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与青年观众的近与远
——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2022-03-01 12:15
今传媒 2022年1期
关键词:陈延觉醒年代题材

郑 晴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1919年5月4日至今,五四运动已经走过了103个年头。习近平总书记在三年前庆祝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100年前,中国大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时刻,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总结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这对发扬五四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五四运动在我国发展史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发展进程、学习前辈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对于当代青年来说是重要且必要的。在我们走进新时代之际,革命题材电视剧理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给予中国青年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与广大青年形成共识,为建设更美好的中国尽一份力量。

一、革命题材电视剧与青年观众的紧密联系

在《觉醒年代》之前,中国的影视行业就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表现革命主题、展现革命先进人物形象的电视剧。比如表现革命军人李云龙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军人本色始终不改的《亮剑》;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海棠依旧》;诠释和弘扬了中国共产党人“赶考”精神的《换了人间》;以及展现方志敏同志在狱中不屈不挠,坚守革命信仰的《可爱的中国》等等。这些电视剧再现了历史浪潮,许多作品都引发了热烈的好评,在振奋人心方面起到了较大的作用。随着中国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出现了新的转型与变化。在当前宫斗、校园爱情、魔幻等题材肆行的电视剧市场中,诸如革命历史题材这类展现国家形象的作品大放异彩,如火爆中国电影市场的《战狼2》,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仪式……民族自尊心与国家发展所带来的自豪感是当前青年群体的精神主旋律。如今“90后”和“00后”也进入工作领域,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后备军,因此,青年群体需要了解革命历史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有学者曾谈及青年观众与主旋律影视之间的关系,认为“当更新世代的青年观众成为文化消费的主体,‘主旋律’电影就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从而在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全产业链中更加注重青年的立场、声音和态度,从而进行自我的转型和升级。”[2]除此之外,青年观众所具有的消费能力及网络影响力同样不可忽视。革命题材电视剧如果想要在未来绽放光芒,就需要更加贴近青年群体,获得青年观众更深的文化认同。

二、《觉醒年代》对青年观众的吸引依据

电视剧《觉醒年代》主要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主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三人从相识、相知到分开,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这部电视剧以优质的内容为本,准确把握青年群体的兴趣所在,运用精致唯美的后期制作效果吸引观众,最终引发了青年观众的共鸣,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觉醒年代》如何获得青年观众的文化认同,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在情节内容设定方面贴近青年群众。首先是该剧历史背景的选择,大部分青年人对于1915年到1921年这段时期里所发生的事件以及结果烂熟于心,但是对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具体意味着什么,这两个运动的每一小步的前进有多么艰难和不易,其背后隐藏了多少人的心血是不了解的。张永新直陈:“伟人精神是一种家国情怀和坚韧的毅力……这种求真务实、超越小我的精神薪火相传,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是有启迪作用的。”[3]《觉醒年代》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坚守历史真实的底线,争取细枝末节都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和历史精神。值得一提的是《觉醒年代》对历史事件的表现不是课堂上教科书式的介绍,而是挑选合适的演员,通过具体的人物表现将100多年前所发生的的事情演绎出来,通过对人物形象和个性的刻画,在当时中国国情、民情以及政治环境风云诡变的情形下,再佐以心理细节,动作细节和神态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成长,让看似宏大不可及的历史事件生动起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的往事让观众了解了当时革命人的艰难辛酸;陈延年、邓中夏等人的经历让观众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成长;青年观众也看到了如今的太平盛世都是建立在革命战士巨大的努力、牺牲的基础上,他们都是在泥团里摸爬滚打过来的,在黑暗的社会经过多少次的跌倒才找到一条符合中国的发展道路。电视剧的剧情将原本历史书上宏观的语言细化成为了生活中的现实,其中有许多大学生的成长故事,这些都能使青年观众感同身受,剧中的那些演员使历史变得更有温度,也更有感染力,使得观众与同龄主人公之间达成了经历和情感上的共鸣。除了历史背景与人物形象,该剧的许多情节和动作细节的设计也十分精彩。据不完全统计,陈独秀、李大钊等走在泥泞的道路上的特写镜头就有六次之多,例如,李大钊回国后到《新青年》编辑部时走的路,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商议发表文章之时均有此类镜头。再比如辜鸿铭老先生的辫子和烟斗,在辜鸿铭先生给北大学生上课时,烟斗呼噜噜的响,以及甩鞭子的动作都让人忍俊不禁,刻画了一个有趣但又有真才实学、令人尊敬的顽固派学者形象。因而从内容上看,《觉醒年代》这部革命题材电视剧较为突出的用故事内容靠近青年文化,并用优良的制作吸引了青年观众。

