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如何深入挖掘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使深藏在博物馆、档案室、书本里的革命故事、英雄事迹在新时代活起来、热起来,一直是我们纪录片从业人员思考的问题。我们深切感到,革命文化有天然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的宣传宣讲优势,而理论宣讲微视频恰恰是一个能够很好实现转化创新的载体形式。
在我们党迎来百年华诞、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时,我们山东广播电视台接到了山东省委宣传部出的题目,让我们用微视频的方式讲述《“识字班”的故事》。这项任务有三个独特:采取一种独特方式——微视频宣讲,聚焦一个独特群体——“识字班”,展现一种独特精神——沂蒙精神。这对我们是一个挑战,也是探索理论宣讲跨界创新的一次难得机会。
什么是“识字班”?“识字班”是当年革命战争年代,为了普及文化和组织群众而开展的一种群众教育活动。因为参加的多是未婚年轻姑娘,所以后来“识字班”也就成了老区人民对未婚年轻姑娘的昵称。现在的人们早就不用这个称呼了,但对革命老区的群众而言,一说起“识字班”,就一下子把人们的记忆带回到那段难忘的岁月。建起战地托儿所、抚养八路军孩子的张淑贞,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扛着门板架“人桥”的32位“识字班”姐妹,“谁第一个参军,俺就嫁给谁”的梁怀玉,摊煎饼、做军鞋的“沂蒙六姐妹”……当年的“识字班”,用她们温柔而坚韧的力量,诠释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在沂蒙山区,每推开一扇门,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在一次次的震撼和感动中,我们团队深深感悟到沂蒙精神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永恒课题,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功密码。
采访拍摄回来后,“识字班”的故事深深印在我们脑海中,带着感动和震撼,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和之前拍摄的素材,仔细地选择每一幅历史图片和每一段视频。这一过程又是一次精神洗礼。当我们最后把《沂蒙山小调》的音乐加上、一起看成片的时候,团队的所有人几乎都红了眼眶。
视频推出后前三天播放量就超过20万人次,在受众中引发强烈反响。有观众留言说:“我是临沂人,被‘识字班’感动,向‘识字班’学习,要做新时代的‘识字班’。”“看了这个片子,感受到了沂蒙精神的伟大和沂蒙人民为革命作出的贡献。”还有观众留言:“短片朴实而又亲切感人,希望多做一些这样有故事、有感染力的红色题材的短片。”
短短的微视频,是沂蒙精神的宣讲,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也是我们推进理论大众化的一次成功探索。人民群眾中蕴含着无数鲜活感人的故事,把这些故事挖掘出来、升华出来、讲述出来,就是我们做好理论宣讲、理论大众化的最佳途径。用短小精悍的视频把红色故事、党史故事、理论故事呈现出来,符合基层群众特别是青年人的接受习惯,是开展宣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我们将来继续努力的方向。
(作者:山东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