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影片《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

2022-03-01 09:50
中外文摘 2022年2期
关键词:开炮王成巴金

□ 陈 辉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部战争片。该片由武兆堤执导,毛烽编剧。影片改编自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说《团圆》。

影片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王芳兄妹同上战场,王成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王芳在师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以哥哥为榜样,为战士演出服务。王文清当年曾是党的地下工作者,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后,女儿王芳由王成的父亲王复标抚养。最终,她与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了。

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成为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典影视作品。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揭开这部红色经典影片幕后的故事,更加耐人寻味。

著名作家巴金与《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

“没有巴金的小说《团圆》就没有影片《英雄儿女》,有了《英雄儿女》使《团圆》更加为读者所喜爱。”这应该是影片《英雄儿女》第一个幕后故事。

小说《团圆》的问世,是与巴金两次奔赴抗美援朝前线采访分不开的。

1950年10 月19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2年年初,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曹禺受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巴金,动员他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

1952年3 月,全国文联安排巴金率领一个由17人组成的访问团前往朝鲜前线。访问团在朝鲜停留的7 个月中,巴金曾到过平壤、开城,但更多的时间是与指战员们一起生活。为了能多搜集些生活中的素材,他采取了少休息、多跑路的办法,同年轻人一起,不辞劳苦地翻山越岭,穿梭在炮火硝烟之中。他把目光主要集中在那些普通的战士身上。巴金的真诚、坦率、谦虚,以及满腔的爱国热情,使他很快与战士们打成了一片。

1953年7 月,当听到《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时,巴金决定再次赴朝体验生活。这次出行的时间为1953年8 月至1954年1 月。

在朝鲜前线的日子里,他的身影穿梭在硝烟中。在志愿军65 军194 师582 团6 连,他体验了钻防空洞的险境以及“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艰苦生活。

巴金(左)与志愿军后勤部副参谋长罗文在朝鲜的合影

1952年10 月,6 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红山包的主攻任务。在连长、指导员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有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有和通信员刘顺武两人。赵先有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炮击,并大声喊:“向我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有和刘顺武壮烈牺牲。

巴金到6 连所在团采访时,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有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这为塑造《团圆》中王成的形象奠定了基础。

有一次,巴金在某连队采访时,发现那些战士在学习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时候,谈得更多的是他们连队自己的“黄继光”——谌木春。于是,他的笔下又多了一位舍生忘死的英雄。

1953年7 月,该连3 排副排长谌木春率领一个班作为前锋,在进攻时遇到敌人地堡火力的阻击。谌木春看到情况紧急,为使后续大部队减少伤亡,他奋不顾身地用胸膛堵住了地堡的枪口。听到这个英雄事迹时,巴金落泪了。他后来说:“即使写出十倍多、二十倍多的作品,我也写不完这些日子里堆积在我心中的爱,也表达不出这些日子里激动着我的心的感情。我找不出适当的话来感谢我在朝鲜遇见的每个志愿军。”

在两次赴朝鲜共约一年的时间里,巴金的足迹遍及平壤、开城等地和前沿阵地的潮湿坑道,采访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特等功臣”赵先有所在连队、“钢铁战士”张渭良等,掌握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回国后,经过七八年的沉淀,1961年,巴金终于写出了3 万多字的中篇小说《团圆》。在这部小说中,巴金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了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感人故事。1961年8月,小说发表在《上海文学》上。

小说发表后,反响很好。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看过《团圆》后很受感动,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电影,作为文化部年度重点影片搬上银幕。长春电影制片厂领导经研究决定,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导演武兆堤。

武兆堤接到改编《团圆》的任务后,想到了抗大时期的同学、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秘书的毛烽,并给其打电话谈及此事。

武兆堤从长春给毛烽打电话,让他帮忙改编巴金的小说《团圆》。第二天,武兆堤就从长春赶到了北京。在宾馆,毛烽看了小说《团圆》后,也为其中的情节所感动,下决心和武兆堤共同改编这部小说。

武兆堤找到夏衍,请求其为毛烽请假。夏衍径直找到傅钟,说明了情况。傅钟答应让毛烽去改编剧本。当时,正值夏季,傅钟去北戴河休养。毛烽和武兆堤也到了北戴河,两人躲进宾馆开始正式改编剧本。

经过反复商讨,他们决定将人物感情作为整个剧本的主线。小说《团圆》只有3 万多字,要把它搬上银幕,绝非易事,改编成剧本的难度较大。但经过他们28 天的艰苦奋战,《英雄儿女》剧本终于在北戴河宣告完成。当时没有打印机,武兆堤和毛烽连夜抄写。抄写完剧本后,武兆堤返回长春,把剧本交给长影厂副厂长胡苏。看完后,胡苏连连叫好。

剧本送到夏衍那里,他看后非常高兴,当面对武兆堤和毛烽说:“你们真有本事啊!这么快就改编成这么好的剧本。”夏衍指示主管电影工作的领导:“重点拍这部电影,胶片要用从英国进口的!”

