有纸媒相关业务。[7]从2019年1月开始,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不再出版纸质期刊。[8]利用数媒以速取胜,将是未来学术期刊生存的关键。但当前相当多的学术期刊编辑部门还是依据纸媒出版发行的思维,只是将刊物内容简单交付某知名学术期刊数据库,并不从数字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出发重新思考交流和传播效果,主动作为的空间逐步被缩减,最终受制于人。比如,数媒和纸媒的阅读体感需求有显著不同。仅就字体而言,在国内外互联网巨头已经设计并(免费)提供成套数媒字体的情况下,[9]能主动探索尝试优化期刊数媒阅读体验的学术期刊并不多。

期刊的传播和交流是无限重复博弈的过程,编者对读者和作者的用心服务最终会提升交流质量和扩大传播范围,[9]获得更多的专家同行媒介认可,并聚集更多更好的稿源,期刊影响力才能逐步积累。[11]

(二)编撰和校对

中间的二次创作最能体现编者的匠心与辛苦:从封面版式设计,到格式规范设定;从目录编订,到一篇篇、一遍遍文字图表内容的校对勘误,一次一次与专家作者沟通,一张一张逐字爬格子。人未中年,眼已老花;文章欠佳,编者咬牙;若遇好文,拍案相庆。在这个编撰和校对的环节,特别强调规范。[12]标准规则一大堆,[13]编者最为辛劳。但可能的出错点也最多,最忌触碰红线,编校如扫雷,“一处找不出,错误永流传”。所以能真正热爱编辑工作且“板凳一坐十年冷”的人并不多。

在机器能代劳规则清晰但程序繁琐的事情的数字时代,[14]辛劳的编者能否获得科技力量的帮助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在工作协同方面,可以利用成熟的正版编辑软件实现网络化同步,传统的编辑工作流程有极大的改进空间。其次,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加持的校对软件,实现部分基础校对勘误的预处理。但需要强调的是,人工智能是基于大数据学习拟合的逻辑,而普通学术期刊编辑部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喂养出极其贴合自身特色的智能校对机器人。所以,当前的智能校对可以用以辅助,但还不能依赖。编校环节的质量还是需要编者一道道、一格格地“捉蚂蚁”才能逐步提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编者要能主动学习并驾驭数字化工具,提高效率,获得解放,[15]将有限的注意力放在更有价值的环节上。

(三)审稿和约(组)稿

最初的环节最基本,但也特别显现编者的功力与水准。一般学术期刊都会有一定量的自然来稿,审理过关,分分栏目就完了。但试问,如果一篇选题、结构和论述都欠佳的文章,能否通过编者的妙手成为争相阅读并引用的好文?如果有这样的编者,为什么他不去当作者?但如果本身就是佳作一篇,编者几乎不会画蛇添足,更多会是锦上添花。所以,决定学术期刊档次的,不是前述的传播或加工环节,而恰恰是最开始的筛选环节。

当然,普通学术期刊缺乏殷实的家底,也没有金字招牌,上好的文章不会成规模地自动涌过来。但从创新发展的思维来看,新的领域和热点会不断出现,如果有前瞻十年以上的视野和眼光,并积极在与之匹配的领域和层面持续用心,总能有所作为。比如,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和实施,[16]在当前的高等教育领域,职教赛道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认真研究,用心经营,就可能逐渐开辟高职学报相关研究的一片小天地。因此,在获取筛选稿件的初始基础环节,编者要有战略眼光地长期经营特色栏目,将各种资源在预设的长周期赛道上堆叠,形成合力,“扎硬寨,打呆仗”,久久为功,必有所成。

二、长期积累人脉关系

前述“筛选、加工和传播”三个环节是编者的基本功,是必须迈过的门槛,防止出现低级错误。但只会这些,若文章质量差,即便编者做到差错率为零,排版精美,也吸引不了读者。厨师要做出好菜,好的食材必不可少;提升食材质量要与供给者搞好关系。编者二次创作的效果应当低于厨师,所以,要提升刊物水准,编者更加要重视人脉关系的长期积累。

(一)关键的作者人脉

编者的第一关键人脉当然是作者,作者群体的规模和水平决定了学术期刊的基本水准。如何建设好作者人脉关系?首先,最有效务实的方法:及时反馈。普通作者投稿后最关心的是什么?痛点在哪里?想知道审稿进度(稿件收到了吗?初审如何?专家有什么反馈意见?是否还要修改?能否被录用?……)。因为规范的审理流程有多个环节,且有必要的审理周期,在不算短的等待期内,作者就像在安装大体量软件,非常想得到进度反馈,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解决痛点的方案就是增加“进度条”,有直观的可视化反馈。[17]当然,对主要是人工操作的编辑部,及时耐心地回复作者合理的问询,能让作者对编者的服务加分,高质量的人工交流还是比机器好。

