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媒体化的实践逻辑与出版审思

2022-02-28 01:11王晓梅
出版广角 2022年2期
关键词:媒体化学习者数字

【摘 要】 在线教育的兴起是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不断渗透的结果。审视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发现在线教育在萌芽、探索、快速成长和初步成熟四个阶段经历了从教学内容媒体化到教学组织形式媒体化再到教育主体媒体化的过程。本研究基于“模仿”视域,解构在线教育媒体化的实践逻辑,分析教育对技术经验的“模仿”容易造成的问题,并提出数字教育出版机构要从教育发展的角度发掘在线教育的价值,推动在线教育的转型与重构,实现在线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  键  词】在线教育;新媒体;互联网+;模仿

【作者单位】王晓梅,浙江中医药大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时代新人’视域下大学生红色基因培育研究”(21JDSZ3193);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四史’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21GXSZ064YBM)。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2.017

在线教育依托互联网产生了传统知识产品存在形式和传播分享方式的革新[1],弥补了常态教育及传统教育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及阶段性上的不足,是信息智能时代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在线教育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新媒体,它在原有教育机制的基础上呈现对传播媒介的依赖和对传播效率的追求,是常态化教育的补充。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必然性、覆盖性需求使在线教育逐渐常态化 [2],由此引发了新媒体技术有关信息效率和信息情感的博弈。本研究基于教育人类学“模仿”视域,从历史、现实角度对在线教育的发展逻辑进行分析,审视在线教育的发展困境,把握在线教育的发展规律与趋势,为数字教育出版机构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在线教育发展的历史叙事

在线教育是依托互联网等数字化媒介技术进行教与学的教育形态,也被称为“互联网教育”“网络教育”“网络远程教育”[3]。就教育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在线教育是新型技术环境下传统教育的媒体化形态,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教育内容所指向的对象,由被线下空间(如教室、培训班、工作坊等)限制的部分人转向更为广泛、平等的互联网空间内的全体人;教育内容传递的媒介方式与策略,从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转向更加關注对群体的筛选和对技术的应用。诚然,传统教育也有媒体化的一面,但在更多时候,它的教育意义前置于传播意义,或者说传统教育受时空限制而弱化了对传播效率的追求。

我国在线教育发展经历了大致四个阶段。20世纪末,国内互联网兴起,在线教育体验感相对较差,教育内容、教育主体、教育组织形式尚未出现明显的媒体化倾向。随着网络带宽服务的逐步拓展,视频课件渐渐发展成在线教育的主流形态,实现了教育内容的媒体化,但教育主体“真实感”的体验尚不突出。2013年是在线教育元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升级为在线教育提供了发展的空间,网络直播课、短视频等相对成熟的在线教育模式开始涌现,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与教育内容一同出现媒体化倾向,一定程度上凸显教育的“真实感”[4]。随着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数字技术与现实融合,可助力技术与情感的联结,实现教育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育主体媒体化重构与创新,重塑教育主体的在场感[5]。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各行各业造成冲击,在线教育行业为了顺应教学的需求,意外地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近乎半年的时间里,在线教学成为各级教学单位继续推进教育的唯一选择,而对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和学生家长等而言,这一段时间也是在线教育真实有效的体验期。在此期间,“腾讯会议”“钉钉”等在线会议平台成为教学单位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阵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在线教学用户对这一教育形式的长期接触式体验,以及在线教学在此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数据样本和平台经验等,都将助推在线教育进入全新的媒体化发展阶段。因此,厘清在线教育媒体化的实践逻辑,对在线教育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线教育媒体化的实践逻辑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认为实践逻辑由习性、意图、实践和场域等要素构成[6]。在线教育的实践逻辑是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的实践场域中对习惯的“模仿”。依据媒介情境论,互联网等新媒介使教学场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物理限制,形成了新旧情景融合的新信息流动模式,促使在线教育实现媒体化转变[7]。在线教育媒体化意味着更精准的教育资源推送和即时的教育关系调节[8]。在线教育起源于技术的革新,并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不断建构新的教育供求关系和教育互信原则。但技术的强势介入在某种意义上也会造成盲目的技术崇拜和教育者对在线教育核心价值的误判,带来教育主体角色失位、言语失范以及行为失当的风险[9]。以文化人类学“模仿”视角溯源,其根本症结在于在线教育在媒体化过程中对技术经验的模仿[10]。

