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美育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研究

2022-02-27 22:44张津辅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美育美的

张津辅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将美育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环节。2015年和2020年先后印发了两份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文件,明确指出了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强调了美育的育人功能,为职业院校的美育指明了工作方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高等职业院校应充分将美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面向乡村需求,为乡村输送知美、懂美、创美的乡村振兴人才;用美赋能乡村,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因此,在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大趋势下,探讨高职院校美育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性,探索高职院校美育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路径,对高职院校美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高职美育与美丽乡村建设内在的耦合性

(一)高职美育与美丽乡村建设在对美的追求上具有相通性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美育也是高校推崇“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核心环节之一。高等职业院校的美育工作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一是强化美育的实践性,开展实践活动。二是强调与相关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鼓励学生用自身专业技能来创造美。三是增强学生文化创新意识的培养,职业院校的美育旨在培养富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截至2022年我国仍有5亿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6.11%,作为农业大国,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只有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才能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其中村容整洁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部分,是最直观、最快捷展现乡村发展新貌的窗口,也是乡村居民对“美”的追求最表层的体现。高职美育强化实践性、强调专业结合性,兼顾了技术技能和审美修养的双向培养;村容村貌的“美丽”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居民对外在“美”的诉求和向往。美丽乡村建设与美育都体现了人们美的追求,两者具相通性。

(二)高职美育与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一致性终极目标

美育旨在培养人们认识美、领会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是美化心灵和陶冶情感的教育。美育是以个体教育为起点,通过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首先实现个体和谐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以及“美好生活”的定义发生着改变,人们不局限于物质层面的富足,而是进一步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而美育则是实现提升幸福感、追求精神富足的有效途径。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头戏”,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更是乡村居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起点。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要满足乡村居民精神需要,最终达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统一,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美育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提升人们幸福感、实现精神富足的终极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三)高职美育与美丽乡村建设都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从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来看,大学期间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高校美育肩负着培育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重任。高校美育聚焦于对学生对审美能力、创新意识、人格修养和文化主体意识的培养,成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内涵精髓成为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的“精神土壤”,同时也为高校美育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根”和“魂”。在文化赋能乡村的过程中,只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点燃文化振兴引擎,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高职美育只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和乡村建设的共同需求。

二、高职院校美育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隐形桥”

(一)以美育实践为“桥梁”,实现校园美育与社会美育的完美对接

美是人们物质与精神创造的动力之源,人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哪些是正确的美?哪些是真正的美?需要合理的引导和校正。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乡村居民对“美丽”的认识和诉求截然不同,这也导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动性和行动力上的差异,造成难以形成同心一力,最终实施效果也差强人意,反而导致乡村的“美”黯然失色。美育在树立人们正确审美观和美丽乡村建设上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育不仅局限于对学生的校园美育,还包括面向普通大众的社会美育。高职美育在引导和树立学生正确认识美、感受美的同时,更侧重创造美和实践美的属性。鼓励大学生参与美育实践活动,用自身对美的认识赋能乡村建设。乡村美育实践也改变着乡村居民的精神风貌,激发他们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美丽乡村建设满足居民用美打造宜居生活环境的诉求,又是对乡村居民开展“乡村美育的大课堂”,达到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目的。美育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是校园美育与社会美育的完美对接,对推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美育体系构建具有深远意义。

(二)以人才培养为“桥梁”,推进富有审美能力的技能人才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

应用性与实践性一直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宗旨,职业院校的美育旨在培养富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乡村振兴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加速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有力支撑。由于乡村振兴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打造一支多元化人才队伍。而职业院校生源7成以上来自乡村,他们更了解乡村,也能掌握乡村的基本需求。生源的特色使职业教育技能属性得到充分的释放,通过职业教育浸润的乡村大学生,他们可以华丽变身为乡村振兴的预备人才。高职院校美育与美丽乡村耦合,是以人才培养为“桥梁”,将富有审美能力的技能人才培养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和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培养无缝衔接,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效实施。

三、高职院校美育助力美丽乡村实施路径的探索

(一)紧贴乡建需求,筑牢高职校园美育主阵地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虽然乡村为高校美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健全学校自身美育工作,完善美育课程与课程美育的建设,是美育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石。

美育课程是美育实践的主要载体,因此切实落实好高校美育公共课程开设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高校美育工作的“规定动作”是高校美育建设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将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求,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开展课程美育的建设。即依托学科专业特性,将美育与乡村振兴需求融入学科教育,打造基于美丽乡村建设需求的课程美育。

“专业+美育”的课程建设可以按照艺术类专业和非艺术类两个层面划分,探讨美育融入专业课程建设。

第一,艺术专业课程美育的建设,由于艺术类专业自带“美育”DNA,更适合美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施。作为更强调技术技能培养的高职艺术类专业,可以将乡村自然生态之美、乡村民间美术等元素纳入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中。尤其将视线落到对学生创作美的能力培养,构建一种新型的符合我国当下国情需要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使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懂得立足时代、扎根人民生活,在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创作观。