剧本送到巴金那里,他很快回话:“没有意见,同意拍电影。”

1964年,由小说《团圆》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在全国上映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风烟滚滚唱英雄”的歌声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周恩来在百忙之中抽时间观看了这部电影。一天晚上,在中国作协和总政文化部任职的刘白羽接到了周恩来打来的电话:“我想作家一定要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你们不都是到了火热斗争中才写出了新的作品吗?巴金带了个头。他抗美援朝,深入生活很好嘛!写出《英雄儿女》那样好的作品。”

《英雄儿女》四个王成原型背后的故事

影片《英雄儿女》上映后,出现了4 个英雄王成的原型,分别是于树昌、杨根思、蒋庆泉、赵先有。那么,他们谁是真正的王成原型呢?

第一个原型是于树昌

1953年7 月,志愿军23 军73 师218 团的步话员于树昌在战斗中呼叫炮火,与美军同归于尽。

1953年5 月28 日,夏季反攻战于深夜开始。志愿军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汉江以北向南朝鲜军第2、5、8 师实施打击。

6 月29 日,志愿军218 团接到上级指示:组织一支85 人的突击分队,夜半插入南朝鲜军第2 师守备的核心阵地8251 高地。在这支小分队中,孙绍均担任队长,买荣彦担任副队长。这支小分队只要占领了这个阵地,就可以控制左右两侧敌军的阵地。团长指示他们搞清地形,标明火力点位置,拂晓以前返回。

夜半时分,小分队顺利插入敌后,占领了8251高地的主要位置。次日3 时,敌军突然组织一个营实施快速反击,小分队被缠住了。

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

孙绍均让买荣彦带人撤退,买荣彦却坚持让队长撤退。在反复争了几次后,买荣彦只得服从命令,在炮火中带领10 名战士撤离了高地。孙绍均则带领大部分战士和步话员于树昌留在了阵地上继续战斗。

买荣彦带着战士们在拂晓前回到团部,向团长报告了战场上的情况,把战士们冒死绘制的火力点位置图交给了参谋长。团长把买荣彦留在了指挥部,命令他留在指挥部等消息,必要时和8251 高地联系。

中午时分,指挥部接到报告,8251 高地的处境相当危险,战士伤亡很大。由于敌人炮火封锁,增援只能等到天黑以后进行。

团长、政委和参谋长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组织炮火,依靠于树昌的报告,掩护8251 高地的战士们坚持到黄昏,等待增援。在随后的对话中,于树昌不断地和指挥部联系,报告敌情,指挥炮火进行精确打击。

指挥部里,回荡着于树昌的呐喊声。他调动着志愿军的炮火,一次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然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敌人的反攻又开始了。于树昌又开始呼叫:“8251 呼叫,快向1 号目标射击!敌人又上来一个连!快开炮!加空爆弹跟踪射击!快打!快打!”

敌人离于树昌越来越近。整个指挥部里,回响着步话机里传出的声音,所有的人都在担心于树昌。

突然,于树昌连代号也不用了,直接呼叫:“团长,我的地堡被包围了。快打我的地堡!”

团长急忙问:“于树昌,你说什么?”

于树昌高声呼叫:“团长!团长!敌人把我包围了,对着地堡打,向我开炮!”

紧接着,步话机中传来一阵高呼:“祖国万岁!向我开炮!”

步话机里传来一阵爆炸声,随后什么声音都没有了。

志愿军密集的炮弹,在黄昏步兵反击前一直没有停止发射,敌人也始终没有在于树昌牺牲的阵地上站住脚。

当黄昏来临,部队反攻之后,发现漫山遍野都是敌人的尸体。于树昌所在的地堡,一半已经被炸塌,洞口有9 具敌人的尸体。买荣彦和战友们在洞口旁找到了于树昌的遗体,他的手指上还套着爆破筒的拉环。遗体的旁边,是被炮弹炸扁的沾满血迹的步话机。

于树昌手持步话机呼喊“向我开炮”的情景与影片中王成牺牲前的情景十分相似,因此他被认为是王成的原型。

第二个原型是杨根思

1922年11 月6 日,杨根思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县羊货郎店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44年2 月,杨根思参加新四军,成为老1 团1 营3 连的一名战士。

此后,杨根思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突出贡献,被提拔为连长。1950年,被评为全国战斗英雄。9 月,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0年10 月,杨根思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任志愿军第20 军58 师172 团3 连连长。

