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艳丽
一、试验目的
明确40%叶菌唑悬浮剂等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纹枯病、白粉病、锈病等兼治效果,评价小麦安全性及增产作用,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二、试验地基本条件
试验地点选择周口市淮阳区白楼镇黎庄村,交通方便、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前茬作物种植玉米,是小麦赤霉病常发的麦田。试验地土壤为两合土、肥力中等,均匀一致。2019年10月15日播种,种植品种为福高1号,每667 m2播种量12.5 kg;各处理栽培管理条件一致,中后期施用吡虫啉加磷酸二氢钾防治麦蚜,补充叶面肥一次;5月27日机械收割。
三、试验设计
(一)试验药剂
40%叶菌唑悬浮剂(南京南农农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400 g/L戊唑咪鲜胺水乳剂(上海升联化工有限公司),28%烯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上海铭越),480 g/L丙硫菌唑悬浮剂(奥迪斯公司生产、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对照药剂(当地常用药剂,自备)。
(二)试验处理
试验共设 10个处理,随机排列,不设重复。每种药剂处理区分别为1 333.33 m2,空白对照区60 m2。各处理区之间设保护行,空白对照区忌设田间地头。试验前及试验过程中,试验区不可施用其他对小麦赤霉病具有防治作用的药剂。10个处理基本情况见表1。
四、施药时间和方法
药剂处理区,于4月20日在小麦扬花初期用药1次,间隔7 d,于4月28日第2次用藥。每处理按表1药量,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机喷洒,喷雾均匀周到。空白对照区不作任何杀菌剂处理,田间管理同试验区。
五、调查内容和结果
(一)气象条件对试验的影响
根据试验期间气象资料记载可知,小麦抽穗期至齐穗扬花初期,分别于4月10日、4月18日降雨,气候条件较适宜,赤霉病病菌子囊壳、子囊孢子发育成熟释放,条锈病、白粉病等病害发生蔓延;扬花灌浆期4月中下旬至5月下旬降雨少,天气干旱,遭遇间歇性干热风影响,各种病害受到抑制,小麦较常年提早5~7 d进入收获期,对产量影响较大。
(二)药效调查方法及结果
1.赤霉病防效调查结果。5月13日,小麦赤霉病发生,按照方案要求,每个处理区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方法。每点调查400个直立穗,共调查2000穗。调查各处理区病情,计算各处理区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见表2),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5、处理6、处理7、处理8和处理9对赤霉病的防效分别为73.1%、84.6%、50.0%、84.6%、46.2%、69.2%、61.5%、80.8%和76.9%,其中以处理2和处理4防效最高,均为84.6%;其次为处理8、处理9和处理1,防效分别为80.8%、76.9%和73.1%;其他处理防效相对偏低。
2.兼治病害防效调查结果。施药14 d后,在对小麦赤霉病调查的同时调查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等病害兼治情况。结果显示(见下页表3),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5、处理6、处理7、处理8和处理9对兼治病害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93.3%、95.5%、89.9%、95.5%、88.8%、92.1%、91.0%、94.4%和93.3%,其中以处理2和处理4防效最高,均为95.5%;其次为处理8、处理9、处理1和处理6,防效分别为94.4%、93.3%、93.3%和92.1%。调查说明各药剂对兼治病害白粉病的防效良好,同时对锈病等兼治病害较好。
3.小麦安全性调查结果。施药后1~7 d,通过对小麦的观察,结果显示为无药害发生,安全性较好。
4.产量调查结果。于5月27日小麦收获前,每个处理区按10点取样法取样,每区选择100穗,带回室内调查平均穗质量、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折算出理论产量。结果显示(见表4),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5、处理6、处理7、处理8、处理9和处理10产量分别为403.8 kg、449.5 kg、358.5 kg、446.9 kg、349.1 kg、386.2 kg、370.9 kg、425.6 kg、406.6 kg和314.2 kg,较空白对照增长率分别为28.5%、43.1%、14.1%、42.2%、11.1%、22.9%、18.0%、35.5%和29.4%,其中,处理2较空白对照增长率最高,达43.1%,其次为处理4,达42.2%,均较空白对照增产显著。
六、结论与讨论
通过本次试验综合分析可知:每667 m2施用40%叶菌唑悬浮剂25 mL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以及白粉病、锈病等的兼治效果最好,增产最显著,并且对小麦的安全性较好;其次为每667 m2施用400 g/L戊唑咪鲜胺水乳剂40 mL和每667 m2施用480 g/L丙硫菌唑悬浮剂30 g。由于本年度赤霉病发生相对较轻,对其防效还需要做进一步试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