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颖,吴浩添,彭泳愉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南国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5;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近20年来,中俄关系处在历史最好时期,双方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均有合作,但是各方面合作的程度长期以来仍然未能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相匹配,中俄北极合作亦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深化中俄北极旅游合作是我国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途径。
推动次级区域合作是深化中俄北极旅游合作的抓手。粤港澳大湾区看似与北极相距甚远,但由于其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已经与俄罗斯北极地区开展了旅游、航运、生物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合作,双方在北极合作方面具有一定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北极旅游项目开发,以其庞大的经济体量、强劲的发展势头、浓厚的创新氛围、强大的包容性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助于形成地区示范效应,带动中国其他地区在北极的参与度,形成次级区域合作的良好局面。
对北极地区的开发和利用,符合中俄双方的国家利益,两国均对此高度重视。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有助于开辟亚欧海上航运新通道[1]。
俄罗斯作为一个北方国家,在北极航道方面经营已久,在北极航道的开发中占据主导地位,倾向将北极航道打造成国际航道,但仅凭俄罗斯一国之力难以实现。从《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至《2035年前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俄罗斯不断强化自身在北极地区的地缘利益,进而把北极航道打造成“世界级交通走廊”。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有助于实现北极航道的全年常态化运营,增加世界航运的安全性。
《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表明了中国积极参与北极事务的态度与开展合作的愿景[2]。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提出的广东九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肇庆、惠州、江门和中山)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共同组成的粤港澳城市群[3]。从2013年起,国内唯一从事北极航线运输的中远特运公司的,迄今已经完成50多个北极航次。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级湾区,有望成为开发北极地区的新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与俄罗斯北极地区的经济结构具有互补性,在能源合作方面尤为突出。
俄罗斯北极地区能源潜力巨大,蕴藏着丰富的“蓝色燃料”(天然气)与“黑色黄金”(石油、煤炭)。根据北极理事会的《北极监测和评估计划》提供的数据显示,北极地区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0%,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估计占世界总量的25%[4]。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人口高度密集的巨型城市群,经济体量庞大且发展迅速,对石油天然气资源的需求极大,是北极能源的巨大市场。目前,广州的管道天然气部分来自中亚(经新疆)[5],加强与北极地区的联系,规划北极-鄂毕河-额尔齐斯河走廊经新疆,接入“西气东输”的输油管道,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实现能源进口的多元化。
饮食业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拥有悠久的饮食文化,对食材的治疗效果尤为重视。北极生物资源在健康食材方面具有开发潜力,与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的理念一致。目前,广药集团计划联合广东中医药大学以及俄罗斯亚马尔涅涅茨北极科学中心开展北极食材与药材的合作研究[6]。
广东作为中国餐饮业第一大省,2016年全年全省住宿餐饮业营收达3 529.09亿元,并保持每年10%左右的增长。广东百强餐饮企业的年营收已经超过500亿元[7],粤港澳大湾区的餐饮企业对北极驯鹿肉、白鲑鱼肉、北极甜虾、北极浆果等健康食材有强劲需求。
中俄两国在北极航运、能源及北极生物资源利用方面的合作,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俄罗斯北极地区的旅游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旅游业作为双方合作打造的重点方向,是粤港澳地区与俄属北极地区合作的支撑产业。但双方实现对接与合作需要循序渐进,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应当全方位分析各项因素,以期在挑战中寻求合作,在机遇中实现发展,共同促进两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处于重要位置。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特别提到要深化港澳与内地旅游业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提升大湾区旅游业整体竞争力[8]。