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纪亚 申圣涵
内容摘要:网络“地摊文学”多是作者从掺杂着低俗趣味的个人创作立场出发所创造的文学形式,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广泛快速传播,被一些追求短暂的新鲜刺激的读者所热捧;经典文学多是作者从深入考察的时代创作立场出发,通过纸质版等载体慢速传播,被读者精读深究、仔细玩味。两种不同文学样式的不同发展轨迹也决定了二者不同的发展趋势。网络“地摊文学”与经典文学兴起于不同的时代,整个的社会背景就已经决定了二者发展的不同,无论是在作者的创作状态、文本的传播方式还是在读者的接受程度方面,二者都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想要推进网络文学的发展,需要通过提高作者的创作水平、读者的甄别意识以及加强相关部门的整顿力度等途径来改善网络“地摊文学”现象。
关键词:作品内容 传播途径 接受方式 回归途径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多元文化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曾经兴盛的“地摊文学”又以网络为载体继续发展,更为直接和猛烈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冲击着人们的认知和观念。与此同时,国家一直倡导的经典文学的回归也在网络环境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重拾经典。网络上的文学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其中很大一部分偏向于“地摊”性,与经典文学作品形成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比如在创作角度、传播方式与读者群体等方面。同样若要改变网络“地摊文学”现象,也应当从作者、读者以及社会相关部门等方面入手,以期促进网络“地摊文学”向经典文学回归。
一.个人立场的创作与时代立场的创作
网络“地摊文学”兴起于网络时代,这是个开放而又多元的时代,这是个几乎人手一台电脑或是一部智能手机的时代,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创作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发展,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创作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是抒发自己的感情,也正是这种方便使创作由职业模式向生产消费模式转变,甚至造成了创作的泛滥。创作者在创作态度上多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或是为了谋生或是为了消费自己的所发所感,亦或是为了宣泄和娱乐,在这样的创作动机的驱使之下,创作者多选择既能突出自己个性又能迎合大众口味、愉悦人类心灵的创作方式,而少有人站在社会和时代的高度上进行深沉的创作,因而创作出来的作品少了些时代的味道。宁肯在讨论网络文学时谈道:“说实话我没想到会像现在这个样子发展,原来我认为网络文学因为有了自由而会成长为一种真正的文学,大量因种种审查无法发表于传统纸媒上的文学会涌现到网上,我没想到它走了另一条路,一条无任何担当的纯商业之路。这让我对现在的网络文学非常失望,在我看来,网络文学比起十年前不是进步了,而大大倒退了,倒退到过去的地摊文学——纯粹吸引眼球的文学。”[1]很多作家不端正的创作态度使一些网络文学初具雏形便戴上了“地摊文学”的帽子,其中掺杂的低俗趣味内容,极大地拉低了网络文学的创作水平,使网络文学市场充斥着浓浓的铜臭味。
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在《论经典》中对经典进行了简单的定义:“所谓经典著作,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决定阅读的一本书,仿佛在这本书页之中,一切都是深思熟虑的、天定的,并且是深刻的,简直就如宇宙那样博大,并且一切都可以引出无止境的解释。”[2]这种经典从作者的创作态度上便决定了传统的经典文学的作家大多处于慢节奏的时代,作家们有一颗沉静的心,并能保持自己的创作初心,他们多站在时代的立场上创作,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和长时间构思,埋头伏案,用“心”创作。他们的初衷多是“文以载道”,作品里往往蕴含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和文化心理而又超越了所在的时代,对生活本质深入剖析,对人性深刻揭露,并真诚的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从人的灵魂深处鼓舞人,具有与人本质共鸣之美。经典文学的作者创作时多是对社会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且对所写内容有着深切的体会,使作品远离喧嚣,保持一份纯真。
由此可见,网络“地摊文学”与经典文学的创作者在创作动机与态度上表现出了较大的差距,这也决定着二者未来的走向和命运,网络“地摊文学”红极一时,但不过是过眼云烟,很快消散,而经典文学可以经得起时代的打磨,一代又一代传承,经久不衰。
二.网络传播与纸质传播
