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农业经济转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22-02-28 09:42李翠诗
山西农经 2022年24期
关键词:山东省转型农民

□李翠诗

(莘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聊城 252400)

近年来,山东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高位推动、精准施策,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2021 年,在面临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秋汛等诸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山东省全年粮食产量达到了550 亿kg,成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在农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山东省也在积极筹划农业经济的转型之路,发展优质特色农业产业、健全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体系,全面推进农业设施化和数字化,成为现阶段农业经济转型中的关键点。在转型过程中必须克服重重阻力,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等。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采取对策,才能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加快推进农业经济顺利完成转型。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农业经济转型的机遇

1.1 产业振兴夯实了农业经济转型的基础

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山东省按照“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思路,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6 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00 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336 个,初步建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山东省还大力培育各类乡村产业主体,目前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达到11.1 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4.4 万户,年销售额超过500 万元的农村企业有1 万余家,乡村产业振兴效果显著。随着农村地区各类产业的逐渐完善,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完善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而且为农业经济的转型夯实了基础。

1.2 人才振兴为农业经济转型提供了保障

乡村经济转型除了要从政策、资金等层面予以保障外,更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随着农业产业技术含量的升高,迫切需要培育一大批有技术、能吃苦、敢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

近年来,山东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切入点,强化乡村人才保障。通过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提供优厚待遇吸引技术型、管理型人才向基层下沉,鼓励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在政策的引导下,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通过乡村人才振兴,在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以及智慧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融合等方面提供了智力支持,成为推动农业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

1.3 生态振兴为农业经济转型创造了条件

以往农业经济发展中,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山东省以乡村生态振兴为抓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整治环境污染,取得了良好成效。在乡村生态振兴背景下,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成为农业经济转型的方向之一。

一方面,生态振兴改善了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提供了大量可供开发的生态资源,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生态振兴让农民群众深刻感受到生态保护对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踊跃支持以林下经济、观光农业等为主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为农业经济转型带来了机遇。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农业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

2.1 农业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农业生产与区域环境、资源条件、生产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为了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必须优化农业产结构、科学产业布局。横向比对来看,山东省在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出口额等方面均位居全国前列,但是也面临着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附加值低,以及农业产业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从调查情况来看,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以农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为主,而农产品的深加工规模较小。直接销售农产品或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后销售的模式,获得的利润并不高,不仅制约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山东省虽然农业产业规模较大,但是对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和宣传力度仍有所欠缺,相比其他省份,山东省农产品知名品牌较少,这是山东省农业经济转型中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2.2 农业基础生产设施投入不足

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实现农业经济转型的必要前提。近年来,山东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从整体上来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在经济比较发达或者靠近城市的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相比之下,在经济相对落后及偏远山区的农村,由于地方财政压力较大、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基础生产设施的建设滞后。例如,智慧农业是农业经济转型的方向之一,但是发展智慧农业需要在农村地区投入大量的资金、提供完备的设施,如智慧大棚控制系统、智慧果园管理系统、智慧水产养殖系统等[1]。由于地方政府在农业基础生产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或者缺乏长效投入机制,导致资金短缺而影响到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成为制约农业经济转型的又一障碍。

2.3 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在农业经济转型过程中,伴随一些新产业的出现,对农民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发展农村电商产业需要农民熟悉网店运营,具备互联网思维;发展智慧农业需要农民掌握新型农机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技巧等。

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与农业经济转型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有学识、懂技术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甚至在城镇落户,农村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儿童版,农民的整体素质下降。二是宣传和培训不到位,由于宣传工作开展不理想,农民对农业生产、经营相关技能的重视程度不足。在农产品的种植生产中,还是习惯沿用传统的经验、模式,不愿意主动学习、应用新技术,导致农产品产量、质量得不到提升。培训机会偏少,农民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直接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2.4 农业经济转型缺乏资金保障

在农业经济转型过程中,除了需要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外,还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以农村电商产业为例,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产业模式,对农村地区的物流建设、网络覆盖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可见,加快农业经济转型,必须要从资金层面提供全面的保障。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山东省许多农村在农业经济转型期间面临不同程度的资金短缺问题。从资金来源上看,还是以地方财政支持为主,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使地方政府面临较大的财政负担。由于农民没有固定资产可以抵押,金融机构出于风险防控考虑,不愿意提供贷款。

另外,农业担保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民参保意识薄弱,缺乏有效手段应对农业经济转型中潜在的风险,导致农民配合、支持农业经济转型的意愿不强,这些问题也成为现阶段山东省推进农业经济转型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农业经济转型的策略

