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娇,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沙盘游戏咨询师。
最近看到前男友结婚生子的消息,情绪很低落。我们分开已经3年了,刚分手时痛苦不堪,分手3个月时我告诉自己双方真的不适合;分手半年时我觉得没有他自己也能活;分手1年后我觉得自己没有那么低落了,又开启了自己的新生活;分手第二年时,我偶尔想起他时,还会心痛,会默默流泪;而今年,我觉得自己已经不怎么想他了。
只是没想到,当我看见他走向幸福,还是会黯然神伤。对于感情上的分离,总让我很痛苦。这三年也有人追求我,但我总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也很怕再次经历分手的痛苦。我该怎么办?
一段依恋关系的建立,也意味着这段关系有其终点。无法在终点好好告别的人,其实是内心还没有接受这段关系的丧失。
面对丧失,我们一般会经历五个阶段: 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接受。很多人没法走到最后的“接受”阶段,大多停留在前四个心理阶段。
面对丧失,我们第一反应可能是拒绝——拒绝接受这一现实;发现拒绝没用时,我们会愤怒——愤怒对方无情,愤怒自己无能,愤怒命运不公等等;发现愤怒也无济于事时,我们会挣扎,会讨价还价——在挽回与放弃之间挣扎,在攻击对方和攻击自己之间挣扎;当挣扎无效时,逐渐看清现实,明白没有希望了,我们开始沮丧、抑郁。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开始受到质疑,怀疑自己是否会爱、值得被爱,是否可爱,更煎熬的是要孤零零地一个人承受所有。
这个阶段是极其痛苦和难熬的,很多人会本能地选择退回去,在前几个阶段反复回跳,或停滞在某一个阶段,如愤怒阶段,将自己视为永恒的受害者,对方是可恨的迫害者。
而一个人早期母婴分离体验的好与坏,直接奠定了个体后期对丧失事件的理解和体验。好的母婴分离体验,既促进了孩子从“母子共生体”的心理状态中分离出来,体验“我”和“你”的概念,也通过分离继续感受到他人的爱与存在。而这两种心理功能的实现是并行发生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幼年母婴分离体验并不好,过早或过多分离,导致孩子与母亲的依恋断裂,孩子的自体是脆弱的、不能整合的;孩子长大后既惧怕依恋又渴望依恋,又恐慌依恋后会被抛弃、不重视。当面临亲密关系的丧失,会感到自己被抛弃,曾经的爱也消失了,自己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脆弱的自体破碎了,难以整合对自己矛盾的感受。
而过晚分离,孩子与母亲过于亲密,孩子没有自我,或过于自我,这会让孩子长大后过于依赖伴侣,无法在心理上独立。对于丧失的體验是极度恐惧的,尤其是重创性的丧失,意味着自己从此将孤零零地一个人面对世界。
虽然我们都不喜欢丧失,但丧失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人生会经历各种大大小小的丧失,我们也在跨越丧失的体验中发现自己、整合自己、疗愈自己。
当艾青能努力穿过沮丧阶段,经历了这一层心灵的痛苦,学习认同自己和对方好的部分,拥抱哀伤和遗憾,整合爱与恨,实现彻底的心理转变,相信不久后,就能进入接受阶段,真正接纳这段关系的丧失,带着过去的爱与温暖,宽容与理解,积极迎接未来。
责编/刘璐
E-mail:76864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