在线教育的本体价值仍为教育,教育价值的输出是其媒体化的立足点。在媒体化过程中,在线教育平台作为一种适切的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延展了教育的内涵[11]。而在实践场域中,教育者往往会做出另一种判断:当新技术与传统的教育形态耦合时,教育对这种外来事物的第一适应机制是一种类似经验挪用的模仿策略。

在线教育的推行者对技术的模仿比对教育的模仿更加直观。学界认为,新媒体是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相关联的结果。以此为出发点,在线教育存在两点特殊性:第一,在线教育的主要发起者普遍对教育较为熟知,但对技术较为陌生,教育者对技术的理解一般是不可更改的;第二,大众对在线教育普遍认知的形成是源于特殊时期对它的关键性使用,这使得技术意义先于教育意义获得认同。这两点特殊性为部分教育者在教育与技术的博弈中倒向技术埋下了伏笔。在在线教育技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前,多个前置技术已经出现,包括在线聊天技术、视频通信技术等,它们是在线教育的模仿对象和经验来源。教师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展示讲解课件、录制教学视频、组织学生进行直播授课,这本质上就是对视频通信技术的模仿,而相应的教育模式、教学流程并未因线上线下场域的挪移而发生结构性变化。这时,在线教育只增加了技术意义,而没有增加教育意义,可能导致一系列潜在风险。

比如,在线教育媒体化的过程中,“教育模仿技术”与“技术模仿教育”是一组关于实践逻辑的对比性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媒体對其内容价值的判断,以及对用户、社群、媒介和模式的倾向性。显然,前者将导致新媒体在人文主义层面上的缺失,并逐渐将在线教育的适用性定义为替代性手段。在特定范围内,替代性手段的价值将得到体现。但从长远来看,教育核心价值的确立和技术匹配方式的建立可以推动在线教育作为未来教育机制的实效发展,并使其获得根本的独立性。

三、在线教育媒体化带来的实然困境

数字化浪潮中,在线教育媒体化的过程即教育时空的延展以及教育主体的延伸[12]。然而,教育模仿技术经验的发展逻辑限制了教育主体的感官与思维延伸,教育主体沦为“单向度的人”,归属感缺失问题凸显[13]。归属感缺少是“互联网+”行业的一种普遍困惑。譬如,当下极具影响力的电子商务行业的前身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商品信息展示,在业界未将在线交易作为行业核心价值之前,线上平台商品信息展示只能作为实体交易的资讯补充,无法满足用户的归属感需求。直至电子商务行业将用户对便捷性、透明性和私密性的需求纳入在线交易的重点考虑范围,其才发生质的飞跃。同样,在线教育只有将满足教育主体的归属感作为宗旨,才能真正实现常态化、高质量的发展目标。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明,缺乏归属感会导致个体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甚至陷入自我抑郁的状态。学习者缺乏归属感可能导致其在进行在线学习时产生“参与度低”“学习认知层次浅”“厌学情绪凸显”等问题[14]。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谈到教育的本质在于其人文关怀的情感属性[15],这决定了教育要将满足学习者的归属感作为旨归。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提到:“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迭代升级,我们在解锁数字化、智能化的新生存模式的同时,也陷入数字化生存的困境。”[16]首先,在线教育海量碎片化的教育资源引发了“获取的知识越多,就离知识愈发遥远”的悖论。知识获取的便捷性让学习者在技术世界里迷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在线教育对时空维度的延展消匿了传统教育场域内的在场感与真实的社交体验,师生关系的建构由物理空间转向虚拟空间,学习场景在虚拟空间组合重建,学习者失去了与客观世界和外界事物直接接触的机会,学习经验被数字化技术取缔,充满感情的情感交互教学活动被简单机械地置换为组织教育活动、提供教育信息、完成教育任务,教育的归属感无法在线上交互中得到建立[17]。最后,数字技术不仅是教育传播的媒介,也筑起了师生、生生交往的高墙,导致师生产生安全感缺乏、内心焦灼等问题。

