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汉英翻译

2022-03-01 23:56:08祝东江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汉英跨文化译者

祝东江,王 勤,金 玲

(1.汉江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2.十堰市实验中学,湖北 十堰442000;3.湖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068)

文化全球化使各个民族文化获得相互学习、彼此交流、共同发展的机遇,拥有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的资格和权利。文化得以持续进步和不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就是跨文化交际。任何民族要保持存在并持续发展,就必须坚守和发扬其文化传统,并积极参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加速形成多元文化并存、互渗和互补的格局,并导致产生不同文化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当今世界这个多语言、多文化的地球村中,无论我们走出去还是请他人进来,我们都面临着一个和各种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的人进行交际的课题,即跨文化交际,而如何有效化解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和成功预防跨文化交际冲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1]

一、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即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沟通交流,即信息的编码、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2]跨文化交际有宏观跨文化交际(不同国家间的交际,即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人民间的跨文化交际)和微观跨文化交际(国家内不同民族、不同区域间的跨文化交际),[3]包括三个层面含义和三种形式。[4]本质上,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文化对话,核心在文化。[5]若要成功对话,交际双方就得平等相处、互相尊重、共同努力,[6]交际双方都应积极主动参加交际,成为交际活动的倡导者、主动者,使本民族文化避免遭受重大冲击的阵痛或毁灭性的打击。

二、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汉英翻译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活动紧密相连,翻译是运用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出现催生翻译活动,而翻译活动又推动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审视、研究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障碍是为了超越文化差异以促进沟通和理解。跨文化交际翻译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是介绍异域文化特色,传播异域文化价值,展示文化价值、习俗、传统等特点与多样性,促进各种文化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互相丰富和共同发展,发展民族文化。

就汉英翻译来说,译者必须先了解中西两种文化间存在的主要差异,如语言文字、思维方式、时间取向、基本信条、价值观念等,主要差异如下。

其一,汉字是象形文字,包含语音与语义的感知因素,体现人际关系;中国人习惯于“诠释圆还”思维,整体意识强,擅长综合思维,习惯从大到小,重意合;中国文化是过去取向型,习惯于“以史为鉴”,在社交中孝敬老人、礼让长者,崇尚英雄、敬仰权威;中国社会没有普遍意义的宗教信仰;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是无我文化(I-less culture)。

其二,英语是字母拼音文字,并发展形成了线性逻辑思维,习惯以理性分析的方式感知世界,重在说服和影响他人;西方人习惯从小到大,在“同”中求“异”,重形合;西方文化是未来取向型文化,“喜欢朝前看”,反对因循守旧,主张随机应变,强调以经验事实为依据的归纳法和实用主义;英美国家普遍信仰基督教;西方社会崇尚个人主义,喜欢用第一人称I和第二人称You。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巨大的政局变化和社会动荡,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主张“天人合一”“回归自然”“中庸之道”“和平宁静”等理念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受到了世界上其他民族和文化的关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中国热”。在本土化过程中,中国英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认知、表达手段、思维方式、篇章结构和语用等方面经历了一系列的调适性变化。[7]如北京外资宾馆Holiday Inn采用Lido Courts(丽都四合院)作为英文招租广告,以中国文化内涵和十足北京味的起居风格来吸引海外宾客;国人将西方的千禧年与中国的龙年揉合为一,组建新词“千禧龙/年the Dragon(Year)of the New Millennium”。

中国的翻译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翻译界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国内不少译者,缺少目标读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视野,没有遵循“对外宣传必须‘内外有别’的原则”,[8]只是简单地把对内宣传的中文材料逐段逐句地转换成英文,而没有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阅读期待与阅后反应,产生了诸多“翻译失误”现象。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主要因素往往不是语言障碍,而是价值观、世界观、意识形态等文化隔阂与冲突,因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或文化失误会导致交际双方产生误解,甚至会使一方将这种失误视作一种冒犯行为”。文化专有项过多且缺少必要的注释;价值观、世界观冲突损害译文的“感染功能”;空洞虚夸或华而不实的内容,中国政治特色鲜明、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内容容易让西方读者产生文化误读,严重损害目标文本的可接受性。[9]文化性翻译失误后果比单纯的语言错误严重得多。

三、跨文化交际翻译技巧

人类文化进化的主要趋势是文化融合,即取得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的统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0]译文质量或跨文化交际效果取决于译者是否能够准确把握所涉及的两种不同语言及文化内涵的差别。因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目标语读者对含有大量文化信息的译文肯定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译者必须摆脱母语文化传统思维习惯的束缚,尊重和把握民族心理差异,洞察译名联想意义,注意政治经济内涵,摈弃逐词逐句对照原文的硬译死译。在忠于原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以准确传递原文文化信息,灵活处理原文与译文的文化差异现象,阐释原文独有的文化内涵,弘扬各国优秀文化,避免产生文化误解,确保译文的可接受度。文化词汇翻译基本原则是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实现语义和语用的等值,若两者不可兼得,应首先确保语用等值。天津市著名小吃“狗不理”包子,原译文“Dog Won’t Leave”,后改译为“go believe”。相关成功译例还有:“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 Asian Tigers”,而不是直译为“Four Little Dragons in Asia”;“大鹏”牌帆布鞋译为“Giant Eagle”,而不译为“Giant ROC”;“白熊”商标译为“White Bear”,而不能译为“Polar Bear”。