粤港澳旅游企业协同发展,有利于扩大粤港澳旅游产业的规模,因此,加强对区域内旅游业创新研究,支持国家参与极地事务,对国家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开展东北亚区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出境旅游与入境旅游相比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实现旅游合作的重点方向。根据新冠肺炎疫情前的统计数据,从旅游企业数量看,香港、广州和深圳三城市均拥有500家以上旅行社,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其中,深圳以692家旅行社的总数名列粤港澳大湾区第一[9]。区域内众多的骨干旅游企业已形成具备规模的出境游合作。此外,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巨大的出境游市场:广州、深圳组团出境游人次超过300万,佛山亦超过100万人次[10]。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出境旅游合作,能加强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布局,推进与俄罗斯北极地区的旅游合作,有助于创建与“冰上丝绸之路”对接的重要支撑区。
俄罗斯作为中国北方邻国,一直是我国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2018年,中国赴俄旅游人数较2017年增长21.3%,达到203.7万人次,成为俄罗斯第一大客源国[11]。2019年,中俄两国签署了旅游团体免签协议。同年,俄罗斯在我国旅行社出境旅游目的地旅游人次排名上升到第十位[12]。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赴俄出境游人数在全国范围内占有较大份额。据统计,2017年,中国赴俄游客超四成为广东人[13]。主流旅游网站的数据显示,2019年通过平台报名跟团游、自由行、定制游等旅游产品赴俄罗斯的客源城市中国大陆排名中,广州、深圳两大城市占据了前五名中的两个席位[11]。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方面,自2016年香港与俄罗斯的避免双重课税协定生效起,香港赴俄旅游人数持续增加,澳门与俄罗斯互免签证协议于2010年10月生效,自此前往俄罗斯旅游的澳门游客人数也不断增加[14]。
粤港澳大湾区常年炎热潮湿的亚热带气候令湾区居民普遍向往体验北方的寒冷气候与冰雪风光。而北极元素亦逐渐走进了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休闲生活:大湾区内建造的珠海长隆海洋王国“极地探险”区、广州“北极小镇”、深圳“北极光部落”(冰雪馆)等北极体验馆已充分激发了大湾区居民渴望了解北极、探访北极的热情,北极旅游在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广阔的潜在市场。
在北极成为新兴旅游目的地的背景之下,粤港澳旅游企业在俄罗斯北极地区开展合作、发展旅游业的可能性值得深入研究。
1.政策因素
我国与俄罗斯的政府间合作是粤港澳旅游企业在俄北极地区发展业务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的北极政策》、俄罗斯的《2035年前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北极商人福利法》等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能够让中国与俄罗斯在开发北极议题上寻找到共同利益。俄罗斯对中国参与开发俄北极地区持有积极态度,有助于构建粤港澳企业在俄罗斯北极地区发展旅游业的营商环境。
2.气候变化因素
全球变暖加速北极冰盖融化,相关研究指出:“到2040年北冰洋夏季将没有浮冰”[15]这一事实将促进北极航道的常态化运营,北极航道作为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便捷通道”作用日益显著。而北极航道中的东北航道的通航条件较其他航道好,北极地区的客货运输和商贸往来日益频繁,将有更多的企业进驻北极地区,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气候变暖使得北极地区的极端严寒天气大幅减少,有利于开展捕鱼、放牧等生产活动。夏季海冰的融化又令邮轮更加容易在北极海域航行,换言之,一年之中旅游企业将有更多时间开展北极邮轮观光业务,在俄罗斯北极发展旅游项目的商业价值亦因此得到提升。
3.景观因素
极地旅游产品属于高端旅游产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人民群众旅游消费需求将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8]。”俄罗斯北极地区具有满足游客观光需求与人文体验的独特旅游资源,包括:极昼极夜现象、极光、冰川、海湾、独特的动物、极地苔原植物、北极圈自然标志地、人类活动遗址遗迹、原住民文化等[16]。俄罗斯北极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原住民文化对于位于亚热带气候的粤港澳地区城市居民而言,极具异域特色,出于探索世界和了解异域文化的愿望,游客对原住民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日益浓厚。基于这一需求,俄罗斯北极原住民文化体验可以成为粤港澳企业开发当地旅游业的重要方向。
4.劳动力因素
当前,俄罗斯北极旅游业主要由当地旅游部门牵头,市场化程度不高,参与运营的企业以俄罗斯国内旅游公司为主。但目前俄罗斯北极地区人口呈大量外流态势,2000年至2018年间,仅是摩尔曼斯克地区就减少了17.5万人[17]。这种现象导致俄罗斯北极地区劳动力缺乏,旅游业发展因此受限,外国旅游企业的进驻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都是迫切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国家政策倾斜,拥有多方面区位优势,是中国人口红利最为突出的地区。粤港澳企业可以向俄罗斯北极地区输送劳动力,这样,既能促进出境旅游业发展,又能为粤港澳旅游业从业人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1.灾害天气增多
全球变暖所导致的永久冻土层融化将对俄罗斯北极地区的建筑稳固性和生存环境安全产生消极影响。俄罗斯北极地区的所有大型建筑都以冻土层为基础,当永久冻土融化时,土壤变得松散下陷,失去稳定性,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将被破坏[18]。