在线教育媒体化同样使数字教育出版机构陷入困境。纵观数字出版发展史,初期受技术发展的限制,数字出版的主要形态表现为人类知识体系简单移植于网络之上,随着数字媒介的不断丰富,富媒体的数字教材成为主流。到今天,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迭代,使数字出版能够实现精细加工、精致服务、精准推送的知识服务[18]。但数字技术在给出版内容形态与出版业态带来巨大嬗变的同时,也给学习者的阅读集中力、生活状态、人身安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精神面貌、是非判断等方面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19]。第一,数字媒体形态的日益丰富与深入阅读的抵牾日益突出。愈发精细化、精美化的内容呈现越容易引发“信息超载”的现象,使学习者的阅读停留在浅表层面,阻滞了其记忆力与思维的发展。第二,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精准推送的背后即信息茧房效应加剧,越是精准化的内容推荐,越让学习者被动地接收单一的知识,从而成为“单向度”的人[13]。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线教育还是数字教育出版机构,若一直处于对技术经验的模仿之中,归属感等问题便始终是阻碍其高质量发展的路障。诚然,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能够通过技术的优化得到改善,譬如VR技术、AR技术能够实现多模态数字资源呈现,构建沉浸式的教育场域,让虚实融合的泛在学习成为现实。但在某种意义上,在技术快速迭代的进程中,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超越会加速教育意义的消解。

四、数字教育出版机构工作着力点审思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正推动教育的整体转型和生态重构。在线教育作为教育变革的重要形态,目前仍处于对技术经验的“模仿”阶段,主要提供了一种单向度的新媒体体验,或者说创造了一种仅存在于特定情境内的新媒体价值,并未实现对传统教育的颠覆与重构。未来,教育主管单位要实现在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无缝衔接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就应超越对技术经验的模仿,从教育发展的角度审视和分析技术的作用,重新发掘在线教育的本体价值,让技术成为服务教育本体的创新性工具。

首先,数字教育出版机构应理性审视数字出版的社会伦理与文化价值,强化人本性价值,防止市场与资本对内容传递价值观的误导,依托自适应学习技术,促使学习者进行个性化学习,提升学习者的成就感。其次,数字教育出版机构应充分发挥技术的多样性价值,警惕技术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规避富媒体化、精准推送背后潜藏的浅表阅读与信息茧房危机,利用多元智能技术,打造沉浸式数字学习环境,优化学习者的在线学习体验,提升学习者的归属感。最后,数字教育出版机构应加速传统出版部门与数字出版部门的有效融合,实现选题策划、版权完善、用户论证、产品开发、沙盘推演、运营推广的全媒体出版流程再造,开发丰富的教育资源,注重信息化教学设计,优化学习设计生态系统,构建全媒体学习生态,实现在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吉先,夏现伟,饶冠俊,等. 大规模在线教育育人场景构建研究:逻辑架构与实践形态[J]. 远程教育杂志,2021(3):75-83.

[2]唐雪萍,陈丽.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对中小学在线教学的认识情况分析[J]. 中国远程教育,2021(12):53-62.

[3]黄荣怀,虎莹,刘梦彧,等. 在线学习的七个事實:基于超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启示[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11.

[4]李群. “浸入”真实:影像内容新媒体化生存的路径转向[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11):105-109.

[5]刘革平,王星,高楠,等. 从虚拟现实到元宇宙:在线教育的新方向[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6):12-22.

[6]皮埃尔·布迪厄. 实践感[M]. 蒋梓骅,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7]张咏华. 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8]郭小平,杨洁茹. 传播在云端:平台媒体化与基础设施化的风险及其治理[J]. 现代出版,2021(6):30-37.

[9]黄勇军,时已卓. 媒介情境论视域下教师线上授课的困境、症结与对策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2021(11):84-90.

[10]孙艳秋. 课堂教学中的“技术崇拜”:症候、成因与治理[J]. 电化教育研究,2018(7):77-82+90.

[11]蔡月亮. “个体”何以成为“主体” 移动传播背景下“媒介”概念的演变与厘定[J]. 传媒观察,2021(8):63-67.

[12]马歇尔·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 何道宽,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13]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 刘继,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4]刘繁华,易锡添. 在线学习投入的分析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21(9):69-75.

[15]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M]. 徐汝舟,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16]尼葛路庞帝. 数字化生存:20周年纪念版[M]. 胡泳,范海燕,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17]刘璐璐,张峰. 后疫情时代数字化生存的技术哲学思考[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7.

[18]张忠凯. 新形势下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分析[J]. 出版广角,2021(22):14-16.

[19]周斌. 数字阅读负面影响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 编辑之友,2018(3):14-20.

猜你喜欢
媒体化学习者数字
平台媒体化与媒体平台化建设的研究——由《新媒体广告》课程改革引发的战略思考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浅析利用媒体影响强化高校后勤管理建设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成双成对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