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偏误与归因研究

2022-02-28 17:20翁彦
鄂州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价值观价值院校

翁彦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1)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机遇,以创新驱动发展,是助力我国在新世界格局中提升重要竞争力的关键战略。创新带来新岗位的创造,促进就业机会的增长,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伴随国家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力支持和推进,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动力获得激发,进行或参与创造的主观意愿在时代的新浪潮中日益增强,却也因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的牵制而形成因信仰淡漠和价值稀薄而臣服于世俗需求或有违人类发展之正义的行为取向。

总体而言,相对普通高校学生,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能力、自尊水平、自律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在具备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共性的基础上拥有其特殊性。在来自社会、个体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学生基于其自身思想状况的特点,似乎更易出现因立根不稳而导致的创新创业价值取向的混乱与失衡,使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缺乏内在持久动力,甚至引发精神价值与生命意义的失落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偏误现象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偏误现象在此主要指高职院校学生对待创新创业的态度以及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中出现的价值偏离的情况。笔者通过对全国范围内8 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现状调查发现,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偏离主要表现在价值目标功利现实、价值评价物质利己、价值选择盲目从众三个方面。

(一)创新创业价值目标功利现实

目标是人所期望达到的未来状态。[1]26当大学生们感到创新创业能够满足其自身需要的时候,就会将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作为其主观努力的行为方式。在对“创新创业原因”的调查中,选择比例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实现自我价值”(38.55%)和“创富”(24.53%)。对于“您的创新创业目标”一题,选择“自我发展”和“物质利益”的比例之和为50.18%。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目标定位总体呈现功利与现实的价值取向,物质利益与自我实现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主要行为动机。

物质利益是人类活动目的的真实内容和本质,也是激励和支配人们活动的能动因素和真实动机。[1]204“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而追求自我实现,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角度,属于人的最高层次需求,亦是人的成长之根本诉求。物质利益与自我实现均被看做是功利性价值追求的体现。追求功利是人性的一部分。[3]人类追求功利,就是在追求一种基本的价值。功利一词本身并无褒贬之义,区别在于,对功利的追求和向往是完全基于个人利益还是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优先排序,是眼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是先进阶级的利益还是没落阶级的利益。究其根本,就是将功利作为价值的一部分还是价值之全部的观点决定了对功利一词的不同解读。

(二)创新创业价值评价物质利己

创新创业价值评价就是创新创业主体关于创新创业有无价值和有多少价值的判断,在此指高职院校学生依据其特定的需要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属性在观念上加以评定,是对创新创业客观价值的主观反映。在对“创新创业成功评价标准”的调查中,选择“自我实现”和“家庭生活富足”的比例之和是36.73%。在涉及“创新创业对人生的价值体现”时,45.82%的学生选择“为家人、为自己争取优渥富足的生活”,这其中呈现出的物质性与利己性偏离了基于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评价标准,过分关注“小我”,缺少对“大我”的意义感。

从认识论的角度,评价是主体反映客体的一种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的价值认识。这种认识依据主体各自的不同需要,表现出不同内容。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价值评价在后天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基于社会力量的牵引以及个体需要与自我意识的不同,评价呈现出多元化甚至与创新创业客观作用不相一致的情况。本质上,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价值评价应建立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上,通过将自身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确立正确、客观的创新创业价值评价标准,全面、完整地反映创新创业的行为实践。

