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
如今的正月十五,只要全家人聚在一起,就着电视里元宵晚会的BGM(背景音乐),吃上一顿象征着“团团圆圆”的汤圆,就算过了元宵节了。但回望千百年前,古人在这一天的仪式感可比我们要强得多。
元宵节也称上元节,被古人视为新的一年正式开启之日。据传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而且让士族庶民都挂灯,以表虔诚。
因为万灯齐亮的景象实在是很壮观,值得观赏一番,人们慢慢开始将正月十五视为“灯节”。灯节的重头戏自然与灯有关,所以每年元宵期间都会举行盛大的灯会,人们闹花灯、猜灯谜,参与五花八门的游戏,彻夜狂欢。这些灯会以及期间的各种戏剧、娱乐活动,都被统称为“灯戏”。
灯戏到底有多热闹呢?看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就知道了:“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闹花灯:不折不扣的“全民狂欢”
闹花灯是元宵节最經典的项目。历代君王为了显示对新年的重视,都是下了血本的。根据记载,汉朝上元节燃灯一日,唐朝延至三日,宋朝为五日,明朝的上元节则直接和春节连着过,初八开始点灯,一直点到正月十七深夜,才把宫灯拿下来。
唐朝的灯会活动规模相当浩大。玄宗先天二年(713年),皇宫外还立起了六七十米高的灯轮,上结灯彩五万盏,“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连月光都显得黯然失色,可见灯光有多么绚烂好看。
灯会期间还有舞灯活动,明亮的龙灯、狮灯来回穿梭,引来阵阵喝彩。各种杂剧、杂技也一齐上演,焰火燃放,好不热闹。京师长安更在元宵节前后三夜取消宵禁,方便人们外出赏灯。到了晚上,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从家里走出来,夜观各式花灯争奇斗艳,街上人山人海,简直挤得脚不沾地,连转身都困难。
热闹的灯会,也为青年男女提供了难得的见面机会,正如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中描绘的场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未婚男女可以在灯会上为自己物色对象,甚至与情人相会,所以元宵节是也是中国十牛十长的“情人节”。
这种“与民同乐”的好时机,皇帝自然不会错过。明代紫禁城的灯戏可以说是历代数—数二盛大的。元宵节这天,紫禁城内花灯林立,有表演、游行,还有许多可供皇帝与大臣—起玩的游戏。不过重头戏其实是紫禁城午门那场“万岁鳌山灯会”。二更时分,也就是晚上九点半左右,皇帝率领嫔妃及文武百官来到午门观灯。巨大的鳌山灯由万盏彩灯组成,堆叠十几层之高。紫禁城内的焰火腾空而起,爆炸出梅兰竹菊等各种图案,将天空照耀得色彩斑斓。百姓们也会涌向紫禁城,上演—幕君臣同乐的大戏。
总之,灯戏活动往往都是通宵达旦,万民欢腾,元宵节也成了不折不扣的全民狂欢夜。
猜灯谜:雅俗共赏的“文艺游戏”
到了宋朝,开始有好事者在纸条上写谜语,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边赏灯边猜谜。
猜灯谜,要是没有点文化素养,其实是不易猜到的,但很多谜语出得既巧妙又有趣,猜中的人极有成就感,猜不中的也总能恍然大悟,这种益智小游戏深受大家喜爱,成为逛灯会时的又—流行项目。
每逢元宵节,制谜、猜谜的人众多,猜谜爱好者甚至还组建了“谜社”。谜社在清代极为流行,比如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等,社内猜谜高手云集。他们以茶馆酒肆、自家私宅作为活动场所,不仅研究探讨,还张灯悬谜,让大家都来猜谜取乐。
猜灯谜看似是文人雅士的“文艺游戏”,但关于灯谜的来历,却有一个非常通俗的传说。
相传有个叫王才的青年人,想要教训嫌贫爱富的财主“笑面虎”,就在元宵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花灯上题着一首诗:“头尖身细白如银,称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笑面虎看罢,暴跳如雷,命家丁去抢花灯。王才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无话可说,只好作罢。这事传开后,人们纷纷仿效,在花灯上写谜语,供人猜谜取乐。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也成了灯戏的重要项目之一。
到了没有宵禁、娱乐生活更加丰富的现代社会,元宵节不再是人们唯一的“狂欢夜”,各式灯戏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2019年元宵节,故宫博物院内上演了名为“紫禁城上元之夜”的盛大元霄灯会,三千张票几乎—秒被抢光。沉寂已久的紫禁城夜空再次被点亮,燃起的却不再只是烛火,高科技的声光电和多媒体技术,让“灯戏”拥有了新的生命力。绚烂的光线中,狂欢人群的笑脸似乎跨越了千百年,渐渐重合在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