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燕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09)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该文件表明了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背书与政治保障。
现如今,新媒体、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时代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在高校内的应用场景愈发广泛。尤其是大数据技术,不仅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集信息量大、信息质量高的数据库,还能在数据的挖掘、分析、整合方面发挥极大作用。
以大数据技术为应用路径开展全生命周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全视角、全时段、全领域、全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先进理念与科技驱动力,使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强的技术力谱写时代新华章。[2]
生命周期本是生物学术语,指一切动物从诞生到死亡所经历的生命全过程。后被引申至社会领域,用以形容事物出现、发展、变化的全部阶段,并强化为“全生命周期”概念。[3]上世纪末,全生命周期理论广泛应用到交易、生产、经营、管理等社会项目中,为产品设计、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客户服务等各类社会活动的全周期提供理论支撑。2019年出版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首次将全生命周期理论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认为全生命周期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全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打开思政育人新格局、提升高校立德树人之能效。[4]大学生的全期思想政治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全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包括大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还包括学生入学前与毕业后的生命过程。[5]而本文取狭义解释,将全期思想政治教育限定在学生在校期间,并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特性与学生长期发展规律适当将“准大学生”阶段与毕业后同母校仍有联系的阶段并入研究范围内。因此,本文所述全期思想政治教育指大学生在狭义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在专业课程之外所接受的一切同品行操守、政治素养、心理素质、价值建构有关的教育。
全期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线性与螺旋两种上升趋势。一方面,全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维性与单向性,其在线性的时间维度上的狭义全生命周期中进行,并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规律绑定在一起。另一方面,全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发现不足—检讨反思—改进强化—发现不足”的规律,是一种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教育活动,大学生在反思与改进中不断螺旋成长,并完成对思想政治知识的思辨与深化。[6]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社会中的很多思想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逐渐发展为新的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会随之创新、改变,并形成许多新的内容。全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内容革新关注大学生在不同人生阶段与思维层次上的进步和超越,为学生生活、学习的全部阶段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此外,全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万物互联”的动态过程,在教育进程中关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之间的交互与联系,强调多方共同参与、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大学生专业化、个性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全周期保驾护航。
1.强调教育体系的立体性
全生命周期理论重视事物在各层次、各维度、各角度下的样态,这一理念的引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单一化、扁平化的教育方式,建立了立体化育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立体性不仅表现在理论层面,还体现在实践层面。在实践中,全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内容、主体、客体等均不是孤立、静止的简单元素,而是彼此联系、动态变化的多元聚合体。这便使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了空洞的理论推演与形式说教,将教学精力投入到严密、严格、严谨的规划体系与运行机制的构建工作中,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与精准性。
2.突显教育要素间的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系统通过内外部信息的交换不断自我更新迭代,促进内部结构的平稳发展的过程与特性。全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载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大、信息交换数量大,这正是交互性强的体现。交互性是一种双向的特性,一个封闭的系统不仅会逐渐失去活力,也无法给外部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座“孤岛”,而是与社会时事、政治资讯、历史人文紧密相连的复杂系统。学生也不是孤立的个体,对于他们而言,家庭、学校、社会映射了全生命周期交互理论的“系统外部”。外部的思潮、气象必然会通过制度、媒体、社交等渠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管理制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反之,学生的思想品行与政治面貌也能够在他们所参与的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来并对社会产生影响。这种相互影响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顺时应势,使其牢牢把握住时代主旋律并增强育人能效。
3.重视教育方案的系统性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系统之中,必须以发展、运动、普遍联系的眼光来分析研究对象的结构。全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系统性方法主要体现在综合分析与全面考察上。系统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将局部现象简单堆砌、生硬组装成一个不稳固的学科范式,而是站在全局角度对教育内部元素进行全面性考察,并以此为基石逐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全貌,保证教育系统的关联性与整体性。全期思想政治教育将其辖域下的主体、客体、载体有机整合起来,围绕整体统筹、规划、设计教育方案,增强主体与客体、载体与客体等多重要素间的联系性、互动性与整体性,满足大学生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知识需求与情感体验。
4.关注教育对象的成长性