第二个方面是真挚的情感引发年轻群体共鸣,只有真诚的灵魂才能感动另一个真诚的灵魂。随着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以及观众审美能力的提升,单纯地以流量小生吸引观众眼球是行不通的,现在的年轻观众都有一双火眼金睛,内容烂俗不堪,情感突兀的影视剧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青年观众希望看到能够值回票价的电影、值得熬夜追的好剧。只有与年轻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电视剧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很多影视剧在内容上存在虎头蛇尾地现象,观众们半路弃剧,评分口碑一路高涨之后又断头式下跌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如今的主旋律电视剧异军突起,一路高歌前进,深得人心,因为这些主旋律电视剧有着令人心情澎湃、催人奋进的正能量。这些正能量永远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过时,特别是在当前一些影视剧所展现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腐败异化程度不堪,青年群体亟需看到正能量的故事,从而引导他们的三观回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就不乏这样令人眼眶湿润、催人向上的故事片段。在第29集中,郭心刚病重,陈独秀在同学们的陪同下,赶到了医院,但最终还是带着未了的遗愿,死在了病床上。郭心刚因为青岛问题愤懑异常,他始终忧国忧民,但由于当时北洋政府的不作为和妥协让步的态度,青岛一度要落到日本手里,学生的力量太小,他只能无奈地在河边坐了一夜,这一夜就白了头。后来他还用自己的血写下游行的标幅,由于伤了身体的根本,游行时晕倒了,最终为革命事业牺牲了他年轻宝贵的生命。但是革命战士一次次跌倒后的站起,深深地感动了观众。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作为展现我国国家形象的电视剧题材代表,需要将人民价值观引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激励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追求。特别是对于青年观众而言,这一群体作为国家的未来与预备力量,更需要接受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同时,《觉醒年代》也激发了现代青年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再现《新青年》一路走来的艰苦历程、五四运动的爆发和胜利等,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历史脚印,仅有爱国知识分子的觉醒是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的面貌的,是难以抵抗军阀政府和帝国主义的,中国全体人民必须统一团结起来,工人阶级和农民必须都觉醒了才能真正唤醒这头东方睡狮。一个人的觉醒带动一群人的觉醒,一群人的觉醒才能发展成大众的觉醒,进而形成燎原之势,全中国都觉醒起来。《觉醒年代》用影像生动阐释了“觉醒”的真谛,激发了青年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更进一步理解文化自信的要义。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没有深度的文化认同就不可能产生强烈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仅形成了具有自己深厚的文化基础,而且积淀了百折不挠,奋勇向前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正是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最具魅力、最具价值的文化精髓。正是因为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遭遇挫折而不气馁,陷入困境而不绝望,不断从挫折中积累奋起的经验,不断从困境中历练前进的担当。再次看百年前的历史,革命先行者们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从全部的“拿来主义”转变为有选择地“拿来”,一点一滴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模样,构成了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的文化根基。百年后的新时代,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继续发扬中国文化、强大中国文化。《觉醒年代》成功地燃烧了广大青年的爱国心,使他们再一次体验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这一点是值得高度赞扬的。

