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腹泻的综合防治

2022-02-28 11:57庄雨龙王洪亮张洪涛
今日畜牧兽医 2022年11期
关键词:初乳犊牛母牛

庄雨龙,王洪亮,张洪涛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畜软兽医研究所 150038)

犊牛腹泻是养牛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危害30日龄下的犊牛,全年都会发生,多表现为暴发性腹泻,病程短、病死率高。引起犊牛腹泻的病因可以分为非传染性因素和传染性因素。非传染因素主要与犊牛自身免疫力、饲养管理及营养因素等有关,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寄生虫感染等。常见的能够引发犊牛腹泻的细菌性病原微生物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等,寄生虫主要为隐孢子虫,病毒性病原微生物包括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牛冠状病毒、牛轮状病毒等。有研究表明,出生14d内的犊牛腹泻的发病率约为15%,死亡率为8%左右,且大肠杆菌引发的犊牛腹泻造成的死亡病例占总死亡病例数的73%[1]。因此,在明确导致犊牛腹泻的病原微生物的前提下建立综合防控措施格外重要。

1 发病情况

2022年7月~8月,绥化肇东市某一规模肉牛养殖场有正在哺乳期的犊牛120头,其中60头犊牛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随着病情逐渐严重,有3头犊牛相继死亡。该养殖场的犊牛腹泻并发病率较高,对犊牛的生长发育形成了较大的阻碍,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2 临床症状

犊牛发病初期拉出恶臭、绿色样粪便,粪便污染尾巴、会阴部。后期症状表现为明显的水样腹泻,呼吸与心跳加快,食欲废绝,粪内含有大量的黏液和血液。体温升高至37℃以上,精神不振,吸吮反应降低或消失,进行性脱水,12~48h 内出现肌肉无力,全身状态下降,持续性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缺乏,体重明显降低,腹部向内凹陷,并伴有明显的疼痛,常见回头顾腹、后肢踢腹等。发病较为严重的犊牛出现肛门失禁,无法自主控制排便活动。

剖检发现,患病犊牛的胃内有凝血块和泡沫,伴有难闻的酸臭气味,肠道中有少量血块和气泡,肠道呈卡他性、出血性炎症变化,肠道内容物为红褐色,真胃、瘤胃的黏膜严重充血,部分黏膜脱落,小肠浆膜表面有针尖大小至米粒大小的出血点或出血斑,空肠、回肠黏膜出血、坏死、脱落,呈坏死性炎症,盲肠呈透明状,高度扩张。肠系膜和心脏冠状沟处的脂肪呈胶冻状,心脏内膜、外膜有大小不同的出血点、出血斑。肝脏、淋巴结有明显肿胀,且伴随一定程度的出血。

由于犊牛腹泻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各种病原体感染导致的腹泻仅根据临床症状无法区分,采集3头死亡犊牛的肠内容物和脏器,立即送实验室化验。

3 诊断

将采集的病料用无菌环进行抹片、脾脏等脏器进行涂片,经干燥、火焰固定后,革兰氏染色镜检,油镜下(10×100 倍)可见,两端呈钝圆形的短杆菌,成对或单个存在,无芽孢,无荚膜,革兰氏阴性(G-),符合大肠杆菌特征。

经细菌培养后,将细菌分别划线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37℃培养箱内培养18~24h,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菌落特征等培养特性,可见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菌落呈现边缘整齐,半圆形半透明状,表面光滑,直径在1.5~2mm之间,呈灰白色,带有特殊的粪便样臭味;伊红美蓝琼脂上菌落呈深紫色,反射出绿色并带有金属光泽,直径约为 0.8~1mm;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粉红色。

最后进行生化试验,用接种针分别挑取分离培养的细菌,接种于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等微量生化发酵管中,在37℃的温箱中进行培养2~3d,结果发现该细菌在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发酵管内呈阳性,乳糖、蔗糖为阴性;将纯培养物接种于蛋白胨水中,37℃下培养2~3d,加入吲哚试剂观察到阳性反应;将纯培养物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水中,37℃下培养2~3d,分别加入MR和VP指示剂,发现MR试验为阳性,VP试验为阴性;将纯培养物接种在枸橼酸盐培养基上,37℃下培养18~24h,结果为阴性。生化实验结果符合大肠杆菌的培养特性,因此,判定此次犊牛腹泻为大肠杆菌感染引起。

