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 守正创新:新时代出版行业与人才培养

2022-02-28 02:05郑志亮田胜立李忆箫
出版广角 2022年2期
关键词:编辑出版时代人才

郑志亮?田胜立?李忆箫

【摘 要】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的融合出版,是强调内容生产模式、运作整合流程、传播载体终端、学习进化形态等多位一体的数字化新型出版。从出版与人才的辩证关系来看,出版业只有在人才培养上提速增效,才能确保高质量发展战略在出版领域得到充分落实。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来看,出版人才培养既要在“道”的思想层面坚持价值理性引领,守正创新,又要在“术”的实践层面遵循工具理性规律,以技术赋能。从执行主体来看,高校的编辑出版教育和业界的从业人员培训,都应把握“道”与“术”的辩证统一,全面提升编辑出版人才质量,为新时代新征程提供队伍保障。

【关  键  词】融合出版;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高校教育

【作者单位】郑志亮,中国传媒大学;田胜立,中国编辑学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李忆箫,中国传媒大学。

【基金项目】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CUC210A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2.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新时代的融合出版是数字化新型出版,强调内容生产模式、运作整合流程、传播载体终端、学习进化形态等多位一体、有机统一。传播、出版、教育的关系被重构,传统出版人才面临技术迭代与思维转变的双重挑战。此前人社部公布“直播销售员”这一新职业,但在编辑出版领域,多数出版社未拥有专业的直播销售员,其直播销售员大多由未经培训的编辑充任。这些编辑虽然熟悉图书内容,却不了解直播这一新型传播样态的特点和规律,缺乏面对受众的亲和力与销售技巧,难以在直播中“吸粉”。如果编辑出版人才能够掌握以直播为代表的新兴行业特点以及互联网思维下用户心理的底层逻辑,就能够借助新形式和新技术为出版内容传播服务。因此,一切调整与改革的关键都离不开人,编辑出版人才的转型创新刻不容缓。

从出版与人才的辩证关系来看,出版行业是外部性、硬性的保障,人才培养是内部性、软性的变革。出版业只有在出版人才培养上提速增效,才能确保高质量发展战略在出版领域得到充分落实,真正发挥编辑出版、融合出版的内在驱动力。一方面,其应在“道”的思想上坚持价值理性引领,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出版行业与编辑人才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其应在“术”的实践上遵循工具理性的應用导向,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深耕融合出版,强化新技术对出版产品和业态的赋能,提升出版人才的技术应用力与社会责任感。从执行主体来看,业界的从业人员培训、高校的编辑出版教育,都应当从“道”的价值理性和“术”的工具理性两个层面着手,全面提升编辑出版人才质量,充分释放人才活力,为新征程提供队伍保障,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一、人才之“道”:价值理性 守正创新

从社会环境来看,后疫情时代和我国全面小康的现实背景,亟须思想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出版来推动社会健康稳定发展;从媒体环境来看,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带来万众皆媒、融合出版新格局,单一的纸质出版和传统从业者受到挑战。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编辑出版行业,须在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新时代的编辑出版人才既要紧跟变化大胆创新,也要坚定立场做好守正,从国家站位高度找准自身坐标,以价值理性引领工具理性发展,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1.创新:融合思维重塑出版流程

新时代,媒体融合纵深发展,人类信息交互呈现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特点,出版生态发生颠覆性转变。加快融入数字出版,抢占新的传播制高点,成为新时代出版界的共识。出版人才需要在融合出版思维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和优化出版产品,既在内容上保证读者迅速获取有效信息,又在形式上通过视觉化呈现、交互式设计等方式提高用户参与感和体验感,使融合出版流程更具整合性。2020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举行的数字阅读云大会首次采用虚拟会场,并以H5作为官方互动平台,总访问量超过3000万人次,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MCN矩阵账号总阅读量达3.84亿次。借助云平台与网络技术提升编辑出版行业的传播力影响力,是融合出版创新在中观组织层面和微观生产流程的重要发力点。

中观层面,融合出版需要解决拥有技术的一方在优势地位、拥有内容和出版权的一方在弱势地位的问题,打造出版资源数据库。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出版不仅能够整合传统出版的内容资源和排版方式,为读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知识信息服务,还能够为用户与用户、用户与作者、用户与编辑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有效平台,从而平衡技术优势与内容优势。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人民网、党建网等权威平台,打造集党建、教育、文化服务、红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资源数字化平台,用户扫描二维码就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各地红色革命纪念馆中的红色文物故事和英雄人物事迹,在沉浸式参与中强化全社会对红色精神与百年党史的认同感。这样的创新出版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纸质出版的困局,还将全国的红色资源整合联动汇集在云端,形成动态发展的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发挥资源性基础地位。