第三个方面是诗意的视听享受。《觉醒年代》充分发挥视听手段的表意功能,精心设计镜头,运用不同的镜头表现气氛、情绪基调,使历史书写多了一些浪漫和诗意。《觉醒年代》的片头和片尾都用了版画这一特殊形象。以黑白作为颜色主调,并用粗线条勾勒人物背景形象,配之大提琴低沉粗重的音色,加深观众内心对近代中国多灾多难的历史印象。在这版画之间,一群积极分子努力的身影,犹如一面面旗帜在中国的大地上挥舞。同时《觉醒年代》通过隐喻的手法,委婉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在情感。例如,剧中的陈延年是一位倔强、固执甚至有些不通人情的青年,而当他在第1集出场时,编导却隐喻地表现了他内心的柔软和希冀——啃着硬馍的陈延年,用手指捞起落水的蚂蚁,随后看着恢复生机的小虫露出会心的一笑。编导在陈延年和蚂蚁之间建立起联系,落水的蚂蚁就像独自挣扎的自己,而蚂蚁恢复生机,无疑也寄托了他对未来的希冀。如果陈延年将自己视为蚂蚁,那么在其父陈独秀看来,倔强的儿子则犹如青蛙,需要自己历练。在第2集中,陈延年兄弟大闹宴席之后,陈独秀将用来恶作剧的青蛙一把抓起,扔回水池。放青蛙一命的背后,是陈独秀对儿子们的关怀和寄托。

三、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与青年观众的若即若离

对比多年以前的革命题材电视剧,以《觉醒年代》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在努力融合青年群体中,召唤年轻观众回归电视荧幕等方面做出了创新与转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其收视率还难以像大热的古装剧、宫斗剧一样,在电视剧市场中形成爆款。《觉醒年代》在网络平台上的讨论热度远低于《甄嬛传》《知否》等剧,这明显地反映出革命题材电视剧在吸引青年群体的过程中还有着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尽管《觉醒年代》在央视有很不错的收视率,但微博话题“阅读”量与“讨论”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阅读6.3亿,讨论39.2万;《知否》阅读54.2亿,讨论68.2万;《甄嬛传》阅读174.7亿,讨论184.1万,我们可以发现《觉醒年代》在青年群体所喜爱的互联网社交平台上的反响仍然较弱。《知否》在微博话题的“阅读”量方面是《觉醒年代》的9倍,《甄嬛传》“阅读”量甚至达到了《觉醒年代》的29倍之多,这至少说明了《觉醒年代》的受众人群比《甄嬛传》和《知否》的受众人群更少在微博上进行阅读或讨论该剧。对于当前的媒体环境而言,发挥好网络媒体的传播作用将更有利于电视剧口碑的扩散,也可以更好地打开青年观众的文化圈。因此在未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还需要借鉴其他题材电视剧在网络媒体上与观众的互动方式,诸如为剧中人物开通微博账号、注重微博大V的宣传力量、推出剧中人物手办等衍生产品,令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进一步适应青年观众的喜好。

四、结 语

“精神超拔和灵魂荡涤是现实题材电视剧必备的一种品格,是现实题材电视剧引领时代与提升民众精神世界的主要载体和依托。没有了精神超拔与灵魂荡涤的品格,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精气神就会荡然无存。”[4]电视剧作为最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有理由也有责任承担起表现革命历史、塑造革命志士人物形象的使命。无论如何,以《觉醒年代》为代表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迈出了吸引青年观众、赢得青年文化认同的精彩一步。在未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应当继续对接广大青年、展现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典型青年形象,同时,注重传播过程中与青年观众的互动。令严肃题材不断收获更多青年群体的青睐,引起青年自发关注和传播,这将是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不断追求和前进的方向。

猜你喜欢
陈延觉醒年代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陈延年:中国少年共产党创建者之一
陈延年:乱刃加身亦宁死不跪
陈延年:光明磊落 视死如归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陈延年:不能忘记的革命先驱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