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新闸中学 李 妍
所谓的核心素养,其实就是指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自身发展需求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其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以及人地协调观等多个要素,这不仅是体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关键性因素,同时更是实现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不论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还是在作业布置与设计上,初中地理教师都应该始终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目标去设计相关教学活动,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世界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而且都是按照这一特定规律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地理是集自然知识与人文知识于一体的一门学科,初中地理课本中的知识点一般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总结概括,可以说对学生认识世界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向学生布置地理作业时,首先就要严格遵循客观世界的自然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以严格谨慎的态度去探索知识,并加以求证,尽可能保证作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避免知识性错误的出现,这样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科学探究的良好学习意识。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完整且不同的个体,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学习能力、思考问题的角度、认知水平等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新课改中所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的理念,表明了初中地理教师在布置和设计作业时,要最大限度地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发展。纵向来看,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去设计有一定层次性的作业,既要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吃得到”,又要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吃得饱”,从而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横向来看,教师需要设计出多种不同类型的地理作业,如实操型、读图型等,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从不同类型的作业中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使得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真正满足。
新课标针对中学地理课程所提出的基本教学理念是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而这也就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了学习地理知识要注意将所学应用于现实生活当中,为生活提供服务。从初中地理作业设计这一角度来看,教师需要尽可能挑选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合、合适的资源或者是案例,以便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作业体验,同时还能达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有效迁移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课时,教师便可以设计作业以夏天陆地、海边为例,让学生思考哪里更凉爽一些;还可以举沙子和水的例子,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看看沙子与水哪个升温更快等。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不仅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同时还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生活中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理解。
初中地理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去创新性的设计作业,因为地理教材的更新速度相对来说比较缓慢,但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需求往往都是紧跟社会时代发展的,所以,地理作业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拓宽其知识视野的重要手段,就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当代中学生学习地理的需求。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尝试对作业的形式进行创新,将原本的习题练习以各种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呈现出来;还可以对作业的内容进行创新,将原本枯燥的地理题目转化成为贴合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或者也可以对作业的评价方式进行创新,将原来的教师评价从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进行全方位拓展等。总而言之,初中地理教师想要创新课堂作业,就必须多关注地理学科的前沿信息,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新鲜先进的地理素材。
区域认知作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妨设计一些读图、识图类型的地理作业,锻炼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地图素养和地理空间观念。地图可以说是学生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辅助工具,因此,教师如果可以在课堂作业的设计中,将侧重点适当放在不同类型的地图分析训练上,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用图意识和用图习惯,形成一定的地图情感,进而充分发挥地图的辅助作用。例如,在学完《自然灾害》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图或者是这一章节的概念图等,让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区域地理特点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提高他们的区域认知能力。再比如,在学完《中东》一课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中东的范围进行“大家来找茬”的作业活动,让他们找到中东和西亚的区域差异。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教材进行整合,进一步充实区域内容,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区域认知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每个章节都有一定的关联,比如八年级上册中第一章是《从世界看中国》,需要学生对中国的区域位置、人口和民族区域分布等特点有所了解;第二章是《中国的自然环境》,需要学生掌握地形地势、气候、河流、自然灾害等地理知识。此时,教师便可以将这两章节的地理知识进行整合,以其中某一个中国区域为例去设计课堂作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这一区域的认知与了解,还能帮助他们加强对区域联系、差异、发展的掌握。
初中地理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妨为学生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他们从多个层面去思考分析问题,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目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将问题细化,尽可能做到由表及里并且有清晰的层次,引导学生从原来的单一思维模式逐渐向多元综合的思维模式转变,进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
例如,在学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一课时,教师便可以以我国的部分自然资源为例,向学生布置三种类型的作业题目。一种是单选题:学生需要准确理解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并作出正确选择;需要在阅读表格、分析整理数据之后,正确选择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需要结合自身经验选择注意保护和培育可实现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培养自身的资源可持续发展意识。另一种是简答题:以“沙子,人类用量第二多的自然资源”为例,让学生在理解资源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沙子属于哪种资源;发散思维寻找还有哪些自然资源正走向危机;让学生根据超采、盗采沙子所带来的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最后一种是交流会:让学生结合上述两种类型的作业题目,以主题会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业,并相互交流,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学生的综合思维也可以得到明显提升。
再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中的地理知识点时,往往会涉及到区域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多个自然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学习,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思维能力,以真正保证他们的学习效果。对此,教师不妨向学生展示青藏地区的气温和降水量的资料表格,以及川藏铁路工程的选址和沿线地形剖面图,让他们认真观察和分析所给出的资料并回答问题。如:工人在修建川藏铁路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地理问题;建成川藏铁路以后可能会产生哪些生态性问题;铁路正式建成后会对该地方的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哪些作用等。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通过向学生布置具有研究性特点的地理作业,来锻炼和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深度学习思维,帮助他们综合掌握更多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从而逐渐提升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意识和能力。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这类地理作业时,必须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出发去整合教学资源,如有必要还可以和其他教师请教和讨论,从而让地理作业的设计更有思想、有深度、有反馈。
教师在设计地理作业时,需要积极转变原来单一的作业形式,通过丰富多样的作业实践来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既可以在传统作业形式上加上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也可以通过自制模型来丰富作业形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进行地理探究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和观察能力。
例如,在学完地球仪、经纬网等相关地理知识点以后,教师便可以设计这样的地理实践作业,如:自制迷你地球仪,将海洋球或者其他球作为主体,在上边贴上赤道、两极、主要经纬线并标明度数等多个元素,然后用铁丝作为地轴,最终制成一个简易的地球仪模型。这样一来,学生在制作地球仪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添加自己的创新想法和审美标准,还进一步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印象,从而大大提升了知识复习和巩固的效果。
再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中的《天气与气候》这一单元内容时,相对比较难的知识点就是世界气温、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以及世界气候,特别是由于不同的物理性质而导致世界海陆气温存在差异的知识教学更难。对此,教师不妨以此作为设计地理作业的出发点,向学生布置这样的地理实验作业,即: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两个同样大小的一次性纸杯,并分别装进同等质量的水、沙子到两个纸杯当中,然后各自放置一个数据准确的温度计。其次,让学生将这两个一次性纸杯放在太阳光下进行相同时间的照射,然后再按照实验操作技巧精准地读出温度计的度数。最后,再让学生将这两个一次性纸杯放在同一个房间内,等到一段时间之后,再次读出温度计的度数,并将实验观测到的结果认真记录在对应的作业单上,不仅可以方便接下来的数据结果分析工作,同时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验的认知。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动手实践中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水比沙子的气温变化幅度要小,沙子的气温变化升得快,降得也快。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以后进行深入探究,讨论并分析“两者气温差异最主要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这一地理现象,并鼓励学生尝试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证明,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良好的人地协调观念也是组成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一部分,传统的教学更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强调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因此,初中地理教师也要注意以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为出发点去设计地理作业。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或者是社会新闻,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如农民经常在秋冬季节焚烧秸秆,引发雾霾现象,让学生从雾霾产生的原因、危害、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究。或者让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对每天的空气质量变化和污染指数进行记录,并分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并说明自己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就会得到切实有效地培养与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地理作业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切忌一味追求作业形式而提升作业难度,从而打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自信。
总之,地理核心素养不仅包括了地理学科的本质特点和学科的育人价值,同时还包括了对学生地理素养的规整和深化,具备一定的发展性和概括性,如果教师将地理核心素养照搬应用于中学的地理学科教学当中,不仅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有效发展。因此,基于中学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师在布置和设计作业时应该按照地理核心素养进行合理划分,并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设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