微观层面,融合出版需要贯彻出版工作各环节,实现从策划、制作到传播、运营的全流程覆盖。随着传统出版业边界的拓展,以单一纸质内容生产为中心的出版体系不复存在。融合出版人才需要利用大数据、传感器、VR等新技术制作和管理出版产品,根据不同媒介特性改造内容呈现形式,真正做到出版内容的一体化生产、多样化发布、多渠道传播,扩大出版产品的覆盖范围与社会影响力。既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二维码识别、AR/ VR等技术,助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有机融合;也借助微信、微博、移动端App等平台,实现出版分发模式的推陈出新,满足不同终端受众的个性化需求。美丽科学作为国际化的科学教育和科学文化品牌,针对小学科学、中学实验、科学科普等领域不断推出融合出版作品,其中“嗨!元素”系列科学漫画以拟人化的二次元形象和生动有趣的视频故事讲述化学元素知识,契合学生群体的兴趣点,让学生在沉浸式参与中学以致用,寓教于乐。

2.守正:政治方向引领出版导向

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是新时代编辑出版人才永恒的坚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新时代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需要专业性与政治性有机统一,不仅要提升其编辑出版专业能力,还要把“在危机和挑战中深入传播党的声音,反映人民心声,承担社会责任和维护公共利益”这一出版价值观放在首位。在发声渠道技术不断下沉的新时代,比提升出版技能更迫切的,是从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高度重塑编辑出版工作者的理想情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编辑出版事业。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出版行业是重要的宣传阵地,严把政治关是新时代出版的生命线。出版人才要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不动摇,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动摇,坚守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不动摇,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正能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开展的“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作品创作展播活动”,在建党百年之际推出《山海情》《觉醒年代》《光荣与梦想》等优质电视剧作品和《山河岁月》等优秀纪录片,还原英雄图谱,谱写红色赞歌,突破圈层壁垒,引发思考共鸣。新时代的编辑出版须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始终坚持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出版导向和出版实践,主动适应和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需求,让出版作品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工作导向,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编辑出版家叶圣陶先生认为,编辑工作是教育工作,编辑也是教育工作者。出版物是文化积累、传承、传播、交流的重要载体,为全社会提供文化服务与精神满足,履行文化使命。广东科技出版社、湖北科技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在疫情暴发后率先推出新冠肺炎防护图书,而后多家出版单位高效策划出版实用类、纪实类、少儿类等抗疫图书,及时满足特殊时期全社会的信息获取与阅读需求。五洲传播出版社联合人民卫生出版社推出英语、意大利语、日语、韩语、法语、西班牙语、波斯语共7种语言文字版本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防护手册》,为海外民众抗击疫情提供及时有效的经验参考,体现我国在编辑出版领域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与世界人民同心同行、守望相助。

二、人才之“术”:工具理性 贯通赋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对编辑出版行业而言,除了在“道”的思想层面坚持价值理性引领,还要在“术”的实践层面推动工具理性应用,提升技术创新对融合出版的促进作用。出版单位应通过自身培养、外部引进、合作交流、外聘借智等方式,不断提升专业人才队伍素质,充分释放人才活力。从执行主体来看,业界的从业人员培训、高校的编辑出版教育,都应当从“道”与“术”的辩证统一中把握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全面提升编辑出版人才队伍质量,在新时代占据出版传播制高点。

1.在职培训优化行业中坚力量

新时代的出版人才需要掌握新技术,驾驭新业态。随着网络传播技术与智能媒体技术的跨界应用,大数据抓取、无人机采集、VR制作、交互式传播等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编辑出版领域,成为融合出版新方向。推动传统编辑出版人员转型,使其尽快掌握新时代融合出版的新理念、新技能,是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如果大部分出版从业者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把传统出版物的主打产品融入新兴技术,取得综合效益,就实现了人才与业态的融合发展。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将对出版从业人员的智能技术培训提上日程,无人机等成为一线业务人员的常规配备。地方媒体同样致力于以新技术提高出版产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凝聚社会共识。2020年3月,为感谢31支援鄂医疗队凯旋,《湖北日报》依托融媒体矩阵,结合图片、视频和H5等多种融媒体形态,打造31篇抗击疫情的融媒体报道如《致敬仁心  感恩大爱》《“琼”尽全力  情暖千湖》《“荆”生今世“粤”来越好》《“晋”心尽力  驰援四市》等,并发起微博话题 #32封情书致敬英雄#,阅读量达867万次。

新时代的出版人才还需要具备媒体进化和自我进化能力。在人机协作的智能媒体时代,新技术是表象,其背后是不断学习进化的底层逻辑:如何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中找准自身定位,实现人与技术的协作共赢,并始终保持人对技术的驾驭控制能力?从技术发展史来看,新技术的出现是为了解放人类而非取代人类。出版从业者需要与智能技术相互配合,用技术的优势辅佐人力的不足,以人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弥补机器的短板。从技术的现实应用来看,两会报道和出版产品经历了2019年小彭Vlog和AR眼镜直播,2020年AI主播和远程云端,2021年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日益具有现场感和沉浸式的视听互动体验开启了两会报道与编辑出版的新时代,这也是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中始终保证人对技术驾驭权的生动体现。

2.薪资待遇保证优质新鲜血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深化新闻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出版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培育壮大更有活力、 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出版市场主体。”长期以来,我国编辑出版领域在“事业化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运营体制下,面临用人僵化、人才流失等问题,在分配考核机制和人才引进模式上都亟须通过优化薪资待遇进行革新。