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写道:“随着新传媒的出现,交往形式本身也发生了改变,它们的影响极具渗透力,超过了任何报刊所能达到的程度。”[3]网络“地摊文学”的传播以网络为载体,借助新兴媒体,在流传过程中,省去了印刷和运输的时间,只需要点击“转载”按钮,即可一传十,十传百,短时间内便可以遍及整个网络,从地球这边传到另一边,可以说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传播途径十分多样,大大地提高了网络文学的传播速率。此外,网络文学门槛较低,一方面网络中一部分私人公众号或是个人平台发表作品根本不需要审核,因而无论作品内容质量是否优秀都可以公之于众;另有一些文学网站单纯为了追求点击量和阅读量,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即使作品的内容稚嫩、拙涩,只要可以迎合大众的口味,看上去稍稍有点眉目的作品,就轻而易举地被审阅通过,正因如此大量的作品借助网络踊跃到读者面前,也许前一篇文章刚出炉十分钟,就被后面接踵而来的作品淹没,读者来不及反应,来不及斟酌,来不及思考,文章就已经成为过去式,这种方式下少有人能够有时间细细品味网络中铺天盖地的作品,很多读者浏览到什么就读什么,也因此容易造成网络“地摊文学”的泛滥。
经典文学作品的载体大多是纸质版,以书籍、杂志或是报纸的形式被保留下来,不断被人传阅、传抄或是收藏,虽然这种传播方式效率不高,但是作品能够被独立的保存,流传到哪里便会被深深地刻在哪里,任凭岁月的打磨,而不消退。这一特点也铸就了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速率很慢,因而在一定时间内出版的作品有限,人们只能反复阅读传诵这些作品,在这过程中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会经过众多读者的品鉴,并且在这过程中还产生了众多的文学评论,激发出了更多思想的火花。因而只有经典的作品才能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筛选,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认可最终流传后代。而经典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不但历久弥新,而且常读常新,其中不仅蕴含着极简的人生道理而且蕴藏着极深的時代共性。经典文学往往具有悠长的历史生命,它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品读,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具有超越时代的精神内涵,值得人反复品味。
由此可见,网络传播相比书籍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也正是这一便捷造就了网络文学,但同时也给了网络“地摊”文学可乘之机,使网络文学犹如昙花一现却没有昙花的惊艳,稍露头角便被碾进了时间的年轮;而书籍传播虽然较慢,但也正是这种慢传播方式酝酿了经典文学就像一杯被珍藏已久的老酒,虽历经千年,仍醇厚幽郁。因此,网络文学应该把握时代的契机,严格自身质量,将自己更好的一面通过网络展现给世界,推动网络“地摊文学”向经典文学看齐,经典文学则可借助网络传播的方式让其浓烈的酒香弥漫更广阔的世界,使人人都得以诵读经典,二者共同促进文学的繁荣。
三.广泛的读者群体与有限的读者群体
网络“地摊文学”因其便捷的传播方式,其读者的数量众多,网络文学为时代的劳动者提供了抒解精神压力、救赎情感的最为便捷的方式。如较有代表性的爽文,它之所以拥有大量读者,主要原因并非是它能提供审美层面的愉悦,而是它能带来情感或精神上的刺激,甚至生理上的享受,如甜文类所带来的舒压与紧张、二次元轻小说等所带来的笑谑等,均是如此。[4]因其通俗易懂,其读者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其作为快餐文化,多数读者是为了娱乐放松,而不是为了汲取营养。也有少部分读者知识水平较低或是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这部分读者而言网络“地摊文学”更能吸引他们,而网络“地摊文学”中用词不当、错别字以及曲解历史事件的现象以及黄色、暴力、血腥、残酷等段落对他们的思想冲击是巨大的,理解不当很容易产生不良影响。而这些读者往往很难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经典,他们更追求新鲜感和刺激感,因此,长此以往不利于这部分读者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施尔玛赫(Frank Schirrmacher)指出,“阅读最核心的秘密就在于可以让读者的大脑获得自由思考的时间,而这种思考所得远远超过他们在阅读之前所拥有的认识。”[5]纸质版的书籍、慢节奏的传播方式和书籍中蕴含的或深或浅的时代问题、人类共性等,使得经典作品的读者可以有更深度的思考,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启迪,获得精神享受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虽然相比较经典文学的读者数量较少,但多集中在文化层次较高的读者群中,而文化水平较低的读者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和周围环境的限制,较难把握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层次含义,难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使得经典作品的受众群体产生了局限,但是即便如此,经典作品在其局限的受众群体中被反复阅读,深入剖析,在经典的基础上,创作出了许多通俗的解读作品,而这部分解读作品相对于原经典来说有更多的读者可以接受,这也间接扩大了经典作品的受众群体,从而最终超越了作品和作者本身,达到了“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使经典变得更加经典。
两种文学在读者的接受上可以说网络“地摊文学”的受众群体更广,影响范围更广,经典文学的受众群体有限,但影响深度更大。然而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文学作品借助网络同时具有影响广度和深度已不是问题,这就需要两种文学作品通过合理方式规划自己的发展途径,网络文学应该进行整顿,剔除糟粕,产生更多经典,而本是经典的作品则应借助网络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实现网络文学与经典文学的契合。
四.网络文学与经典文学的契合之路