中西文化既存在差异也具有共性,汉英翻译研究的基点就是通过文化对比求同存异,以同释异,在同中求规律,在异中求方法,在实践中求融合。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建议译者灵活运用以下策略与技巧。[11]

1.音译/移译法。音译是最大的异化,即把源语文化中特有的而在译语文化中“空白”或“空缺”的文化意象或特有的事物移植到译语中去,如旗袍qipao,风水fengshui,刮痧guasha,气功qigong,太极拳taijiquan等特色文化词汇等。人名、地名在初次翻译时,就需要音译。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得不同文化中的人名、地名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和劣势。在跨文化交际时,姓名求同是必然的,音译姓名必须在某些方面作出让步:对待别人应强调名从主人,对待自己则应以“入乡随俗”为首要原则。[12]地名音译需遵循“名从主人、平等对待、约定俗成”等三原则,如澳门Macao、丹凤县Danfeng County、庙地村Miaodi Village。

2.意译法。即着眼于传达原文意义的诠释性翻译,当源语文化在目的语文化缺位时,舍弃原文的语言形式或字面意义,在译语中用跨文化的“对等词”来表达出源语的文化信息。如:辛亥革命the 1911 Revolution against the Qing Dynasty(1636-1912),《过把瘾》Eat,Drink and Be Merry。

3.音译+意译法。在译文中增加目标语读者理解原文内容所必需的文化背景知识,解释背后独特的文化内涵,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如:

太和殿:Taihe Dian or the Thron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In the sky,the best is heav-en.On the earth,the best are Suzhou and Hangzhou.

4.直译法。在源语与目的语不同时,即在以不引起译语读者误读误解的前提下,用译语中“对应”文化词汇译出源语中的文化信息,直接译出源语中承载的文化信息,保留源语文化特征,并开阔译语读者的文化视野。译者需要牢记的是,严禁生搬硬套。如“纸老虎paper tiger”,“一国两制one country,two systems”,以及“此事易如反掌,何必多议!”It’s as easy as turning over one’s hand!No need for too much talk!

5.直译加注法。采取直译适当加注法可避免目的语读者对某些文化承载词或语句不知所云。如: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是一个大灾难。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turbulent ten years be-tween 1966 and 1976—was a terrible disaster for China.

6.直译+意译法。若采用直译方法不能使目标语读者完全理解所要传达的文化信息时,译者可灵活处理源语信息。如:

淡交使友谊长青。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

“软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可以根据语境灵活提供三种译文:①Weak to be bullied,lags to be beaten.②Lagging behind leaves one vulnerable to attack.③To be weak is to be bullied,to lag behind is to be beaten.

7.替换法/类比法。从跨文化的角度利用对方文化中的相似之处进行传译异文化,可以使目标读者产生亲近感,利于接受异域文化,理解其文化内涵,如把“孔子/Confucius”比作“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把“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 in China”,实现有效交际。交通标识指示语“一慢,二看,三通过”应译作“Stop”实现语用功能对等,而不能按字面意义直译:Slow down,look around and cross。

8.删减法。删除或减译原文中那些可有可无的成语或典故、用以增加文采而引用的古诗词,从而引起目标读者的心理共鸣,实现跨文化交际。

四、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译语文化取向原则要求译者必须具备两种深厚的语言功底、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意识”,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的目的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够像目的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思考问题并做出反应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13]丰富的跨文化知识是避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误解冲突的重要条件,而灵活运用跨文化知识来调解和处理才能解决交际中的实际问题。

高校和翻译教师应遵循四点原则:一是翻译课程教学目的要明确具体;二是翻译教学课程安排要全面和系统;三是教师要有强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四是遵循“和实生物,同而不继”和“和而不同”原则,引导学生宽容语言文化差异,正确处理文化因素,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从两个方面着手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4]一是合理优化设置跨文化交际课程,培养学生掌握足够多且准确的双语知识、语篇意识、文化修养;二是教师充分应用跨文化交际实践平台,鼓励引导学生应用多种APP,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情感能力。

五、结束语

汉英语言的民族性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信息差(即不同文化信息或缺少的部分),从而影响言语的交际效果。东西方文化,因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和社会阶段,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差异,文化传统差异,思维方式差异等三大主要障碍。能否把握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是译文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跨文化交际翻译中,为了确保译文功能在新的文化语境中顺利实现,译者应该“入乡随俗,进国问禁”,尽可能地小心避开译入语文化禁忌,使译文在内容与属性上,更好地适应新文化环境。译者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必须顺应具体的交际环境,在遵循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国际惯例的标准和尊重汉英文化差异原则下,根据交际对象的信息和文化需求,充分考虑目标语受众与原文读者在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对某些事物的认可度等方面因素,灵活采用直译与意译的灵活使用、忠实性与创造性的深度融合、文化思想的移植发展、汉英句式结构的自由变通、汉英文本时态语态调整转换等策略,将目标语读者的文化习惯放在首位,提供准确地道的译文,方便目标语受众理解、认可和接受,实现交际效果等效。

我们务必始终牢记在心的是,跨文化交际是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漫长的过程,若想一蹴而就、马到成功,则只能会引起文化对抗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翻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引发冲突,也可化解矛盾。产生哪一种效果取决于交际目的和文化信息的处理方式。译者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懂得文化对比,学会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参照物,迎合译入语读者的思维方式以激发认同感,准确、全面地传达原文信息。

猜你喜欢
汉英跨文化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语言与翻译(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江淮论坛(2011年2期)2011-03-20 14: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