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蕾
(长春大学美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生产生活的方式及认识世界的方法。“与大数据同行的学习就是未来的教育。”[1]数据应用与分析深入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并将对整个世界的“教”与“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整个过程中包含了诸多密切相关的环节,如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改观,部分老师开始尝试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但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仍居主导地位。步入21世纪,教育领域借鉴商业领域的成功经验,已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教育大数据技术体系,如教育数据采集、教育数据处理、教育数据建模及挖掘、网络教育平台构建及工具集等。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跟踪学生,了解他们学习时在哪个阶段易遇到困难且花费时间较长、他们重复访问的页面、他们可能“深陷其中”的环节、他们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他们学习效果最佳的时间段……从而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更为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
数百年来,我们所追求的“建构学习”和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在今天似乎有了更好的达成方式,教师不再高高立于讲台,知识也不是通过教师在课堂直接传授而得到。在课前,学生可以通过线上视频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藉由学习数据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为课堂教学设计有针对性的任务和讨论话题;课堂上,学生可以利用智能设备积极参与线下课堂的各种互动活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被称为“翻转课堂”。
如今,在线学习已不仅限于 Sakai、Moodle、Blackboard.这类传统学习管理平台,国外有Couseral、Edx、Udicity三大平台异军突起,国内有爱课程、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等学习平台百花齐放。大数据时代,学生的学习呈现出高度的自主性和个性化,教师也面临诸如“提升信息素养”“终身学习”“处于被动选择地位”等众多的挑战。
高校艺术教育可分为“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分类不同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实际的教学和课外活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将面向专业学生及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教育区别出来,单独加以分析和把握。[2]
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有着自身独有的特征,如音乐专业学生需要单独授课,美术专业学生需要逐一辅导,等等。这些特征是与生俱来的,它源于艺术创作本身的独特规律,由此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就表现得尤为显著。网络媒体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因材施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这不单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
“信息化”一词于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人创造提出,如今英译的“Informatization”已经被各国广泛传播并普遍使用。信息化教育教学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责任,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方针。[3]
高校艺术专业课程可以根据本专业方向特性,借助各类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将可以集体讲授的教学内容录制教学视频或直播传授,同时整合更为优质的资源扩展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给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对于需要“一对一”辅导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线上、线下或混合式教学方法,有效运用数据信息,精准对位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快、准、狠、一步到位,避免了教师“一家言”、学生“大帮哄”、解决问题针对性不强等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常见问题,为教师、学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大数据技术将最好的艺术教育视频、资料、教案等变成精准的学习材料和在线产品,学生作品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与评价、频率与强度、艺术教育与未来科技的结合等工作都将相继面临重大变革。大数据时代的教学模式拆掉了大学的“围墙”,打破了高校课堂时间、空间、教师、资源等诸多限制,加快了教育全球化的进程,高校的教学理念在新型教学模式下正在进行革新。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从单一发展为多样化,从被动适应发展为主动适应,从相对僵化保守发展为开放创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与传统教育的转型,多元化、一体式、智慧教育、激励教育、创客模式等将成为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学的主要趋向。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迫使高校教育刷新固有思维定式,适时调整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塑造创新、创业能力与德艺兼备的新时代人才,为国家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和艺术行业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与动力。高校艺术专业重新思考艺术专业教育目的,及时革新教学模式,总结新时期高校教学面临的新问题,顺应时代发展大潮,也是学科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型教育模式的快速更新,使得相对低效率的传统教育方式与当代社会进程呈现出极不和谐的状态,高校艺术专业教育要想跟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实现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及时总结本学科特征及规律、更新知识体系、拓展专业教育认识、增加教学实践智慧,实施切实可行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教学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成性和交互性的特征,更加友好、贴近人们的自然习惯,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教学课件是学生学习和训练的重要工具,也是当下艺术专业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主要适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作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学及扩展知识等辅助资料。艺术专业教育本身就综合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丰富的视频、音频、图像、动画资源,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目前,部分基于新媒体技术的艺术专业教学课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学生不需要预先修完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就能够学习。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艺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等,各内容板块间相对独立分散,对教师备课和知识面的广度、深度要求都较高,并且部分教学案例的制作时间相对较长,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就显得有些局促了,常常是教学案例完成之后,学生还没有反思就下课了。另一方面,部分专业课堂人数相对较多,且专业能力参差不齐,逐一解决学生操作案例中出现的问题,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