网络“地摊文学”与经典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对广大读者的影响势必不同,当代社会精神领域需要优秀的文艺作品帮助大众提高审美情趣,因此针对网络“地摊文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以期实现网络文学的经典化,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的积极力量。然而网络“地摊文学”向经典文学的回归之路并非坦途,需要作者、读者以及相关文化部门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改变网络市场中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应该从源头抓起。文本起到了连接读者和世界的重要作用,而文本又是作者创作出来的,因此作者决定了文本的质量,也间接影响了读者的视野、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这就需要对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作者首先应该具备一定的创作道德,能够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守创作的本心,通过作品传播正能量。另外作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有相对专业的知识,能够对自己的创作负责,用心创作才能向读者呈现匠心作品,而不是满腹牢骚,到处是错误的低质量的快速作品。其次,作者应该坚守创作的初心,平衡好文学创作的社会效益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不是为了利益而创作。作为创作者应该用敏锐的眼睛观察社会和时代、冷静的头脑思考问题并且用炙热的真诚提出自己的见解,帮助解决问题,切实从创作源头提高文学作品的水平,做好保护文学环境第一道防线。因此要加强网络作家队伍建设,提高网络作家门槛,打造高、精、尖的网络作家队伍,从而促进网络“地摊文学”向经典文学回归。
其次,读者要提高自己的辨别意识。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文学作品,要学会做出选择,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需要,结合自己的文化水平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优质作品,满足精神需求的同时,能够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但当面对网络中的众多作品时,很多读者缺乏辨别能力,这就需要借助文学评论的指点。文学评论通常都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针对文学作品,从读者阅读、社会发展、民族情况等角度,综合分析或者具体分析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从而正确地指出作品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对文学作品进行质量鉴别、价值探究等等。有了文学评论的指标,读者在选择读物时有了更多的参考依据,从而能够选择更加适合的读物。当然,文学评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绝对的,因此这也要求文学评论者坚持自己的评论道德,不断提高文学评论素养。
最后,除了作者、读者以及文学评论家要做努力之外,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力度提高文学作品进入网络的门槛。网络中的作品之所以铺天盖地多是因为网络文学可以绕过出版社审稿、改稿等限制因素,无门槛的进入网络,传播速度飞快,传播途径极广,因此筛选文学作品的重任落在了文学网站的相关部门身上,相关部门应该严格审查,积极引导作者良心创作,大力打击“地摊文学”,防止“廉价”作品污染文学圣地,为读者净化网络文化市场的环境,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保障。同时文学网站亦可通过多种方式向读者宣传经典文学,将经典文学通过电子书籍或是影视作品等多种方式呈现,营造良好的书香网络氛围,积极响应国家倡读经典文学的号召。
综上所述,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世界在人类观念领域中的反映,当下通过网络传播的“地摊文学”热与经典文学回归的倡导是两种突出的文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大众的思想,也影响着大众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此文学领域出现的具体文化现象,具有针对性和现实可行性,网络文学质量良莠不齐,非常驳杂,能否去其糟粕、回归经典,这个问题非常值得关注。希望此文能够引起大家对网络文学的关注,启发读者分析经典文学价值,大力弘扬经典文学,倡导网络文学回归经典、经典文学登场网络,力图在全社会形成阅读经典的热潮。
参考文献
[1]舒晋瑜,宁肯.网络文学已倒退为地摊文学[N].中华读书报,2010(018).
[2]博尔赫斯.作家们的作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3]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4]刘奎.网络文学的经典化问题[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06):152-162.
[5]施尔玛赫.网络至死[M].北京:龙門书局,2011.
基金项目:曲阜师范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编号:XJ20200068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