(三)创新创业价值选择盲目从众

创新创业价值选择是指创新创业主体围绕创新创业价值目标,依据创新创业价值评价对自身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行选择的过程。[4]关于“就业选择”一题,在被调查的对象中,79.09%的高职学生选择去“机关、事业单位”或“公司、企业”就业。在“您会选择的创业方式”的调查中,选择“自媒体带货”“特色加盟”“短视频电商”的比例之和达到46.91%。在“您会选择的创业领域”一题中,有49.09%的学生选择了“餐饮”。从调查结果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关注于当下主流的就业选择,在社会力量的牵引和现有的创业成功模式的驱动下,着眼于物质利益与个体发展,忽视了自身能力素质的定位以及长远发展的诉求。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类的思想、情感、信仰和行为方式几乎总是受影响于他人真实的、想象的或暗示的存在。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生活在与个性相关的价值观和与从众相关的价值观的博弈之中。[5]90理论上,个人有意识的行为,会逐渐被群体无意识的行为取代。[6]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主体创新创业的价值需求,以及其对于自身地位意识、行为意识、能力意识和使命意识的个性化取向造就了主体作为个体所独有的创新创业价值观。而其所属群体具有的文化、观点、使用的语言等对其个体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自然且必然产生有意或无意的影响,这种影响又因存在于人之秉性中的从众倾向而发挥着强大的牵引作用。高职院校学生在创新创业价值选择上呈现出的盲目从众倾向,制约了其创新创业活动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偏误现象的归因分析

人的价值观念形成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活动。[1]131任何一个社会之显性环境与隐性文化的相互叠加都潜移默化地向其成员传递一种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虽基于个体需要与自我意识的不同相应表现出取向的差异,但究其根本,仍形塑于社会的整体框架之内。在全民创新创业的时代大潮中,高职院校学生环绕于不断涌现的创意灵感与创业机遇,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来自社会环境之真实或想象的压力,难免陷入价值观混乱与偏误的思想困境。

(一)互联网发展带来负面信息蔓延

互联网为全人类开辟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社交媒体、电子商务、娱乐点播等诸多领域的横空出世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无中心、开放式的传播网络环境里,社会中每个独立个体的观念、信念、情绪像微生物一样迅速蔓延在群体之中,每个人都是发声者与扩音器,这种个体表达所产生的影响在群体间交互并不断增强,推动群体中的成员形成同质化的社会认知与价值取向。

在互联互通的世界里,人们在得益于互联网提供的机遇与利好的同时,也在有形与无形中受到“大科技”平台黑暗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层出不穷的虚假新闻、多元多变的思想文化、焦虑怨怒的社会情绪等网络生态无不冲击着人们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混淆着人们对于主体和客体世界的价值判断。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和第四次工业革命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作为新媒体最早、最广泛的使用者,大学生获取的信息多于以往任何时候。在新媒体构筑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进行价值选择时的理性思考空间被挤压,主流价值观的形塑受到多元价值观念的强烈冲击。裹挟于各种虚假信息、负面社会情绪,以及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之中扭曲的价值观念在互联网的环境中悄无声息地穿梭于社会的个体与群体意识之间,无孔不入地侵蚀着大学生的内在信念与思想根基。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其作为个体的创新创业需要与自我意识,本质上,这两者都离不开所处社会力量的牵引。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的发展强化了社会力量的作用,为不良的创新创业价值观之酝酿和扩散提供了温床。在对创新创业价值状况的看法与创新创业行为中潜藏的负面能量,稀释、弱化了正向的创新创业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冲击着高职学生对于自身创新创业需要与自我意识的形塑。

(二)个体从众心理引发价值取向同质化

一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大都来自于他所生活的社会,特别是来自于他所属的群体。[1]133进一步说,我们所归属的群体塑造了我们的行为。从孩提时期模仿他人并意识到价值观念的存在,到后来整理、评价,融合复杂、多元的价值观念并作出自觉选择,这一价值构筑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隐含着对群体意识的回应。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于“我需要什么”“我是什么”“我在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的需要意识和自我意识无一不受到群体意识的影响。

当个体认为他人是有价值的信息的来源,又或者虽认同自己的最初判断,却为避免与大多数人意见不同而被当作异类排斥,从众现象便自然地产生了。某种程度上,人们“随大流”就是通过展现彼此间思想的亲近与相似性,来确保自己在某个“共同体”中的安全感。同时,研究表明,随着物质现实变得越来越不确定,人们越来越依赖“社会现实”。[5]99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将他人的行为作为了解现实世界的最佳指南。

