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静
植物染是一种天然植物染料进行面料染色的技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其经过时间沉淀后的质朴之美和天然的草木清香,以内敛不争的韵调,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一个网名叫“栖蓝”的博主通过短视频让更多人见到这种技术最真切朴素的美。
栖蓝的童年是在云南老家的乡间度过的,直到考上大学才前往北京学习汉语言文学。2009年,栖蓝大学毕业后,前往深圳从事茶叶相关的工作。
2015年的一天,栖蓝偶然观看了一部名为《古都》的电影,被里面有关植物染的画面打动。影片中雨后的杉林、手织的杉树腰带、丛林的意境,令她念念不忘。“当时觉得植物染出的颜色太漂亮了,一下子就激起了我的兴趣。”
从那时起,栖蓝开始研究用各种植物染色,尝试染制一些丝巾在茶室里售卖。当时国内研究植物染的人并不多,她就自己想办法,从网上搜集资料、买书自学,一点点摸索出植物染的工艺技法。
栖蓝喜欢乡村生活,两年后从城市搬到福田山区经营一家小茶室。在这里她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植物染中,并成立了一间工作室,取名“栖蓝”,意思是诗意地栖息在一片蓝色的柔媚中。栖蓝说:“第一次看到自己染出的成品时,感觉古典诗意都复活了。”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茶室生意遇冷,栖蓝的工作室也跟着受挫。如何继续自己的梦想?在外扎根的日子里,栖蓝每每想起家乡,童年生活总是记忆犹新。家乡水田边开得热烈烂漫的凤仙花,雨后松林深处冒头的彩色蘑菇……大自然的美好滋养了自由而快乐的灵魂,这些多彩的回忆指引着栖蓝的人生方向。她决定回家乡继续追梦,做自己喜欢的植物染。
离家十年后,栖蓝回到了家乡。在热爱的土地上,她可以尽情做自己喜欢的事业——用天然的草木花朵染出属于自己的一抹色彩。栖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播种蓝草。5月播下种子,8月已长成绿油油的一片。从采摘,析出色素,到做出靛泥,养缸、染色、缝衣,整个过程都能闻见蓝草的芬芳。
在栖蓝的家乡,3月有金灿灿的鼠曲草和密蒙花,4月有茂盛的灰灰菜,梭梭草随处可见,水边的凤仙花鲜艳夺目,成片的万寿菊金黄灿烂。大自然是丰富的宝藏,带给栖蓝源源不断的感动和灵感。
有一次,栖蓝欣喜地发现,用枇杷叶可以染出粉色。这真是无数次试验收获的意外之喜。她还发现,同一种植物,同一种染料,同样的剂量,同样的布料,也会染出不同的颜色。比如随处可见的艾草,如果在夏季采摘染出来的布料颜色偏绿,在秋季采摘染出来的颜色偏黄。
撷取植物的色彩,留存在染织物里,是古人口口相传的手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青青子衿、青青子佩、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这些源自《诗经》的词组,用质朴而永恒的方式,记载了草木染在我国早期历史中浪漫的一笔。在这神奇的色彩世界中,栖蓝不断有新的发现。她原以为“揉蓝杉子杏黄裙”中的“揉蓝”,应是揉碎新鲜的蓝草染出的蓝,而看到“揉蓝尚带新鲜叶”时,她又悟出用新鲜蓼蓝染蓝,这是一种带着碧色的蓝,像冰雪消融而成的河流的颜色,如春天的水色一般。那段时间,栖蓝完全沉浸在色彩与诗意之间。
因为有了植物染,栖蓝穿上一身用紫草与小叶紫檀染复刻宝相花的汉服,陡然觉得自己如山花烂漫处采葛的女子一样,脑海里冒出南宋严蕊的句子:“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当读到屈原的诗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栖蓝便去田间摘一篮荷叶、紫檀和黄柏,染了一身衣裳。三种染料,通过套染的方式能得到七种色彩,再加上虎杖鲜叶敲染的绿与紫,九种色彩放在一起,斑斓却不凌乱,和谐而又芬芳。
杨朴的《莎衣》意境更是绝美,“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栖蓝觉得,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繁复的印花和刺绣,用随处可见的梭梭草和蓼蓝染在柔软的白丝绸上,这便是“软绿柔蓝”。栖蓝笑称:“穿上这身衣裳,融入自然,就成了自然的一部分。此时,应该没有什么是比风里摇曳的青草花更美好的事物了吧。”
在栖蓝看来,植物染的汉服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对山川草木染就色彩的热爱,或许就是生命活力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温润柔和的草木颜色与布料相拥相融,在丝与线的缝隙中对另一种对时尚的解读中塑形。
近两年,栖蓝在家乡山村做植物染的日子里,不仅寻到了质朴自由诗意的慢生活,还拍摄了视频,充实而忙碌。但家人却不理解她为什么要去做这个老手艺。对此,栖蓝说:“我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工作。我想通过我的努力,复原故事中的绚丽色彩,让更多人看到中國传统染色的美。”
栖蓝觉得,天然植物染,累积了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具有独一无二的美感。从前裁衣得巧,余温绕指,一针一梭都沉浮心意;那时染事也细,随日落而息,一纱一线都分外柔和。与化学染不同,化学染精确、制式,而植物染沉淀着草木的灵性,是大自然最慷慨的赐予,染出的衣服是独一无二的,值得细细品味。从栖蓝植物染制的衣料中,可以看到潺潺流动的河流,春天盛开的花朵,以及那些走过的季节。植物染内敛不争的韵调,仿佛满载着时光落定的力量。
谈及未来,栖蓝说:“我在尝试做中国传统服饰植物染色卡,虽然这个工作在短期内很难完成,但我会坚持。这些优良的色彩文化应被赋予新的意义和价值。”
编辑 杨易霖
74462892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