全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对科技革新、社会变迁的感召与回应,其教育体系会从外部汲取养料,不断自我更新、自我改进,打造出更为完善的结构系统、构建出更为顺畅的运作机制,内部要素之间的配合与互动也会更加和谐紧密。全期思想政治教育除关注自身的成长性之外还致力于促进受教育者的成长,并且认为受教育者的精神成长与知识、技能的成长同等重要。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自身的成长与进步回应大学生期待、满足大学生需求,并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这不仅是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逻辑起点,也是帮助他们理解“人类—自我”“幸福—完美”“缺憾—成长”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终极手段。
1.理论保障
全生命周期理论强调顾客需求至上,通过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生命周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观需求,二者均重视服务对象的主体性。在全生命周期视域下的企业活动中,管理规划渗入到研究、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以此提高产品质量。而全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全阶段、全层次、全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与综合能力。可见,全生命周期理论的一般实践应用与全期思想政治教育均以输出优质产品为目标,只不过前者输出的产品是通常意义下的商品,后者的“产品”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的学生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必须将立德树人内嵌到大学建设的全环节、全领域。全生命周期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契合与目标的耦合为彼此融合提供了理论保障,也为习主席所要求的内嵌进程提供了强大推力。[7]
2.人员保障
由教师、辅导员、党务政工人员组成的政治工作队伍能够为高校全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全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力军,理论课教师的启发式、体验式、交互式等人性化授课方法也为全生命周期理论的落实提供了优质载体。其次,课程思政导向下的高校教育注重各类课程之间的协同性,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范围。专业课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的时候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切入,结合历史、地理、科技发展等知识理论,为学生带来背景详实、视角丰富的全生命周期思想政治教育指引。最后,辅导员作为最了解学生脾气性格、思维模式、家庭背景的人员,能够深入接触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类场景,全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增强其工作的覆盖力与引领力。
3.内容保障
现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授课体系已十分成熟,为全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展身手的阵地与擂台。除此之外,高校丰富多彩的学习渠道与生活场景也能支撑起全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求。第一,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较强的软性影响力,能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塑造大学生的心性与思维,这相较于填鸭式、漫灌式的传统教育方法更契合于全生命周期产品营销视角下的“引入期”理论意涵。第二,高校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也拓宽了学生认识世界、健全三观的途径,实践也是检验全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重要标准。第三,现如今,国内高校普遍重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依托于新媒体时代丰富的信息展现形式与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以图像、视频、音频、全息三维、虚拟现实的形式进行呈现,新媒体技术也能承载、渲染、再现全期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海量数据。
4.技术保障
当前世界数字经济腾飞,大数据技术逐渐成为重组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各国产业格局的重要资源,为彰显时代价值、顺应社会发展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融合大数据技术。大学生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在对新时代、新技术的感召之下动态发展的。全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教育手段的针对性、教育内容的精品性,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在时空维度上准确把握这些流变、复杂的需求,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对其进行采集、整合并转化为直观的数据,随后展开深入的定量分析、价值挖掘,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大数据能够利用ETL操作、人工干预、多方信源整合等方法采集大学生数据并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与全面性,还可以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可视化分析、预测性分析等技术对这些学生信息展开深度分析、评价,建立起完善的大学生行为数据库与思想政治决策系统,为全期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提供一手资料。
1.健全大数据采集平台,全面了解大学生行为模式与政治面貌
为做好大学生全生命周期大数据分析与决策,必须全方位、多视角采集学生行为及思想数据,建立具有统合性与泛在性的大数据采集平台。在平台建构实践中,可以围绕学生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间段开展数据采集工作。
第一,学前阶段。在学生接到录取通知书但还未入学的阶段,他们的校园经历、社会活动、学科能力等信息已经部分地录入到高考报名系统与高校招生系统,将此类系统与自助迎新系统相配合,全面采集学生的个人动向、家庭境况、社交关系等信息。借助这些基础信息,教育工作者可以提前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生活状态,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布局的前瞻性。
第二,入学阶段。新生在完成入学登记报告后便正式成为大学的一员,此时学生与高校工作者的空间距离与社会距离大大缩短,教师与政工团体应多加争取面对面谈话、单对单交流的机会,通过富有情感温度的沟通对话拉近彼此心灵距离,从而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站位、精神状态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补充到学前阶段所获取的基础信息框架中。
第三,在校阶段。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大学生与校园的关系愈发紧密,其学习活动与日常行为也变得更加多样、频繁。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利用智慧学工系统、校园网自助系统对学生的诸多行为信息进行细致采集,深入了解学生的社团参报、课堂出勤、消费额度等精微数据,充实全期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
第四,毕业阶段。大学生在毕业后会进入更广阔的领域施展所学技能,但他们同校园、校友的情感连接往往不会直接断裂,而是继续以社交平台、校友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巩固彼此的关系。学校不妨也利用这些信息平台开展针对毕业学子的调查,收集他们的就业单位、薪资数额、发展方向等信息,并鼓励他们借助在社会上历练出的技能与思维为母校提建议、出力气。经过这四个阶段的信息采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时段、全领域、全角度地觑明了大学生的思维与行为趋势,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评价、决策环节奠定了资源基础,并为全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
