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122 岁的书店和它的守护者

2022-02-28 12:01
中外文摘 2022年3期
关键词:山房旧书店旧书

□ 王 道

2021 年5 月,江澄波在家中整理古籍

五代书店人

江家人的书业故事从江澄波的曾祖父江椿山开始。这个湖州男子因为战乱来到苏州,就在苏州阊门的扫叶山房书店做店员。江家早在原籍地就擅长古籍研究,因此后辈多从事此业。

江椿山之子江杏溪13 岁就进入书店业,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江杏溪自立门户,创立文学山房书店。此时的苏州正处于古旧书店业的辉煌期。位于苏州护龙街嘉馀坊巷口的文学山房经过两代人的经营,已经在江南大有名气。

江杏溪之子江静澜精于收购古籍旧书,其中不乏名人稿本、抄本以及插图善本。江静澜不只买书卖书,还将收的书重印发行。

自幼耳濡目染,江澄波对古籍旧书颇有兴趣,曾多次随着祖父和父亲外出收书。江澄波还练就了一身修书的本领,国内藏书机构和个人藏家遇到有关古籍修复的“疑难杂症”,常会寻求他的帮助。

如今,他的女儿江娟娟也进入这个行业,收书、修书,成为江家古书业的新一代接班人。

书店是城市的眉毛

文学山房最早由江杏溪借贷三百元开业,贩书买卖只是勉强度日,女眷还要以刺绣补贴家中用度。最终,文学山房在江南地区打开了一片天地。民国第二任总统徐世昌还为文学山房书写过匾额。

1956 年公私合营,文学山房和其他几家私营书店成为国营书店——苏州古旧书店的一部分,江澄波和父亲都曾进入苏州古旧书店工作。工作多年,他们为国家收了大量的古籍善本,并为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提供了珍贵史料。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古稀之年的江澄波决定恢复家中旧书店。因为子女负担重,孙辈又在上大学,当时,他只想着增加点收入补贴家用。因为文学山房已并入古旧书店,无法使用,江澄波先取“文育山房”(苏州话与文学山房同音)做店名,后得以恢复原名。店址定在市中心的钮家巷,对面就是藏书名家潘世恩故居(状元博物馆)。店面不大,只有二十多平方米,仅三四排书架,古籍与当代书共处一室。

经过江澄波的多年经营,新的文学山房渐渐在业内有了一些名气。江澄波安坐书店中,每有来客,问起苏州历史或是书人书事,他总是热情解说,其中不乏旧书业的名人逸事。如历史学家钱穆曾躲在耦园撰写《史记地名考》,遇到要引用的内容就直接从线装书上抠下来贴在稿子上;又如著名学者顾颉刚约他人一起收购旧书,总是先请别人挑选,剩下的全部自己买下……

江澄波肚子里储存着一本“大书”,他用苏州普通话向人们介绍着书与人的传奇,乐此不疲。他还有一个可爱的举动,就是每天随手抓一把糙米喂麻雀,这个善良的习惯已经坚持了二十余年。

他曾把书店比作一个城市的眉毛,他说对于一个人而言,眉毛看似并不重要,但缺了它,五官再精致看着也乏味,因此,一个城市不能没有书店。这或许就是他坚持把书店开下去的理由。

书叟成“网红”

96 岁高龄的江澄波虽视力大不如以前,但与人交流毫无障碍。他有时一个人坐在店中的桌台前,默默收拾古籍残页;有时会坐在门口,静静地看着城市街景。各地慕名而来的读者络绎不绝。

有段时间,江澄波老先生坚守旧书店的事上了外文报纸,他高兴地像个孩子似的请年轻人给翻译一下。后来,这篇英文报道又进入了高中的英语试卷,一下子引起了很多年轻人对这位老爷爷和书店的关注。

近年来,许多媒体前来报道江澄波坚守老字号书店的故事,一些新兴的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也来找他录节目,人们都说江老先生成“网红”了。江澄波总是淡然一笑,当被问起书店的收入时,他有点激动地说,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我一个月好几千的退休金,子女们也都有退休保障,孙辈都工作成家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现在最好了!”

早年间,江澄波走家串户,从废品回收站、废纸堆中“抢救”古籍,有些成为图书馆的稀见版本,有些还被保存进了国家图书馆。江澄波至今还记得他最早收到宋本的情形。当时是在苏州人民路一家鱼竿店里,由苏州一大户人家寄卖的,书名为《东莱吕太史文集》,是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刊本。他买下后很快就转售给苏州文管会,后来藏于苏州博物馆,成为苏州古籍文献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善本。

除了收集珍贵书籍史料外,江澄波还把自己的从业经历记录下来,出版了《古刻名抄经眼录》《江苏活字印书》《吴门贩书丛谈》等书,记录自己经眼的古籍梗概、江南藏书家的兴衰历程、中国藏书家的小传,以及与众藏书名家的交往和书札来往。如今这几本书都再版,销量也都不错。

江澄波与祖父母等合影(1937 年,杭州)

在繁华的苏州市中心,文学山房虽显些许孤独,但它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道风景。

猜你喜欢
山房旧书店旧书
旧书满新知
后素山房
探访旧书店
重庆拾山房民宿
中国旧书店访书举隅——见于《书林掇英——魏隐儒古籍版本知见录》
锺磬山房藏石欣赏
鍾磬山房藏石欣赏
岛田翰《古文旧书考》述考
王子野巧喻旧书店
对旧书店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