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闲乐
轰炸中严重受损的杨树浦发电厂
今年9月17日是第22个全民国防教育日,也是上海进行全市防空警报试鸣的第15年。回顾历史,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才能意识到掌握人民防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意义。
在上海市黄浦区徐家汇路泰康路立交桥下的花坛里,静静矗立着一块纪念碑。这块纪念碑立于1951年2月18日,为的是纪念1950年上海遭遇的“二•六”轰炸。1949年5月,上海解放。国民党方面不甘心失败,仗着美国的支持,宣称封锁上海是“1949年5月到1950年5月最重大的任务”。据统计,从1949年6月4日到1950年5月11日,国民党空军对上海发动多达57次空袭,共造成1 049名上海市民死亡,7人失踪,受伤和致残2 100余人,炸毁民房3 200余间。其中,造成最严重破坏的就是“二•六”轰炸。1950年2月6日12时25分至13时53分,国民党空军出动以美制B-24、B-25等14架轰炸机为主体的混合机群,一个多小时内分四批空袭上海,以电厂为主要目标进行轮番轰炸。美商上海电力公司杨树浦发电厂、闸北水电公司、南市华商电气公司、卢家湾法商电车电灯公司、浦东电气公司是国民党飞机的主要轰炸目标。杨树浦发电厂是当时上海最大的发电厂,受到的损失也最为惨重,约2/3的设备损毁,被迫停止发电。
这次空袭导致上海全市542人遇难,836人受伤,5人失踪,1 000余间民房被毁,受灾居民达5万多人。由于发电厂损毁严重,市区工厂几乎全部停产,绝大多数街区失去电力供应,自来水供应困难,交通秩序混乱,城市陷入一片恐慌。时任上海市长陈毅后来回忆:“各种矛盾和问题一齐爆发出来,正如大病初愈的人,又染上了新的病痛。”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防空军事力量还很薄弱,为了尽量减少空袭造成的损失,“二•六”轰炸之后没几天,上海军管会便决定成立上海防空治安委员会,统一指挥全市的防空工作。比如,指导各工厂、企业、学校与驻点解放军一起值班放哨、挖防空壕、挖土井、缝麻袋、堆沙包等。1950年2月23日,国民党飞机又两次轰炸上海。上海市民经过防空组织,有了应对轰炸的能力和迅速抢险的本领,遭受损失相对较小。
1950年10月31日,全国人民防空筹委会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正式创立。1956年2月,毛主席在听取重工业各部门汇报时强调,“要搞城市防空”,“地下防空室,这笔钱不能省”。
轰炸后的救援现场
如今,我们国家的防空军事力量今非昔比,战争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民防空仍受到高度重视。2021年,上海全市新增应急避难场所721个。2022年上半年,全市又建设完成90.53万平方米应急避难场所,全市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已达1 241.4万平方米。现代人防的基本手段可以概括为“鸣”“走”“藏”“消”。“鸣”指的是鸣放防空警报。防空警报是在城市受空袭威胁时鸣放的提醒防空的警报,战时用于人民防空,平时用于抗灾救灾和突发事故情况下的灾情预报和紧急报知,是各级人民政府实施人民防空指挥、组织人员疏散的基本手段。“走”指的是人民防空疏散。城市人口疏散是人民防空疏散的主要内容,按时机分为早期疏散、临战疏散和紧急疏散。早期疏散是指发现战争征候,转入战时体制之前所进行的疏散,主要任务为将城市流动人口,以及老、弱、病、残、孕、幼等其他人员,采取政府动员、集中组织、个人自行返乡或投亲靠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疏散。临战疏散是指在转入战时体制至战争爆发前组织的疏散,主要任务为将坚持生产、坚持工作、坚持斗争人员以外的人们,由人口疏散指挥机构统一组织疏散到邻近省份安置地域和城市郊区农村疏散基地。紧急疏散是指在空袭征候明显或空袭已经开始时,依照防空袭预先警报组织指挥人员紧急疏散至人防工程掩蔽。“藏”指的是战时留城人员或战备物资进入、转移到人防工程掩蔽或就地就近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隐蔽的行动。在现代空袭条件下,人员听到预先警报后,迅速进入人防工程掩蔽或就近就地隐蔽,是留城人员防御空袭最简单、最有效的防护行动,是城市防空袭斗争的重要内容。“消”即消除空袭后果,利用敌方空袭间隙或在空袭结束后,由人民防空系统组织采取各种措施,以减少损失和迅速恢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