2.优化大数据分析平台,推动各教育要素的个性化与精确化转型
在采集了一定的大学生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大学生虽然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价值体系与思维架构,但这种体系、架构仍然不够稳固,再加上他们正值青春年华,追求独立与个性,高校更应当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深入分析每一学生个体的思维特点与价值归属并及时给予纠偏塑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内容、工具、方法等诸多方面突显出个性化与精确化,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海量学生数据展开分解、分析、整合,实现数据从抽象到具体、从碎片到整体、从模糊到清晰的转化,为全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的决策提供指导。
首先,依托于采集到的学生数据建立每一位学生的动态数据画像。以便教育工作者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学生个体、群体的全面信息。借助数据画像的可视性与人格化特点,学生的性格、能力、素养、成长轨迹等信息对于信息处理者、使用者而言将不再是冰冷、生硬的数据,而是可感、可视的鲜活画面,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的精准度,还能面向特定的学生个体制定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这极大地加强了思政育人的能效。其次,在信息全面、充足的前提下,可以结合各类数据、利用数学模型对学生思想行为趋势展开预测分析,从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提前排除学生思维能力、道德情操与政治素养进步道路中的阻碍因素。
大学生毕业后的信息也具有极高的分析价值。将涉及校外环境、社会企业的信息分析结果反馈给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在校学生明确日后发展轨迹、确立长远志向目标。还可以借助多元数据平台对毕业校友进行终身教育,将校内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及时传递给校外毕业生。也可以让校外毕业生将时兴的技术能力、思想潮流、价值观念反哺给校内师生,在共同发展中加深母校与校友、新人与旧人之间的情感联结,让母校成为广大毕业生永远的心灵港湾与永久的坚固堡垒。二者在长期稳固的交流中为彼此充能,保证全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顺利达成。
3.完善大数据评价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改进的可能与维度
在利用大数据对学生个人信息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多元评价,构建全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内容、受教育者等要素制定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流程。
首先,要建立大学生大数据评价系统,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数据展开评价。一方面,必须实现评价体系由扁平向多维的转变,同等重视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持续观察、记录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情况,增强学生个人数据画像的立体性与过程性。另一方面,必须实现评价主体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把学生个人的意愿、想法、建议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由评价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实施者。采集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批评、管理等活动所产生的数据,以此生成更加精确缜密的数据画像,在多个数据画像的交相呼应中完善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标准。其次,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开展评价。此处的教育成果不仅限于考试成绩,还包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而后形成的道德情操、政治素养、心理面貌、处事态度等成果。要关注学生的校园日常行为,借助大数据对学生在校期间所有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评价迟到缺勤、图书借阅、自习时间、社团活动、购物消费、生病就医等日常事项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信息。督促学子在已有评价的基础上发现自身生活、学习、交际中的不足之处,不断地查缺补漏、总结经验,并围绕这一过程建立起“评价—反馈—改进—评价”结构的全生命周期评价机制。
4.升级大数据决策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系统性与针对性
得益于全面、实时的学生思想行为数据以及基于这些数据的分析、评价,高校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诸多方案中做出最优化选择,让每一次决策变得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更加注重流程的有序性、各要素间的交互性、教育手段的针对性与决策模型的科学性和恰切性。因此,需要基于全方位数据、精确化数据分析与多元化数据评价,建立全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大数据决策平台。
首先,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要培养大数据决策思维意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情感属性与思辨色彩,其知识内容较为抽象且不易量化,这进一步导致了传统的教育决策过于依赖经验、感知与抽象信息的现象,造成了决策的扁平化、孤立化与静态化。全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大数据决策平台从全视角、全环节观察研究学生的思想动向与行为轨迹,并将这些信息由抽象到具体、由感性到理性、由静止到动态地转化为有利于决策的明确数据。其次,围绕全生命周期配强教育队伍。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是,大数据技术是一种新兴科学技术,它本身的人文性并不浓郁,但专业性强、准入门槛高。因此大数据决策队伍不仅需要广纳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学者、教师、辅导员,还要选优选强、吸引大数据人才的进入。可以从在校学生、毕业校友中挖掘身怀大数据特长者,通过兼职、合作探究的形式共同助力于母校思政教育决策工作。最后,要建立可视化决策模型。对全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方法、内容、活动、结果进行数学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与可视化决策平台。在此基础上,将复杂、抽象、不易辨明的数据通过图表、模型等可视化手段解析为直观、易于辨别的图像信息,方便信息使用者理解与操作,使全期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更具科学性、简洁性与直观性。
思想政治教育沿着大数据技术路径践行全生命周期理论是满足大学生成长痛点、知识需要、发展需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着高效率、高质量、高供给水平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建立了大数据平台,但是平台的利用率却不高,经常出现采集数据质量偏低、分析评价重点丢失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高校没有全生命周期意识,导致在采集、分析、决策中很容易漏掉关键信息。在未来教学发展中,高校应吃准吃透全生命周期理论、活学活用大数据技术,以新理论、新技术彰显时代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