在分配考核机制上,企业化运作的出版单位需要制订公平合理的分配考核方案,建立健全精品出版与社会效益考核评价、评奖评优、出版资源配置协调联动机制。一方面,推动出版单位构建以精品生产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以薪资待遇和考核指标鼓励出版从业者推出更多优质作品,更好地引领出版精品的创作生产。另一方面,加强对源头原创质量的效益激励, 制订重点选题规划, 优化重点选题策划论证机制, 加强重大题材内容审核把关, 以分配考核机制的倾斜,提高出版原创能力。

在人才引进模式上,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把更多具备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提高编辑出版行业竞争力。出版单位可以通过校园招聘引入高校“新鲜血液”,培育本单位的人才梯队;也可以对标头部互联网企业,通过社会招聘组建多元化、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还可以建立项目制、工作室等制度,充分给予编辑成长发展的平台和空间。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与中国传媒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例,双方在出版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建设、融合出版实践探索等方面开展合作,让高校出版专业后备人才与出版业界主力军在交流中互鉴共赢,提升编辑出版行业的质量与效益。

3.高校教育培养优质后备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现人的价值,激活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无论技术和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推动编辑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进而服务国家建设大局,都要以人才队伍为根本保障。对新时代的编辑出版人才而言,技能上的“全”只是培养目标之一,全媒体意识下的社会责任感、全媒体视野下的内容生产力,都需要在高校教育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

新时代的编辑出版人才应当具备全媒体意识下的社会责任感。对编辑出版人才的教育在遵循教育普遍规律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出版与传媒教育的特殊性,即其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现实具有重构、塑造作用。这种塑造力量不仅在于精神层面的价值观涵化,也在于实体层面出版产品对社会现实的影响。2017年以来,中国传媒大学推出师生共同参与的“光明影院”项目,针对我国1732万多名视障人士制作无障碍电影,每年稳定推出104部优质影片的无障碍版本,保证中国的视障人士每周有欣赏2部电影的机会,使超过200万名盲人受益。“光明影院”项目通过为视障人士铺设一条彰显人文关怀、传播文化成果的“文化盲道”,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将专业技能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生产制作出符合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民文化需要的高质量出版产品,推动社会公平、促进发展成果共享。

新时代的编辑出版人才应当具备全媒体视野下的内容生产力与社会联结能力,即把内容传播与社会公共议程相结合的能力。这需要新闻传播与编辑出版学子具备敏锐的思维和明辨是非的判断力,把关乎具体事件、话题的融媒体出版产品与当下社会的公共议程相结合。2020年立春和元宵佳节之际,中国传媒大学师生团队设计、制作了“我想对医护人员说”“我想对祖国说”电子贺卡,将佳节问候与防疫抗疫结合,通过社交媒体的广泛转发,号召网友传递大爱、祝福平安,营造了众志成城的舆论氛围。电子贺卡与社交媒体这类云上空间具有异地同在性,身在防疫一线的编辑记者得以突破地域限制,与新闻学子“隔空对话”,与社会公共议程同频共振。

在高校教育阶段,新时代的编辑出版人才既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培养时代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高校作为科研学术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体,可以充分依托自身优势,发挥学界力量,联合业界前沿,打造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使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与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满足全社会精神文化需求紧密联系。

三、思考:价值引领 技术超越

随着高速移动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体产业深度融合,媒介与社会一体同构的智能媒介化社会日益成为现实。自成一体、单向传播的出版行业不复存在,整个世界都处在向高度互联与线上关联的转型过渡中,社会由此变得更具流动性、更加不可预测。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言:“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

面对新时代给编辑出版行业带来的变革与挑战,出版业对出版人才的培养要秉持辩证的观点。一方面,其应顺应传媒业态的变迁,积极转型變革拥抱新技术;另一方面,其应坚守正确政治站位的立场,在人文价值理性的指导下为出版产品把关,在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两个主场推进出版人才创新教育。编辑出版工作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大局,满足社会文化需求。这既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出版行业的历史使命,也是编辑从业者的责任担当。

新时代,融合出版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辩证联系不断深化,后者为前者提供动力源泉和生产力,前者为后者提供政策指导与环境保障。只有将融合出版人才培养与融合出版业态发展趋势进行准确对接、有机融合,才能确保二者在节奏步调上的一致性,从根本上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让编辑出版工作者更好地成为大政方针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参考文献|

[1]王君. 浅谈全媒体人才的能力结构及培养途径[J]. 求贤,2020(11):52-54.

[2]邓绍根,丁丽琼. 中国共产党百年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发展[J]. 新闻大学,2021(6):48-70+123.

[3]卢旖旎. 新时代编辑的使命担当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J]. 出版广角,2021 (2):24-26.

[4]王培春.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问题研究[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0(4):17-22.

[5]周向军,武文豪. 习近平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逻辑论析[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0(4):3-13.

[6]李迅. 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导下以教科研支撑高质量教育发展[J]. 教育评论,2021(1):3-8.

[7]肖新发,肖潇.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遵循[J]. 社会科学动态,2021(3):31-37.

猜你喜欢
编辑出版时代人才
人才云
编辑出版本科教育的四大难点与对策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