基于普遍存在的自尊水平偏低、思想惰性较重、学习能力偏弱、自律性不高等特点,某种程度上,高职学生更易受到群体无形的精神挤压,产生对他人的观念认同与行为追随。对于创新创业为了什么、应当遵循什么、坚持什么行为、个人的能力素质是什么、怎么去实践等诸如此类问题的看法与感知,高职学生在群体适从的牵引下表现出从众倾向。世界范围内,随着疫情、战争、环境、经济等全球性挑战带来的人类生存与生活的不确定性与日俱增,缺少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的高职学生更加依赖于将他人行为作为自身行为取向的优先选择。

当高职学生置身于包裹着多元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创业模式与创业形态时,不可避免地将面对价值观之内在坚守与外向迎合的碰撞和角力,由于对自身能力素质理性认识的缺乏,自然表现出使用他人行为作为自身行为的模板以此来获得有关的“适当行为”。

(三)学校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存在一定问题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既是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形成的背景性因素,也是重要因素。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需要追求的是效果,而不是形式。需要帮助学生树立什么样的创新创业价值观才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高职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当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多流于形式,且存在定位不准、内容偏狭、过程割裂等共性问题,造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工具性与本体价值性皆大打折扣。

从内涵上看,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理应承担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推动社会文化传承与发展,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而长期以来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多停留在知识教育的层面,错位于价值观教育的本性,进一步说,就是将创新创业价值的认知与认同简单地理解为在创业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中获得的对创新创业价值的感知与体悟。这种价值观教育的定位忽略了价值观教育的根本诉求,切割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容易导致受教育对象对物质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过分追求,有悖于价值观教育的真正内涵。此外,从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的对象上看,由于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只是面向少数“精英”学生开设,这种定位于“精英”的创新创业教育,使得内隐于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价值观教育缺乏相应的渠道介入,在有失教育公平的同时,严重影响了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完成创新创业价值理性与意义世界的构建。

任何种族都不能割裂历史、消除传统文化的影响。[7]理性地、客观地、恰当地处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创新创业价值观培育的关系对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一般认为,创新意味着“求变”,本质上离不开对旧有规则的打破以及新思维模式的建立。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说:“创新是带来创造性毁灭的行为。”[8]于是乎,对于是否要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创新创业价值观培育过程一直以来是学术领域争议不断的话题,这也是当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中缺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原因。毋庸置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经典哲学思想对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有着强大而深刻的推动作用。一个将五常之道内化于心的人在面对失范和混乱的价值冲击时很难因自身立根不稳而变动不居。高职学生既具有缺乏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之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共性,又存在理想信念稳定性不足、心理状况易感等思想状况的特殊性,如若缺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化,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更易产生价值观的混乱与异化。

价值教育是一种系统性教育。作为一个在相对较长时间段中内化于人脑中的固定看法与态度,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形塑绝非简单地几次课程讲授就能产生预期成效。相对于“教”仅提供知识本身,“育”则提供了一种氛围、方式,更建立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关系。[9]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离不开“育”的熏陶。而这种“育”的理念通过贯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挥其真正功效。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所呈现的价值教育与专业教育之相互独立,与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实践平台应用、文化氛围营造等育人手段之彼此割裂,弱化了价值教育中“育”的功能,在有形与无形中影响着学生对于创新创业需要的准确定位与自我意识的正确认知。

概言之,在互联网之负面信息环境的影响下,在坚守正向价值观与迎合群体不良价值观的推拉之间,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形塑需涵养持正守常的定力,[10]充分发挥学校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的培育作用,在实现个人成长之“小我”与服务国家强国建设之“大我”之间找到平衡点,努力实现创新创业的根本价值目标。

猜你喜欢
价值观价值院校
我的价值观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