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美
(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河南郑州 450046)
图书馆古籍主要包括历史典籍与历史文献两大类型,承载中华上千年的文明历史,不仅是深度分析、深度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参考依据,而且是古代先贤为现代社会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史料价值以及科学研究价值,对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以及社会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参考作用。科学开展古籍整理工作、古籍研究工作,以及充分利用古籍资料弘扬传统文化,对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助力。
以广义角度分析,我国图书馆当中的典藏古籍主要包括青铜文铭文、敦煌吐鲁番文书以及甲骨文拓本、唐宋以来所有雕版印刷品。可以说,自1911 年以前,所有内容为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与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都可以作为图书馆古籍。从狭义角度分析,图书馆古籍主要是指出现印刷版之后,1911 年之前所产生的所有写本与印本[1]。
古籍普遍具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与传承历史,因此多数古籍已经逐渐出现酸化、龟裂、残损以及虫蛀蛇咬现象,其中不乏珍贵孤本与善本。由于图书馆古籍多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传承价值与文化传承价值,因此国内图书馆对古籍保护工作与古籍整理工作具有极高的重视程度。因此,在古籍文献借阅方面,图书馆普遍设置明确的借阅条件与借阅规定,不会像其他图书资源一样随意提供给广大读者。具体可通过设置收费项目、设定借阅标准、考核借阅者资质等方式限制读者数量,同时设定古籍资源不轻易外借这一原则,尤其针对珍贵孤本与善本,部分图书馆甚至设置不可借阅这一项政策。这样虽然起到一定的古籍保护作用,但严重影响到古籍的功能发挥,导致古籍的文化传承价值无法得到清晰呈现与有效发挥[2]。可以说,在国内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与图书馆古籍整理工作环节,这种“重藏且轻用”的现象屡见不鲜,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完成普及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的日益发展,图书馆服务工作与图书馆管理工作基本实现数字化发展与信息化发展、网络化发展,这也对图书馆古籍整理工作、古籍保护工作带来创新发展助力以及必要的技术支持。国内图书馆纷纷在古籍整理环节引入信息化技术,将古籍资源顺利转化为电子数据资源,通过互联网传播方式、数据库提取方式传递给广大用户读者,完成古籍整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任务。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目前国内图书馆古籍管理工作数字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但开展数字化建设的图书馆主要以省级图书馆、科研单位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文化发展企业图书馆为主。国内图书馆古籍约为2700 万册,而目前完成数字化整理的古籍资源只是冰山一角,多数图书馆受到人力因素以及财力因素影响,仍然将古籍存放于书库当中,数字化整理与数字化保护更是无从谈起。不仅无法满足广大用户读者的古籍阅览需求,同时不利于古籍保护工作开展。综上所述,我国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可谓是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内图书馆以及图书馆管理人员,对古籍保护工作与古籍整理工作提升重视程度,在工作环节引入信息化技术与数字化技术,显著提升古籍保护工作效率与古籍整理工作效率[3]。
随着移动互联网完成普及,为数字化技术、信息化技术带来广阔的应用空间。将数字化技术与信息化技术、互联网技术合理应用于图书馆管理工作当中,打造数字化图书馆,可以显著提升社会各界人群对历史文化的重视程度与认知程度。而作为图书馆最为珍贵的历史文献与历史典藏,古籍成为图书馆开展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对象。古籍整理工作与古籍保护工作、古籍利用工作,是新时期背景下图书馆的重要职责。加强数字化建设,可以将珍贵的古籍资料无限复制,将有限资源转化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数字化资源,并且可以借助互联网以及新媒体平台开展实时传播,有效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制约,彻底转变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管理方式。数字化古籍具备操作简便、易于获取的特点与优势,可以进一步发挥古籍的文化传承价值。同时有效解决图书馆古籍资料整理环节中的各项问题,突破古籍保护工作难点,在此基础上,在信息汇集与知识汇集环节产生新的传承价值。数字古籍具备体积较小、便于应用、便于处理、易于储存等特点与优势。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针对图书馆古籍开展数字化建设尤为关键,是开展图书馆古籍资料保护工作与整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图书馆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4]。
开展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目的在于发挥古籍价值、提升利用率。因此,图书馆不仅需要竭尽所能开展古籍资料保护工作,同时需要对古籍内容展开深度挖掘。在保留古籍原有的知识传播价值以及文化传播价值的同时,提升知识利用率与知识传播率,从古籍当中获取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先进文化与先进思想。首先,应当从古籍整理环节,探索创新线索。可以说,古籍线索整理与内容整理是两大关键环节,而图书馆古籍整理工作也应当以此为前提。具体而言,古籍数字化建设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对图书馆古籍文献开展加工处理,构建完善的古籍数据库,呈现古籍文献当中所蕴含的信息资源,为古籍开发与利用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整理措施如下:
针对古籍开展数字化处理,是借助扫描技术实现文献数字化、古籍数字化,以最接近真实文本的形式将内容复刻,从而加以保护,科学开展图书馆古籍保存工作。在数字化图书馆推进环节,美国国会推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这项计划,数字化对象不仅包括古籍,同时还包括图书资料、图片资料、文献资料、音频资料以及影像资料,这一数字化建设计划,不仅提升全球范围内对图书馆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而且也为国内古籍开展数字化加工与数字化处理提供了参考依据。国内图书馆纷纷将珍贵文件设定为数字化建设工作要点,科学开展数字化整理工作[5]。
在古籍数字化环节,会遇到各种问题无法顺利收集古籍内容。与此同时,部分图书馆古籍在互联网当中传播,并未经过光学字符识别,从而导致无法开展全文搜索,更加无法为广大读者提供编辑功能以及格式转化功能。因此,为保证古籍效益与功能稳定发挥,需要图书馆通过科学开展古籍整理工作,提升资源利用率,开展全文扫描,并且将其顺利转化为电子文本资料。具体而言,数字化建设通常通过以下方式开展:首先是将古籍信息以键盘输入,从而实现资源数字化。其次,在信息收集与整理环节,借助文字识别技术由数字化识别系统自动开展数字化处理、文件内容分析、文字内容识别构建索引。通常而言,数字化系统可以清晰呈现古籍全貌,提供关键词查阅功能以及全文搜索功能。
编制书目与编制索引,是图书馆开展古籍资源整理工作、为广大读者提供服务的有效方式。结合计算机开展编制索引工作,长期受到图书馆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为实现跨国际发展的重要助力。传统编制索引模式发展缓慢,早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主要以人工编制索引为主,手动录入书名、作者名、地名以及事物名称,同时在资料查阅方面存在些许阻碍。而在新时期背景下,广大读者可以在系统当中通过搜索书名、地名、作者名、事物名称等关键词精准查阅资料。与此同时,图书馆也可以在系统当中以手动录入与文字扫描等方式录入古籍关键词等信息,以此实现人机交互,发挥各自的作用与功能[6]。
科学设立数字加工标准与数字处理标准,是图书馆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古籍资源保护工作规范化发展、标准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具体而言,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标准化发展,是在古籍资源开发环节,对重复性加工流程以及烦琐的工作流程开展简化,并且遵循特定的依据与准则,显著提升古籍资源整理效率。古籍资料作为历史文献的核心构成部分,相较于其他图书馆文献与资料,既有特殊性,同时也具备图书馆文献资料的共性。因此,古籍数字化保护需要结合古籍特点开展综合性考量,并且探索更为优质、高效的数字加工方式与数字处理办法,确保通过数字化加工可以使古籍资料当中的信息完成再现与重组。因而,在古籍体系建设环节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开放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以及拓展性原则。
古籍管理系统应当具备基础数字处理功能、文件分析功能、文件识别功能以及容错性检查功能。通过以上功能可以在完全不失真的前提下,重现古籍原文,并且实现全文搜索。由于文字差异,在文字识别环节会出现漏检现象与多检现象。随着文字识别系统的进步与发展,目前古籍管理系统文字识别功能越发强大,可以有效识别古籍当中的文字信息。但需要注意的是语义切分与语义别称仍然会导致多检现象与漏检现象发生,因此,科学建设古籍数据库,可以探索出更加理想的古籍保护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全文管理与全文搜索,早日打破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与古籍利用工作壁垒。整合图书馆乃至全国所有优质古籍资源,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古籍数据库建设环节,实现古籍资源共建与古籍资源共享,以此确保古籍资源的兼容性以及搜索便利性。扫清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发展当中的一切障碍,发挥古籍信息重要的历史传承功能以及文化传播功能[7]。
古籍合作建设是目前构建古籍数据库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合作构建古籍数据库,主要涉及以下两大环节:即科学设计书目资料与共同探索建立范围。其中共同探索建立范围,更是图书馆古籍数据库建设工作的基本内容。具体而言,古籍合作编目环节主要涉及收录范围、收录类型、收录规则、科学分类以及标题设置、中文内码、格式构建等问题,科学解决以上问题,还须构建明确的执行标准,并且将各项执行标准付诸实际,方可达到理想的建设效果。
结合目前形势而言,古籍数字化早已成为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的核心内容,后期检测功能是古籍数字化的有效途径。需要逐渐完善信息搜索功能,而元数据是古籍属性的描述方式之一,可以在数据库当中展开数据检索、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因此,针对图书馆古籍开展网络化建设与数字化建设,除了对古籍本身开展数字化建设外,还须构建完善的信息组织,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搜索方法。
在开展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环节,需要结合版本优劣,进行科学选择,因此版本选择势必会影响到古籍数字化建设效果与建设质量。为此,相关人员需要对不同版本开展科学比较、科学分析,探索未被选用的版本信息,以此为广大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依据。与此同时,对文本内容开展科学教研与精准整理,保留前人批注内容,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依据。在形式方面,应当将版本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加以保留。除此之外,针对古籍内容制定标准极为关键,因此,在标准制定环节不应当放出任何与学术相关的关键词。例如,文献当中的地名、人名、词汇、年号都可以制作成索引,确保读者可以通过各个角度搜索到自身所需信息,提升古籍资源利用率。
总而言之,数字化背景下,图书馆古籍整理工作与古籍保护工作与数字化技术高度契合,二者之间具有诸多互通之处。图书馆可以通过科学开展数字化加工与数字化处理、科学开展数据库建设工作、科学开展编制索引、设立数字加工与数字处理标准、科学开发古籍管理系统、加大古籍合作编目力度、科学选择元数据标准等方式开展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在为图书馆管理方式与服务方式创新发展提供助力的同时,也为古籍保护工作以及古籍整理工作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