4 治疗

根据犊牛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结果,确诊为犊牛大肠杆菌感染,对分离得到的菌株用药敏纸片扩散法(K-B)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大观霉素抑菌环直径为18.2±0.7mm、头孢哌酮抑菌环直径为12.7±0.2mm、蒽诺沙星抑菌环直径为16.5±0.3mm、万古霉素抑菌环直径为13±0.9mm、氨苄西林抑菌环直径为7.5±0.7mm、阿莫西林抑菌环直径为3.0±0.5mm,证明分离病原菌株对大观霉素、头孢哌酮、蒽诺沙星和万古霉素较敏感,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有耐药性。结合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宜的抗生素进行抗菌消炎,防止继发感染。选用含量大观霉素2g(200万IU)、林可霉素1g,同时接种梭菌灭活疫苗进行协同预防治疗,批号:202216(哈药生物),母牛产前15~20d接种,犊牛初生接种,按说明书参考剂量肌肉注射,连续用药3~5d。针对腹泻严重,有血样粪便的犊牛,进行中药灌服止泻散(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连续灌服3d。由于患病犊牛均有一定程度的脱水,因此在进行上述治疗的同时使用0.9%的氯化钠溶液进行补液,剂量为10~15mL/kg,经过持续治疗,第4d大多数犊牛逐渐恢复正常,预后良好,说明该方案适合绥化肇东地区犊牛腹泻病例的治疗,且效果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抗生素药物使用剂量的不断加大和耐药基因的扩散、传播,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也越来越常见,多重耐药性和耐药率也在不断提高。在刘伯承等人研究大肠杆菌导致犊牛腹泻的病原药敏试验中发现其分离得到的astA毒力基因大肠杆菌对红霉素、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头孢唑林、氟苯尼考、氨苄西林、阿奇霉素、青霉素以及氯霉素的敏感率为0,耐药率100%[2],这与我们的大肠杆菌耐药性试验结果相差较大。这证明不同大肠杆菌菌株的耐药性有显著差异,同时也说明了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已经称为了养殖环节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各个养殖场都应当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尽可能选择中草药制剂等抗生素替代品,在确需使用抗生素时,应当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或在执业兽医的指导下用药。

5 预防措施

犊牛腹泻病的预防应当从两方面着手,在预防非传染性因素导致的犊牛腹泻时要注重母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和减少应激反应等;而在预防传染性因素导致的犊牛腹泻时要注意养殖环境卫生、增强犊牛的免疫功能并注重生物安全。

5.1 母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

母牛的营养水平与犊牛的健康息息相关,当母牛日粮营养不均衡或不充足时会增加犊牛各类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特别是产前三个月内,胎儿生长速度较快,需要更全面、充足的营养,此时如果饲料摄入量不足或微量元素缺乏时会导致犊牛的生长发育受阻,免疫功能较弱。例如,当妊娠期母牛日粮中维生素D的补充量不足时,会导致新生犊牛出现异食的现象,犊牛会舔舐自身或其他犊牛的被毛、垫草、沙子等,这些异物进入到犊牛的消化系统中无法被正常排出,而新生犊牛的前胃功能尚不完善,无法进行反刍,食入的异物会沉积在瘤胃和网胃的底部,异物刺激瘤胃、网胃黏膜,引发出血、溃疡,而后常常继发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的感染,导致犊牛腹泻。有研究表明,初乳质量和数量与体况评分有着密切的关系,体况评分接近于6的多胎母牛是比较理想的(体况评分以1~10分为范围),体况评分越低的母牛意味着营养水平越低,胎儿的生长发育也会有较大影响,通常产出的犊牛生长发育缓慢、生产性能较差、对于各种疾病更加易感。除了注重日粮营养均衡、充足外,还应当尽量避免和减少难产的发生,不能一味的追求高营养,使母牛的膘情过肥,容易增加难产的几率。当母牛发生难产时,犊牛通常会因长时间挤压或缺氧导致头部、舌头充血、肿胀,这会影响犊牛出生后的采食量,与健康的犊牛相比,经历难产的犊牛对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吸收率会低一些,而初乳是犊牛获取免疫力的重要方式,当免疫球蛋白吸收率较低时,被动免疫较弱,更容易被病原微生物侵袭而引发疾病。

5.2 减少应激反应

气候的突然变化、长途运输、突然更换饲料、断奶等均会对犊牛产生一定的应激,也会增加犊牛对腹泻病的易感性。这是由于新生犊牛刚刚从母体的环境中脱离出来,外界的环境变化较大,且犊牛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全,当外界环境温度不在适宜范围内时,很容易导致犊牛的体温过高或过低,从而损害免疫系统。对母牛而言,应激反应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也有可能会诱发难产。