2008年MOOC(即慕课)一经出现,就以其规模、开放、自主的特性而备受关注,后来的SPOC实现了对教学流程的重构与创新,更适合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标志着“后MOOC时代”的来临。然而,单一的在线课程模式并不能满足艺术专业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的需求,因此,我们找到了一种结合了传统课堂和在线学习优势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同时,线下课堂教学也可以搭配如蓝墨云、雨课堂等线上平台,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频率,又拓展了学生视野,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在课上主动分享、课下积极实践的效果,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会合作能力、知识储备量和专业技能熟练度。混合式教学模式保留了传统课堂的大体形式——设备、人员配置和基本流程等,同时引进在线学习,借以翻转教学流程,变更教学结构,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实现了两全其美的融合。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扩充更优质的教学资源,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的差异化,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很多艺术专业教师会选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
3.智能教学方法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崛起使得我们做事更高效、更私人化,也更安全可靠。国际学生评估方案 (PISA)的负责人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 (Andreas Schleicher)曾指出:我们的教育体系在工业时代是很有效的,但现在计算机总是比人类快,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教育愿景。
2017年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教育显露出由“教育+互联网”阶段向“教育+AI”进阶的趋势,教育信息化也开始由数字化迈向智慧化。[4]
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领域打开很多条发展的通道,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人工智能。在艺术专业教育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不可能完全覆盖全部传统教学环节,人工智能也永远不可能取代人类在艺术创造领域的能力。
随着大数据技术在教学研究中运用的不断深化,精准、充足、多维的信息让教学质量评价数据化、直观化变为可能。[5]未来艺术专业教师的教学和评价将更多依靠信息技术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情况都可以转化为数据被捕捉和留存下来,未来将有更多的即时教学、评价设备出现在课堂。教务部门汇总并进行数据分析后,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度和问题,真正实现“教学——反馈——再教学——再反馈”的流程。
有了大数据的技术支撑,艺术学生档案建设也成为可能,高校艺术专业的考试和录取方式或将发生重大变化。目前,国外一些高等美术院校已经采用“申请+递交作品集”取代一次性考试的筛选方式,全面考察考生的综合素养。在国内,由于报考规模、场地等原因的影响,短时间内还无法以此种方式进行生源考核,但我们可以设想未来艺术学院招生部门通过网络或云平台查阅考生的艺术档案,以照片或视频形式留存,优秀的美术专业考生拥有完整、丰富的作品集以及创作过程记录(包括创作时间、地点、环境、感悟等信息),而“临时抱佛脚者”在大数据背景下则无可遁形。
当今社会已逐步发展成为“学习型社会”,各类依托网络环境的直播课堂层出不穷,这些直播平台可以实现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的无缝对接,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创建课程成为老师,自行规定时间,把教学心得传播给更多的人,任何人也可以发现课程成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与名师交流、取长补短。数据统计显示,学生在网络直播平台上听课具有更高的参与度、活跃度以及较小的压力感,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校教育信息化使面对面的、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和粉笔为媒介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深化发展,不仅使课堂教学更加新颖、生动、有效,也带来了教学的新模式和新理念,促使高校教育教学在内容、形式、环境、资源、技术等诸多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互联网+教育”颠覆了“教”与“学”的主从关系,社会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大数据时代的课堂上,信息技术部分取代了教师的作用,并成为教师的利器。我们的艺术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快速提升数据素养,做到能够独立完成教学数据的采集、分析、运用,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积极面对时代潮流的转变。教师个人的知识独特性将成为核心竞争力,进而直接影响到其职业发展空间的拓展。
在这样一个技术引导变革的时代,不管是学习者还是知识传授者,都需要迎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法打破传统教育壁垒,乘着新技术高速发展的东风与时代共进。
大数据时代,无处不在的数据、信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感知世界的方式,“教”与“学”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而是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一个重要的节点;学生的学习也不再仅限于课堂,而是课内课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授课与自学相结合。今天,只需要一台可以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或移动终端设备,教师们便可以清晰认识每一个学生,并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个性化教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转型,都得益于对教育的重视和普及。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发展文化四大社会职能,不断探索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学科发展方向,为我国艺术产业和优秀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是高校艺术专业教育者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