3.1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3.1.1 整合特色资源,发挥集群效应

在农业产业布局中,应始终坚持“因村制宜”的原则,了解各村的优势、特色资源,制订个性化资源开发方案,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例如,有些农村靠近城镇,交通便利,可以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产业,新鲜果蔬直接供应城镇的商超,既解决了农产品滞销问题,又可以让种植户获得更高的利润。也可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依托农家乐、采摘园等吸引城镇游客,增加经济收入。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的山区农村,如果在自然条件或人文环境方面有独特优势,则重点发展自然和人文旅游;发展林下经济,将山地、丘陵等特殊地形充分利用起来,既可以绿化荒山、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又能依托林下经济模式增加农民收入[2]。

在明确了各村的特色资源后,地方政府还应联合社会力量进行特色资源整合,通过发挥集群效应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并且由政府牵头,联合产业园、合作社、龙头企业共同参与到农村特色资源开发中,从资金、技术、设施、人才等多方面提供支持,在构建多元化农业生产体系的过程中,加快实现农业经济转型发展。

3.1.2 促进产业融合,优化生产模式

在农业经济转型过程中,应注重农业产业的向上兼容,深化“三产”融合,在此基础上扶持新兴业态、培育多元主体、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加快构建以农业为核心的产业链,让第二产业中的加工与制造业、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旅游业,与农业产业相结合[3]。通过金融业与农业的联合,由金融机构为农村电商带头人、创业者提供贷款,解决创业初期的资金难题;通过制造业与农业的联合,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使其成为易于保存、运输且经济附加值更高的商品。例如,将红薯加工成粉丝、将水果加工成罐头或果汁,在此基础上依托互联网、新媒体展开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农产品销量。另外,重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模式优化、农业产业融合的推动作用,积极推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在加快发展智慧农业的基础上,促进山东省农业经济转型。

3.2 完善农业生产设施,壮大生态农业规模

通过建立长效投入机制,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让偏远农村地区的农业经济转型得以顺利推进。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设施的实用价值,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提前开展深入的调研工作。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结合各地农村的资源禀赋,挖掘农村的优势资源,在找准农产品市场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生产设施的建设。例如,在自然与生态资源丰富的农村,可以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在明确这一农业经济转型方向后,地方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完善农村地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打造生态走廊,实现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管理,营造绿水青山的优美环境,促进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靠近城镇、交通便利的农村可以重点发展绿色农业。同时,地方政府应增加预算,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或者引进有害生物监测系统,使绿色农业壮大、发展。山东省还应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一重点工作,继续推进酸化、盐碱化等土壤改善工程建设,继续提高省内绿色农业体系建设投入,在坚定不移执行“三品一标”策略的基础上,壮大绿色生态农业规模,为加快完成农业经济转型提供支持[4]。

3.3 重视职业农民培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加快推进农业经济转型,必须要紧紧抓住农民这一关键点。只有让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生产技术得到提升,才能夯实农业经济转型的基础。为此,地方政府要重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切实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综合素质,为农业经济转型提供人才支撑。加强宣传,切实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学习新技术、运用新模式、使用新设备的意识。可以利用宣传栏、村广播等渠道开展宣传,展示农业经济转型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带来的积极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激发农民群众加强知识学习以及主动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的动力。同时,拓宽培训渠道,满足农民群众高涨的学习需求。除了由地方政府开办农民学校外,还应联合当地的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为农民提供更加多样的学习平台[5]。除了理论讲解外,还应采取现场示范教学、田间生产指导等形式,切实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更多职业农民。重视农村地区的人才引进工作,鼓励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带动村民致富。从企业引进技术、管理等领域的高素质人才,以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推进农业经济顺利转型。

3.4 优化乡村金融环境,尝试多种融资渠道

除了要从政策层面为农业经济转型创造理想环境、提供大力支持外,还必须着重解决农业经济转型期间面临的资金难题。政府方面应积极促成农业产业与金融产业的多方面、深层次融合,更好地发挥金融行业服务于实体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功能。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坚持需求导向,围绕农业经济转型中农民的实际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惠农政策,真正让农民收益。另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制订更多面向农村、农民的金融产品,为“三农”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例如,由地方政府作担保,消除金融机构的风险顾虑,使其能放心地为农民提供小额金融贷款。既可以拓展金融机构的业务,又能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为农业产业化、数字化、规模化发展提供动力。在拓展融资渠道的基础上,还应做好农业保险的宣传工作。除了常规的线下宣传,比如发放宣传手册、开展知识讲座外,还应与时俱进尝试线上宣传,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达到更加理想的宣传效果,激发农民踊跃参保的意识,帮助农民规避农业经济转型期间的风险,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业经济转型带来的红利。

4 结束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客观上为山东省农业经济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特别是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进一步夯实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减轻了农业经济转型期间的阻力。农业经济转型是一项长期、动态、复杂的过程,而山东省目前存在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十四五”时期,山东省要从财政资金投入、职业农民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统筹发力,加快构建多元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唯有如此才能把握农业经济转型的机遇,继续扛牢农业大省的责任。

猜你喜欢
山东省转型农民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山东省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