5.3 注意养殖环境卫生

圈舍定期进行清扫和消毒,及时更换垫草,做好通风,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新,保证犊牛圈舍的干净、干燥和舒适,这样才能确保犊牛的身体和避免病菌的繁殖。此外,在母牛分娩时应当对母牛外阴甚至后躯部进行消毒,接产人员的手臂和接产工具应全面消毒,避免在接产、分娩过程中造成感染。新生犊牛在进行断脐时,断口应与腹部保持5cm左右的距离,剪断后应将犊牛脐带的断断置于10%的碘酊内浸泡1min。犊牛舍在使用前要用2%的火碱进行冲刷消毒,使用过程中要及时的更换垫草。

5.4 增强犊牛免疫力

抗体无法通过牛的胎盘被动传递给胎儿,因此新生犊牛无法在母体中获取任何抗体,出生后环境变得复杂,有较多的病原微生物,为了使犊牛尽快建立自身免疫力,应当及时灌服足量初乳。初乳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被动转运抗体和细胞介导的免疫来促进犊牛的免疫功能,较为理想的是在犊牛出生后0.5~1h内饲喂出生体重10%的初乳,体重大于30kg的犊牛应饲喂4kg初乳,间隔8h后饲喂第二次初乳,饲喂量为2kg,初乳内的抗体、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补体、乳铁蛋白、转化生长因子、干扰素和其他可溶性因子均能够提高犊牛的免疫力。在饲喂初乳的同时也应当对初乳质量进行评定,使用初乳折光仪进行分析,当百利糖度达到22%以上时为优质初乳,处于18%~22%之间为合格初乳,低于18%的为不合格初乳[3]。对于优质初乳除饲喂外应当进行冷冻保存,当有体弱犊牛或初生重较轻的犊牛时,应当将冷冻的优质初乳进行解冻后升温至39℃左右灌服给犊牛;合格初乳可装入初乳灌喂袋内后用巴氏消毒机进行消毒,即60℃下消毒60min,当温度逐步将至39℃左右时灌服给犊牛。有条件的养殖场还可以对2~3日龄的犊牛进行血清总蛋白的检测,当血清总蛋白大于5.5g/dL时证明犊牛的免疫功能处于较好的状态,另外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检测,当血清IgG含量大于1000mg/dL时为合格,如果血清IgG含量低于500mg/dL,则证明犊牛极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容易产生多种疾病。

当养殖场已经被特定病原体感染时(如大肠杆菌、产其荚膜梭菌等),可对妊娠母牛进行免疫以增加初乳中抗把病原体特异性抗体的浓度。

5.5 注重生物安全

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还应当控制养殖密度,过度拥挤的养殖环境容易增加感染的发生概率,因此应当有计划的进行繁育,可以有效地减少新生犊牛与病原微生物的接触,根据产犊日期将犊牛进行合理的分组,始终保持养殖场内有一块干净的场地或无病原微生物的区域。有学者认为沙丘产犊体系(SCS)在防控多种病原体引起的犊牛腹泻方面有显著效果[4],这一体系是根据产犊的时间顺序对犊牛进行分组,从而维持产犊区的清洁,避免新生犊牛过早的接触到病原微生物。在实践中,可在犊牛出生后,将其从生产舍移入单独的犊牛舍或犊牛岛内,避免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同时人为饲喂初乳,避免犊牛直接通过乳头采食,这样能够杜绝母牛携带病原引发犊牛疾病,同时也能够抑制牛病毒性腹泻病、牛白血病、牛副结核病等通过乳汁传播的疾病的发生,从而保证犊牛的健康。

6 讨论与小结

良好的饲喂管理是牧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养殖场(户)在母牛妊娠至犊牛出栏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各环节中存在的致病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保障母牛健康生产,提高犊牛抵抗力,降低腹泻的发生率。大肠杆菌病作为犊牛养殖环节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流行性疾病,各个养殖场(户)应当通过预防+治疗的模式对其进行控制,当发生因大肠杆菌感染而导致的犊牛腹泻时,应当本着抑菌消炎、积极补液的原则,同时结合重要治疗的方式,缓解腹泻症状,达到抗菌效果,提升犊牛腹泻并的治愈率。

猜你喜欢
初乳犊牛母牛
母牛分娩前管理要点
母牛常见产科病及治疗措施
犊牛肺炎巧防治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犊牛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
早期初乳口腔内滴注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管理的影响
初产母牛的饲养管理
母牛产犊后瘫痪该咋治
犊牛初乳饲喂及管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