其次,对特定的高水平专家型作者,编者要有一本帐,做好功课,知其特点好恶,成为学术朋友,才能大概率主动邀约到他们学术热点的优质文章,显著提升刊物稿源质量。

第三,学术新人培养。相当多的高校学报并非独立运行,资源、财源、人力资源和相当一部分稿源都源于高校,所以,对于校内乃至栏目学科范围内的有学术潜力的青年高校教师和学者,在学术论文写作和完善上,编者还是有培养和帮助义务的。而且长远看,得专家者得当下,得青年教师者赢未来!从成长的角度看,就算当前大热的专家约不到,但编者能与有学术潜力的青年共同持续成长,个人品牌得以积累,稿源质量必定稳步提高。

(二)基础的读者人脉

编者面向的基础人脉是读者。作者必定是读者,而且,从读者群体中能转化出相当数量的优质作者。服务好读者有三点:第一,创新刊物热点。学术需要有创新,焦点集中于热点。文以载道,期刊的核心还是编辑加工后文字所传达的思想,这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所以,编者要在经营的学术领域掌握创新动态,明确研究热点,邀约专家稿件,编校以飨读者。

第二,精准内容传播。当今学术专业分工已经非常精细,如果是具体领域专业型期刊,读者的需求、作者的供给、编者的期刊就非常容易匹配,交流的成本很低。但学报类的综合学术期刊就很尴尬,包括很多知名高校综合性学报在最初的影响力评价中,也必须借助算法的平衡才能与同档次的专业性期刊达到同一水准的分值。但数媒让期刊不再受纸媒的整刊约束,具备根据专题热点灵活组合传播的可能,这个特点值得综合性学术期刊编者研究利用。

第三,阅读体验提升。如前所述,数媒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普通学术期刊的阅读体验探索未必全面开花,但可根据自己读者群体的特点,逐步在最集中的数媒领域做呈现形式的转化尝试。二三十年前,金庸和古龙武侠文字是纸媒的;当下,刘慈欣的科幻和大量的奇幻文字多数就已经是数媒的了;未来,得到等知识服务应用的品控经验非常值得借鉴。[18]学术期刊的阅读体验改进“不怕慢,就怕站”。

(三)必要的其他人脉

除了作者和读者之外,编者还有几类人脉关系要用心维护,尊重和互利是基本原则。首先是审稿专家。编者的栏目未必匹配自己研究领域;匹配了研究领域,编者自己未必是全能型专家;即便是全能型专家,内审外审的区隔让编者也不可能通盘处理……所以,编者一定要在栏目相关领域有足够多的专家朋友,能借他人的慧眼鉴别、筛选、打磨和完善专业性学术文章。编者的专业性人缘不能差。其次是传播渠道。普通学术期刊在数字时代如果只有近乎单一的传播渠道,就会沦为弱势群体,学术需要较为自由地交流传播,要尊重知识产权,但不要被数字垄断。传播渠道多样化,多个朋友多条路。第三是同行伙伴。大家都是学术生态中或高或低、或大或小的某个学术节点,或许会有交错争鸣,但更多是交流学习,错位竞争,百花齐放,蓝海战略,共同发展。

三、持续提升编者素养

不掌握编辑流程,编者不算入门;不长期积累人脉关系,期刊水准难以提高;不持续提升编者素养,高质量的人脉无法积累。用科斯定律去解释,在数字时代交易费用显著降低的条件下,好的人脉和稿件会向“配得上”的高素养编者汇集。[19]所以,长期看,素养持续提升的编者才是期刊发展最关键的力量,期刊发展以人为本。编者的素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思想与政治最核心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学术重视自由,但期刊需把握政治导向。学术期刊,特别是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要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学术争鸣要坚守政治底线。[20]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2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所以,编者的思想性与政治性是最为核心的素养,期刊的方向和底色绝对不能出现问题,要始终确保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

(二)视野与眼光最重要

编者就是文字上的“产品经理”,要充分理解需求,代表读者去挑选、加工文章,视野和眼光是最为重要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何拓展视野和培养眼光呢?无他,唯眼熟尔,也即多学、多读、多思考。而且编者阅读兴趣要相对广泛,至少相对经营的栏目领域而言,要通过学习积累,有“一览众山小”的视野与眼光,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数字时代,学习阅读的提升也可以用碎片化时间积累,比如近6年个人在得到知识服务应用上累计学习超过6 200小时,达到880+的顶尖分数水平,并且与数千名知识学习者相互关注交流,编者的视野和眼光持续稳步提升。

(三)编校与加工最务实

能邀约和挑选到好文章,编者的编校与创作能力就能务实地发挥威力了。编辑出版有专门的技术培训和资格认证,但更有实效的是编者在一次次、一篇篇、一页页的编辑实践中锻炼,在互校审读总结中反思改进。人工智能或许在编校操作上有一定的助力,但编者对有潜力的文章品味是某种“内力”,机器暂时替代不了。所以,这个素养方面,培训、实战和同行交流是最好的提升法门。

(四)战略和经营最持久

最后,编者要有学术经营意识,[22]要明确期刊的定位与愿景,制定编者职业发展战略,做好文字上的“产品经理”,有效连接特定的读者需求和作者供给,不断积累编者的个人品牌和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成为社会主义学术市场有积极贡献的中间商。

猜你喜欢
编者学术期刊学术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编者语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编者有话说
编者语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编者语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