俄罗斯北极地区原住民文化体验是北极旅游的珍贵资源,然而,这一人文资源也面临着气候变暖的威胁。气候变暖会导致自然降雪量减少,积雪持续时间缩短,北极原住民的居住环境发生改变,无法再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气候变暖亦导致北极植被变化,海平面升高,引发洪涝,将威胁北极地区鹿群的生存,进而严重影响依靠驯鹿为生的原住民的日常生活[19]。
气候变化也会对旅游气候舒适度产生影响,而旅游气候舒适度是影响游客出行和旅游体验的主要因素。在北极地区,全球变暖会明显产生“放大”效应,其升温速度是地球其它地区的两倍[15]。北极地区气温的快速升高会导致更多降水,诱发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过去约30年间,西伯利亚东部北极地区极端降水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并且随着气温的升高,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越来越多。北极沿岸地区夏季热浪发生的风险亦大大增加[20]。一般认为,降雨导致的低能见度和出行不便会较大影响游客在旅程中的体验感,而热浪、干旱、风暴等极端天气亦会导致道路关闭,人员流动减少,甚至致使行程取消。频繁发生的降雨天气和极端天气将为旅游业务的开展造成障碍,令旅游企业承担的风险增加。
2.管理与救援设施滞后
目前,俄罗斯与其他北极国家未制定全球性的、标准化的北极旅游法律法规,俄罗斯境内北极旅游规章制度由俄联邦及当地政府制定,尚有很大的可优化空间。以俄罗斯北极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例,存在现行海关和边境制度繁复,出入境程序复杂等问题[16]。尽管俄罗斯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尚未完善的规章制度却可能使这些旅游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从而限制旅游企业发展。
此外,资金的缺乏以及海路交通的救援设施尚不完善,限制了北极邮轮旅游的发展。救援设施的缺乏,旅游服务体系的不成熟,可能使旅游企业的开发难度、时间和资金成本增加。
根据上文的分析,现对俄罗斯北极地区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各因素进行分析,见表1。
表1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开展俄罗斯北极旅游的SWOT分析
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企业开展俄罗斯北极旅游的SWOT分析,俄罗斯北极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才、市场等多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开发极地旅游业的潜力巨大。
目前,中国游客对“小众景点”的需求与热情稳步提升,已成为北极旅游的重要客源之一,俄罗斯北极游的主力也是中国游客,2017年俄罗斯北极主要客源约有20%来自中国[16]。尽管如此,我国的北极旅游发展对外依赖性仍然较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旅游企业进军极地旅游市场,但总体上,中国公民极地游的出行方式,基本还是国内组团,出境后再加入国外旅行社团队,中国自主组团赴北极旅游人数每年约在500~800人,不足国际市场份额的2%[21]。
因此,我国急需开发具有自主性、创新性的北极旅游项目,简化沿线国家出入境手续、减少对外国物资设备和旅行社的依赖、提高本国旅游业服务人员水平。独立开展北极旅游项目,有利于我国旅游企业在规则制定与资源分配上获得较高的自主权,并能更好地维护国内游客的权益。[20]而这些目标需要依赖政府部门牵头搭建平台,企业积极落实项目来实现。
粤港澳旅游企业与俄方合作,共同开发在俄罗斯境内的北极旅游项目前景可期。在项目开发的“软件”方面,企业可以培养高素质导游、翻译等北极旅游业服务人员。在“硬件”方面,企业可以与国内航空公司合作,稳定北极旅游航线的航班运营;还可就北极破冰船与俄罗斯进行科技研发,打造北极航线的冰级邮轮,提高北极航线的通航次数,积极吸纳俄方经验,在合法安全的基础上开发北极旅游水上航线项目。
北极旅游开发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对北极地区脆弱的生态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这一直是北极旅游开发的一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减少人类在北极地区活动造成的污染,开发诸如清理北极航行船只漏油等高新技术,并使其落地为可用产品,这样做有利于实现北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019年6月,俄罗斯极地研究者罗金斯基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北极旅游业前景广阔,北极邮轮旅行的价格可能会更趋大众化,中俄可联合开发北极旅游项目[22]。因此,在一众高新技术产品中,环保型邮轮是目前市场最需要、发展前景最广阔的产品。此外,在衣食住行方面,运用高新技术实现环保出游也有极大的探索空间。《中国的北极政策》指出:“中国支持和鼓励企业与北极国家合作开发北极旅游资源……积极倡导北极的低碳旅游、生态旅游和负责任旅游,推动北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2]发展极地旅游高科技产业,推动北极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政府一贯支持的方向。
中俄极地旅游高新技术的合作不仅是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方式,还是两国在技术、资金、产能等方面实现需求互补的关键渠道。
粤港澳大湾区造船业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可以借助湾区高新技术集聚地优势,研发能耗更低、排放更少、续航更长的环保型邮轮,同时积极与俄方邮轮企业合作,借鉴先进邮轮制造经验,争取实现在国际北极旅游项目中使用中国生产的邮轮。
莫斯科国立建筑大学萨尔乌特提出了旅游基础设施适应海平面上升和冻土融化的设计概念[17]。企业针对北极环境下的出行工具、日常用品等对象进行研究和创新,依靠大湾区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实力,研发可降解的环保包装袋、零污染的洗漱用品等,能够将环保理念落实到北极旅游的方方面面,也会得到北极合作方的大力支持,这将有效促进北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北极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对北极航道的运行以及旅游业务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以俄罗斯巴伦支海为例,由于资金不足,巴伦支海沿岸的海上交通基础设施数量有限,严重制约了北极邮轮旅游的发展[23]。