11 月25 日,中朝军队发起了第二次战役,杨根思所在的部队奉命开往东线长津湖地区,对敌人实施分割围歼。28 日,杨根思奉命率1 个排坚守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外围1071 高地东南小高岭阵地,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

29 日,杨根思率全排打退了敌人的8 次进攻。当增援他们的分队还在途中时,敌人又发起第9 次进攻,有40多个敌人爬上阵地。此时阵地上只剩杨根思一人,已负伤的他毅然抱起一个炸药包,拉燃导火索,纵身冲入敌群,与40 多个敌人同归于尽,时年28 岁。

杨根思抱起炸药包同敌人同归于尽的场景,与王成手持爆破简冲入敌群与敌同归于尽的场景非常相似,因此他也被称为王成的原型。

第三个原型是蒋庆泉

蒋庆泉是王成四个原型人物中唯一的幸存者,但有一段坎坷的人生。

蒋庆泉,1928年出生在辽宁省锦州大岭村一个贫穷家庭。1949年参加解放军,当了一名步话员。1952年随部队赴朝作战。

1953年4 月18 日,“联合国军”围攻石岘洞北山。蒋庆泉所在的志愿军第23 军67 师201 团5 连接到上级命令:“攻占石岘洞北山,扼守阵地,务必组织炮火大量杀伤反击之敌!”

战斗异常惨烈。尽管经过几轮激烈的争夺,5 连成功占领了山头,但伤亡惨重。加强连只剩下十几名战士,所有的指挥员全部牺牲。

在阵地的暗堡中,蒋庆泉明白当时最要紧的任务,是向志愿军炮兵指挥部标明开炮的位置。

敌人又发动了新一轮的进攻,蒋庆泉手持步话机向上级指挥部报告炮击位置。由于位置离蒋庆泉太近,志愿军迟迟没有开炮。

蒋庆泉说敌人马上就要攻上来了,让炮兵赶快开炮。他果断地向步话机高喊:“向我的碉堡顶上开炮!”

志愿军的炮击还是没有到来。敌人马上就要冲上阵地,蒋庆泉再度声嘶力竭地高呼:“向我开炮!向我开炮!”然而,蒋庆泉最终还是没有等到志愿军的炮火。他身负重伤,不幸被俘。

石岘洞北山战斗结束后,《战地报》记者洪炉在实地采访时,听说了蒋庆泉在阵地上高呼“向我开炮”的事迹后,非常感动。因为大家未见到蒋庆泉本人,都以为他牺牲了,所以记者就采访了当时同蒋庆泉通过话的两名战士,即指挥部的话务员谷德泰和陆洪坤,证实了当时战场上的情况。他很快便写成了反映蒋庆泉英雄事迹的战地通讯《顽强的声音》。但还没来得及发表,便传来消息,蒋庆泉被俘了,所以这篇通讯没有发表。

很快,于树昌“向我开炮”的英雄事迹也出来了。后来,记者洪炉就将蒋庆泉和于树昌的事迹结合起来,发表了《向我开炮》的通讯。再后来,电影《英雄儿女》的编剧毛烽和导演武兆堤看到了这篇文章,他们结合另一位志愿军英雄杨根思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事迹,塑造了银幕上的王成形象。因此,喊出“向我开炮”的蒋庆泉也成了王成的原型。

朝鲜战争停战后,蒋庆泉在交换战俘后回到了祖国。蒋庆泉所在的部队23军67师政治部出面,替他“打抱不平”。最终,他受到警告,免去被开除党籍和军籍处分,回乡务农。

1964年,电影《英雄儿女》上映后,蒋庆泉看了这部电影。当他看到电影中王成对着步话机高呼“向我开炮”时,泪雨纷飞。1981年12 月的一天,民政局和组织部来人,宣布取消对蒋庆泉的处分,还了他清白。

第四个原型是赵先有

笔者刚当兵时,是在河北省军区独立师服役。当时的河北省军区司令员是张振川,曾任65 军代军长,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曾任志愿军65 军194 师582 团团长兼政委。他回忆了赵先有英勇牺牲的过程和巴金采访的过程。

张振川经历了赵先有壮烈牺牲的经过。1952年10 月2 日,5 连夺取67 高地,打退敌人反击后,将阵地交给6 连坚守。3 日,南朝鲜军第11 师向赵先有所在6 连坚守的67 高地发起猛攻,6 连官兵拼死抵抗,伤亡较大。连长、指导员受伤被抬下阵地,副指导员赵先有担负起了连队的指挥任务。在三天的鏖战中,他们击退了敌人多次反扑,歼灭了大量敌人。10 月5日,敌机先对67 高地扫射和轰炸,随后敌数个炮兵群向67 高地发射了上万发炮弹、凝固汽油弹,使整个阵地顿时变成一片火海。随后敌人以一个营的兵力,在8 架飞机和多辆坦克的掩护下拥上阵地。当时,阵地上仅剩下多处负伤的赵先有和通信员刘顺武。面对蜂拥而来的敌人,赵先有命令刘顺武用步话机请求炮兵向自己阵地炮击。

