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李冲
能源危机之下,新能源电池与合成燃料谁能破除危机,我们拭目以待。
今年下半年,钒电池火了,有媒体发文称,“还没搞懂锂、氢、钠,钒又来了”,语气中调侃意味十足,但不可否认,对于解决能源危机问题,大家不约而同地盯上了“新能源”。
在新能源发展大局之下,关于能源利用途径也有不同的理解。除去上文提及的新能源电池,也有人想要独辟蹊径,绕开新能源电池,从合成燃料出发,直接利用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氢气,代替天然气等传统燃料,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还能自给自足。
将合成燃料与新能源电池分为两大阵营,谁能在这场“解救能源危机”的对抗中取胜,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目前,双方阵营选手都已就位,各执己见,声称自己能够改善当前的能源现状。
在快节奏的时代特征下,与时俱进、快速迭代是新能源电池和合成燃料的特点。
以最新的新能源电池——钒电池为代表,它的火爆是市场和政策导向下的结果。今年6月,能源局发布文件称,中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不应使用三元锂电池、钠硫电池,也不应使用梯队电池。由于钒电池具有不会发生热失控、燃烧和爆炸的特点,使其脱颖而出。
有媒体这样总结钒电池:“比它安全的装不过它,比它能装的安全没它强。”靠着这一点,钒电池在锂电主导、钠离子电池崛起的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
与新能源电池不同,最近在欧洲备受关注的德国公司TES提出使用可再生能源,用二氧化碳和氢气制造一种合成的“绿色”甲烷,用合成燃料解决欧洲当前的能源困境。TES提及的合成燃料,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欧洲天然气市场供给大量不足的背景下,成为能源危机的一剂解药。
于是,钒电池和合成燃料在特殊的政策或市场背景下,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获得大量的投资,得以进行更多的技术研发。因此,在未来发展的政策支持方面,双方势均力敌。但从可行性和技术持续性角度来看,二者有所差别。
众所周知,截至目前,新能源电池的研究经历了从锂电池、钠电池到目前的钒电池,在市场的技术投入上,远远高于合成燃料。
因此,在当前的能源替代方案选择上,新能源电池的应用范围略高于合成燃料。与此同时,与其他氢气合成燃料相同,TES的燃料合成需要电解水制氢技术的支持,技术难度极高,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成本费用高。
但以TES展示的合成燃料为例,所给出的合成燃料方案具备自给自足且低污染的特点,使得市场对其充满期待。在此方面,以钒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电池极易受原材料储备的影响不能像氢气一样随取随用,在应用范围上受到限制。同时,原材料分布不均匀,还易面临原材料价格暴涨、生产成本激增等困境。
双方各有优劣,都在为解决能源危机提供不同的思路和途径,但远水难救近火,二者市场前景都很不错,但想要得到大规模应用,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在大型能源供应上,传统能源仍占据主体。
因此,无论是新能源电池还是合成燃料,靠单一的方式解决全球面临的能源困境,在目前看来并不现实,拓展更多新能源应用渠道,才能更快、更好地解决眼下的困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身处其中的我们往往难以预测未来的结果,但时间会给我们答案。合成燃料和新能源电池的这场“危机”之争,终会拉下帷幕,让我们多些耐心,拭目以待最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