在北极基础设施领域,中国的政策目标是积极倡导共建北极航道,鼓励企业参与建设,进行商业化运营。俄罗斯开发建设北极航道的目标则是平衡其国内经济发展[24]。因此,北极航道商业价值巨大,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将有效推动其商业价值的实现。中国企业参与北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既有助于增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话语权,又与俄罗斯实现发展目标的需求相契合,为中国参与北极地区的合作事务提供便利。
由于全球变暖,北极航道可开发区域增加,当前,俄罗斯东北航道沿岸港口数量与配套设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拥有成熟、先进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且劳动力数量众多,有充足的实力和条件为俄罗斯北极地区提供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服务。
一方面,北极地区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景观以及原住民文化景观,旅游形式依然较为传统。另一方面,目前北极旅游仍属小众高端旅游产品,旅行社的北极旅游报价为5万人民币起。虽然随着市场扩大、北极邮轮数量的增加,北极旅游价格将更趋大众化。但是,对普通收入群体而言,等待邮轮数量增加进而降低北极旅游价格的时间相对漫长。因此,在普通收入群体依旧无法轻易选择北极旅游的情况下,借助互联网发展北极旅游的文化产业,能够让大众在云端领略到北极之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科技创新优势,在体验极地自然景观、原住民文化的基础上,开拓研学旅游等新旅游形式,进一步开发国内北极旅游的互联网市场。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可通过记录与宣传原住民文化,来保护北极地区的独特历史与文化。具体而言,企业可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互动与宣传,打造大湾区北极旅游文化品牌,开发与北极原住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工艺产品、文化产品并形成产业链,通过北极国际物流系统,让遥远的北极旅游产品到达国内游客手中。游客对北极地区原住民文化的兴趣,将促进基于原住民生活方式、传统、手工艺、历史事件、古迹或文物的体验需求的日益增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北极地区的原住民文化的延续[25]。这样做还有为将来实现规模更大的实地旅游做好铺垫和宣传,是培育旅游市场的重要手段。
为使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与俄罗斯北极地区旅游合作更加顺利,笔者提出以下三项可行性建议。
当前,除了指导性的《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以外,规范管理中国参与北极活动的相关政策文件目前仅出台两份,对北极航道使用等方面的政策文件暂时空缺。而俄罗斯所制定的北极国家公园与航道管理政策错综复杂,中国旅游企业对这些法律法规的理解关系到旅游活动能否顺利开展[26]。在此维度上,我国与之对接的法律法规尚存完善空间。只有国内出台具体的指导政策,才能更好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企业对北极旅游资源的利用。
保障中国旅游船只在北极东北航道的通行,鼓励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参与北极航道的商业化利用,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借鉴美国与加拿大签署的一系列区域合作协议[27],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我国其他地区与俄罗斯北极各州政府可以签署相关的双边合作协定,为在东北航道的中国旅游船只提供通行便利与合法保障。
俄罗斯北极原住民拥有的独特文化——驯鹿文化、冰雪文化以及游猎文化——对处于亚热带的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具有较大吸引力,而北极原住民亦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迫切愿望。在粤港澳大湾区定期举办北极博览会,邀请来自俄罗斯北极的原住民代表与旅游企业负责人,展览北极原住民产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企业与北极原住民的交流,为投资北极原住民地区进行科普,并创造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与俄罗斯北极地区的企业直接交流的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28]中俄北极旅游合作有利于北极可持续发展,符合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
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企业可充分发挥其经济实力雄厚、创新动力强劲、业内人才众多等优势,自主开发我国的北极旅游项目,投资北极旅游基础设施,打造融合高新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型北极旅游产品,不断拓宽中俄北极合作的路径。同时,两国各级政府可通过规范北极旅游相关政策法规、推动完善国际公约与合作机制、提高旅游目的地基建水平,为中国企业与俄罗斯合作发展北极旅游业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次级区域合作是国家合作的深入发展阶段。通过开展粤港澳大湾区与俄罗斯北极地区合作,形成我国地方政府与俄罗斯北极州政府的合作机制,并以此带动全国各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广泛参与,深化中俄合作,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