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宏杰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农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0)
产业学院是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平台,是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有效形式。[1]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态,既是产教融合的具体表现,更是一种深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2]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等文件精神,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襄职”)与襄阳正大集团率先成立了正大农牧食品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的建设经验对开展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改革方面可以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及经验参考。
关于“产业学院”的定义,我国目前没有明确的界定。有的学者认为“产业学院”是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也有学者认为“产业学院”是具有明确产业服务对象及紧密产学合作关系的职业技术学院。[3]纵观襄职农学院正大农牧食品学院的组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双元主体。正大农牧食品学院由襄职与襄阳正大共同组建,属于校企双元主体型产业学院。二是人才培养服务于正大产业链。襄阳正大产业有种植、养殖、饲料加工、食品加工等产业,是一二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襄职农学院与襄阳正大共同组建产业学院,为正大全产业链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三是校企合作紧密。襄职与襄阳正大合作历史长,经历了“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等3个阶段,已经形成了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基本形成了“师资共用”“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技术共创”“成果共享”的局面。
组建产业学院的目的是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襄职正大农牧食品学院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校企双方良性互动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尚不完善。二是专业(群)建设与企业产业链、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紧密,企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能及时进课堂。三是学校实践育人平台不能满足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设施设备滞后于产业界,农业信息化的应用程度不高。四是产业学院的双师型队伍数量和质量与产教融合的要求不相适应,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产业的发展有一定差距。
正大农牧食品学院的建设目标是为襄阳正大全产业链和现代农业产业链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经过校企双方协商,按照“2345”的整体设计开展全方位建设,即2主体(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正大集团)、3对接(专业群建设与产业链对接、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对接)、4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企业研发平台与学校育人平台融合、企业员工培训与学校人才培养融合、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融合)、5共同(共同招生、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培育师资、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与推广)。以此为基础,充分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建立“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模式。
根据产业学院校企双方利益的共同目标,实施校企共同治理模式,保障产业学院的运行。一是成立了产业学院管理委员会,管委会负责人由正大区域总负责人担任,主要职责是做好政校企行间的协调。管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成员由学校二级学院分管校企合作的负责人和企业总经理办公室负责人组成。二是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产业学院院长由学校二级学院院长担任,在管委会领导下全面开展产业学院各项工作;产业学院配备院长助理1名,由正大事业部主要负责人担任,负责统筹协调产业学院中校企双方资源,并协助院长推进产教融合工作。
一是整合正大集团湖北区种植、养殖、饲料加工、食品加工及销售事业资源,创新校企双理事长集团机制,实现“师资共用”、“基地共享”、“人才共育”、“技术共创”。二是整合湖北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内师资资源,实施集团内成员单位间教师共享、共用;开展企业专家进课堂、专业教师进企业等活动。三是“校地企”联动,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统筹安排集团内职业院校学生实习与就业。四是组建校企协同创新团队,合力开展科技攻关与技术服务,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1.对接现代农业产业链,组建现代农牧业专业群。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要高度契合区域产业集群,这样才能发挥高职院校的特色优势。[4]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襄职不断吸收行业企业的建议,整合、优化、调整了专业结构。在专业建设方面,农学院围绕行业企业产业体系结构性改革增设了动物医学、现代农业技术等新专业;对接现代农业产业链,构建了由畜牧兽医、现代农业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园林工程技术和电子商务五个专业组成的现代农牧业专业群,分别对接现代农业产业链中的养殖、种植、食品加工、休闲农业、农产品销售等产业。
2.校企联合推动教材教法改革。一是引进正大集团欧盟先进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食品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农产品加工新工艺等,研制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标准。二是校企共同组建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资源建设团队,全面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同时,对接世界技能竞赛、国家级竞赛项目结合企业岗位技能标准,开发技能培训资源包。三是将企业新技术、农产品加工新工艺、绿色农业新材料、智慧农业新技术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四是携手襄阳正大,合作开发体现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满足学生、企业员工、社会人员技能学习需求。