第二,非艺术专业课程美育的建设,通过借鉴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经验,把思政教师参与到专业课程建设的模式复制到课程美育的建设上。专业课教师同艺术类教师共同讨论梳理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与专业课程相关联美育因子,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内容融入乡村传统手工技艺、丰收之美,使非艺术类专业课程“美”起来,让美在各类专业课程中“落地生根”。美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热爱专业、激发专业创新的内在驱力;提升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应用美、创作美的能力,实现以美辅德、以美促技、以美润心,实现美育纳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紧贴美丽乡村建设需求,加强校内美育建设,不仅将专业技能提高与素养提升融为一体,而且实现了审美的技能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无缝对接。

(二)乡村反哺学校美育,实现校乡“双赢”

乡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母体,即便现今城市化高速发展,城乡文化之间相互依赖度逐渐减弱,乡村文化依旧影响着城市文化的发展。高职美育在开展乡村美育实践活动的同时,推动了美丽乡村的建设。反之乡村也为学校提供丰厚的美育资源和教学案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乡村中孕育着大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乡村建设中“底气”,更是乡村振兴中文化支撑,同时也可以成为乡村反哺学校美育的教学素材应用到高校美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三)依托乡建舞台,探索校外美育实践模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美育亦是如此。美育实践是大学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各级教育部门对美育工作不断深入推进,美育在注重美育理论普及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美育应用创新与实践的探索。在筑牢校内美育主阵地基础之上,通过校外乡村美育实践是夯实校内美育教学成果的最有效途径。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回应时代要求,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进入乡村和社区开展美育实践,充分发挥美育的功能,让美浸润到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去。下面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乡村美育实践模式和实施路径。

1.“个体化”乡村美育实践模式

由于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当下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乡村美育实践也应实时进行调整。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团队跨省、跨区进行乡村美育应用实践具有一定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为此构建了“化整为零”的个体乡村美育实践模式,通过实施“反哺家乡计划”,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美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即学生通过校内美育的学习,回到家乡以个体实施乡村美育实践。“个体化”乡村美育实践模式确保了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且具有以下优势:(1)从在地性角度看,学生更了解乡村的实际需求,便于有的放矢的开展美育实践活动;(2)从角色角度看,兼顾乡村居民和美育实施者的双重身份,为美育实践活动提供便利;(3)从育人角度看,提升乡村居民美育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服务家乡、回馈家乡的责任感,培植学生的乡土情怀。例如: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利用专业技能解决乡村艺人技术难题期间,就将山东聊城剪纸的非遗文化作为美育教学内容融入课题教学中。又如部分学生在校内学习非遗技艺,回到家乡为村镇中小学习开展免费的乡村美育服务。

2.“团队式”乡村美育实践模式

与“个体化”乡村美育实践模式相比,“团队式”乡村美育实践模式是以学生为美育实践团队主体,教师和校外专家为指导开展美育实践。“团队式”乡村美育实践模式更具备规范性、专业性、综合性以及多元化等优势,在实施效果和成熟度上都是目前美育实践模式的最佳方案,更是评估高校美育整体教学质量的方法之一。目前常见的团队乡村美育实践的形式包括:(1)将美育实践活动融入人才培养的体系,由教师带领学生以田间考察课程开展美育实践;(2)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以及工作室的优势,利用业余时间组成团队开展美育实践活动;(3)以校、乡结对的形式,校乡共建美育实践基地,学校定期派出美育团队开展美育实践活动。同样,在乡村美育实践内容上也更为丰富多样,包括:乡村美育讲座、举办艺术展和文艺活动、乡村墙绘设计、农产品包装设计、乡村居住设计改造等。猝不及防的新冠疫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美育实践模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基于当下疏离或半疏离的工作学习生活状态,尝试探索了新型“团队式”乡村美育实践形式,将原有的实地参与式美育实践进行创新改革,调整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美育实践形式,采用团队开展线上美育实践的方法暂时解决不能集体到实地开展实践活动的空间难题。综上所述,无论是紧贴乡建需求,加强校内美育课程建设;挖掘乡村资源,反哺校内美育改革;还是依托乡建舞台,探索校外美育实践模式,都实现了高职院校美育与乡村之间“双赢”。

四、结语

美育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对学生而言,校内美育培养了他们知美、懂美、创造美的能力,乡村实践增强服务乡村的意识。对乡村而言,在助力乡村建设本体之外,提升乡村居民的审美素养、人文素养和幸福感,激发他们建设乡村内生动力。文章厘清了美育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逻辑,找到了美育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隐形桥”,进行高职院校美育助力美丽乡村实施路径的探索性研究。明确以健全学校美育为“固本”,通过服务美丽乡村建设践行校内美育教学成果为“拓展”的新时代高职院校美育改革思路。虽然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仍有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期盼通过对高职院校美育助力美丽乡村探索与实践,对高职美育工作和中国特色乡村的建设献出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美育美的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教师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