在团指挥所内,团长张振川和其他团领导都受到了极大震撼。

最后,赵先有双目失明,刘顺武也多处负伤。刘顺武用自己的眼睛代替他的眼睛,向他汇报敌情。万分危急时刻,赵先有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报告:“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此时,在团指挥所里,张振川听到了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随后阵地沉静了。

随后,张振川命令炮兵向阵地上的敌人开炮。志愿军夺回阵地后发现,赵先有和刘顺武已与敌人同归于尽。

张振川回忆说:“记得在保卫开城反击作战胜利后,作家巴金亲临朝鲜开城前线,曾对我志愿军65 军第582 团进行采访。我作为582 团团长兼政委向巴金介绍了我团三打红山包战斗中同志们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战斗作风。特别提到了我团2 营6 连副指导员赵先有和他的战友们在坚守67 高地战斗中所表现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完我的介绍深受感动,他说:‘你们团三打红山包,打得很漂亮。美国人武器强,我们的士气强。’”

王成的四个原型都是志愿军英雄,王成就是志愿军英雄的化身。志愿军里有无数个王成式的英雄,王成是志愿军英雄群体的象征。

王芳的原型有两位

随着影片《英雄儿女》不断深入人心,又出现了王芳的两位原型:一位叫柳岳继,另一位叫解秀梅。

王芳原型柳岳继

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的原型,一位在河南。

柳岳继1950年参军的时候还不满16 周岁,她报考了军队文工团。1951年,柳岳继随志愿军入朝。

1952年10 月14 日至11 月25 日,上甘岭战役进行了43 天。战役打响之后,柳岳继等3 名文艺兵也参加了战斗,主要是负责救护伤员。在战斗的间隙,柳岳继为战友们缝被子、包饺子。战争结束后,她转业到了河南。

柳岳继老人说:“有一次,我们在郑州拍一个片子,有一个记者采访我。他说,别人都没有戴军功章,只有我戴了军功章,就单独采访了我。我讲了上甘岭战役,讲了抗美援朝的故事。他就写了一篇文章,讲述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女战士的故事,写完文章让我改。记者写得很好,我没改动一个字。我只在电影《英雄儿女》王芳原型后面加了两个字‘之一’。王芳是抗美援朝女战士的代表形象,并不属于我一个人。我们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女兵都是王芳。”

王芳原型解秀梅

1932年,解秀梅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于堤村的一个贫寒农家。1950年2 月,18 岁的解秀梅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她随志愿军第68 军前往朝鲜战场。

战场上,解秀梅经常和文工队的战友们穿过敌人的封锁线,深入到阵地前沿,奋不顾身地为战士们演出各种节目,鼓舞士气。

解秀梅不仅要做好宣传鼓动工作,还要给战士们缝补衣服,甚至充当护士。1951年11 月,上级派解秀梅和文工队的几个同志到前线慰问和护理伤员。在手术所,解秀梅对伤员的护理尽心尽责,倾注了全部心血。朝鲜的冬天十分寒冷,伤员冻伤严重,有伤员双脚冻得红肿,解秀梅毫不犹豫地把伤员一双冻坏的脚放进自己的怀里取暖。

1951年11 月30 日,9 架敌机在志愿军的病房附近狂轰滥炸,手术所顿时陷入火海之中。在护理员的帮助下,伤员们都转移了,只剩下605 团的一名重伤员——排长李永华还没来得及转移。在手术所门口,解秀梅不顾一切地冲了进去。她找到李永华后,没有任何犹豫,背起他就往外冲。突然一颗炸弹袭来,解秀梅迅速趴在李永华身上。李永华毫发无损,她却负了伤,胳膊上、手上鲜血直流。为此,志愿军68 军领导机关给解秀梅记了一等功。她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女兵。

1952年5 月,毛泽东为解秀梅签名留念

1952年5 月23 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后面的大草坪上,作为志愿军文工团归国代表,解秀梅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影片《英雄儿女》,让人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时代,记住了洗刷百年耻辱的抗美援朝战争,记住了千千万万个王成式的人民英雄。

猜你喜欢
开炮王成巴金
Dynamics of magnetic microbubble transport in blood vessels
海上日出
冲着敌机,开炮!——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向天开炮
奇妙的大自然
小巴金“认错”
乱写乱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