3.校企联合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团队。产业转型升级对师资的要求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是产业学院的必然要求。正大农牧食品学院在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坚持“校企共育、互兼互聘、共同成长”的原则,依托学校、襄阳正大的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是实施“院士引领”工程。聘请陈焕春院士为专业领军人物,通过开展动物疾病监测防控、新药研发,提升专业教师、企业技术骨干的专业技能水平。二是实施“四有四能”工程。通过教师进企业、进农村、道德讲堂等系列活动,提升教师“四有”素养。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教育教学培训、师生竞赛等,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通过教师到行业企业实岗锻炼、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提升教师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靶向研究、发明专利等,提升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借助正大集团国际交流平台,与种植、养殖和食品加工业发达国家或地区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拓宽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4.校企双方共建共享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一是以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模式为依据,以服务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术研发为目标,以资源整合互补、基地共建共享为原则,校企双方共建汉江流域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智慧农业创客中心、鄂西北动物养殖与疾病检测中心、襄阳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心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在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同时,开展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新品种培育、动物疾病检测与防控等技术服务工作。二是在正大生产基地建立“场中校”,接纳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锻炼、科研与技术服务以及企业员工培训。三是在校内共建企业工作室,发挥企业技术能手带徒传技、技能标准制定、文化传承、技艺传承等作用,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匠精神。
1.校企联动,共同实施“服务农业、服务农企”的专项招生改革。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政校行企开展技术技能型人才联合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鄂教发〔2018〕1号)文件精神,农学院联合襄阳正大开展了高技能人才单独招生,定向培养产业亟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2.校企共同实施“农科教融合、育训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任务引领”教学模式和“七学期分段制”教学组织模式改革。校企双方在开展产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专业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围绕解决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技术难题,联手襄阳正大、农业科研部门,以现代农业种植、养殖、食品加工技术为结合点,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企业标准与教学标准融合、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融合;将农业生产、加工、营销行业标准与教学标准相融合;将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员工培训融合。
实施“任务引领”教学模式,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企业“场中校”为载体,将专业群核心课程教学任务与产业生产需求对接,教学任务由专任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完成;结合农牧业周期性生产特点,实施“多学期分段制”教学组织模式,开展企业见岗、轮岗、顶岗实践活动,把实践教学搬到生产一线,在“师带徒”的过程中,融入创新理念并传递工匠精神。如襄职畜牧兽医专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实施了“七学期分段制”教学组织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学期界限,把正常的“三年制六学期”调整为长短不一的“三年制七学期”。根据正大企业的工作岗位将课程体系分为“养猪技术模块、养禽技术模块、饲料生产与营销模块、疾病检测与防治模块、创新创业素质模块”五大模块,分阶段组织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工学交替,打破了校企界限和场地界限。整个学习期间,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之比为5∶5,理论课由学校安排“双师素质”教师任课。实践课由企业能工巧匠或技术骨干担任;通过双导师教学,提升了企业师傅的教学能力和学院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真正做到“课堂与职场融合、教师与能工巧匠融合、学生与学徒融合”。
3.构建专业群“基层共享、中层分设、拓展互选、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在分析专业群不同岗位要求的基础上,对接国家职业标准、企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构建了专业群“基层共享、中层分设、拓展互选、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群公共通识能力、专业通用能力课程共享,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分设、专业拓展能力课程互选,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和学生个性化发展。
基层共享课程以培养学生面向“三农”的公共通识能力为目标,设置大学语文、思政课、信息素养等公共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通识能力为目标,设置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就业指导等课程;以培养学生专业通用能力为目的设置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现代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基础课程。
中层分设课程以培养“爱农、学农、兴农”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系统设计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使学生获得现代农业专业核心能力。如畜牧兽医专业设置有动物微生物与免疫、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动物疾病诊疗、动物防疫与检疫、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等专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辅选群内其他专业课程,获取多种证书。
拓展互选课程以拓展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目标,设置拓展互选课程,学生在掌握专业通用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同时,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延伸、拓展和提升。如畜牧兽医专业设置由宠物养护、宠物疾病诊治、智能养殖、特种动物养殖技术、淡水养殖等专业拓展模块课程。
创新创业课程围绕“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培养与发展目标设置创新思维、创业实践、互联网+精准农业等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模块课程,供群内专业学生选修。
4.优化调整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的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导向,构建产业、企业专家参与的课程开发动态机制。将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岗位技能引进课堂,由专兼职教师共同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逐步形成完善的专题式理论与专题式实践教学体系,强化课堂教学与职业生产实际的结合。如将正大特色养猪的“家庭农场”“500代养模式”案例融入《养猪技术》课程,把“正大非洲猪瘟防控体系”融入到《动物疫病》课程,应对智慧养殖技术编制了《智能养殖技术》工作手册式教材。
5.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元”考核的评价模式。为了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产业学院采用了“双元”考核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由校内任课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共同进行考核,考核和评价的结果与教师和企业师傅的绩效、评聘挂钩,并作为学生就业聘用的依据。参与评价的专家通过学生在岗实践的表现,加深了对于学校职业教育模式的理解,便于将知识型人才引进企业。同时还加深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良好关系,推进了产业学院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