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靖 陈志强 胡琦 廖伟
儿童是社会未来的支柱和主要建设者,因此儿童的健康保障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培养周期长、职业风险高、工作压力大等因素造成了我国儿科医生极大的短缺,甚至出现了儿科医师荒[1]。近年来儿科医师荒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热点问题。部分大学恢复及新建儿科学本科专业、扩大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医院扩大儿科住院医师培训规模,并从收入及分配、职业提升、就业环境等方面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医学生从事儿科的工作,但收效甚微。教研室致力于建立一整套儿科思政教育体系内容,培养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力争改变医学生对儿科医生 “低性价比” 的固有印象,让医学生形成“热爱儿科事业、以当儿科医生为荣”的纯正青年人三观,从而解决“儿科医师荒”难题。
据统计,目前儿科教学的思政教育存在以下问题[2-4]:一是儿科医学生及教育者大多对于思政教育不重视;二是单一且传统的说教为主的教育模式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理论脱离实践的形式教育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学生不能理解从事医学职业及从事儿科医生的神圣;四是思政教育课时较少,教学模式单一,理论居多、覆盖面较窄,学生不能从心里认同儿科医师在社会中的作用及意义。因此,如何加强儿科医学生的思政教育,加强思想素质建设,增强其自我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使得更多的医学生从事儿科职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儿科医学人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解决儿科医疗供需矛盾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5]。“立德”是教育的根本,“树人”是教育的核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思政教育的工作重点,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是目标[6]。
2020年5月教育部刊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课程是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课程建设承载了教育的三大重任:夯实专业基础、锻造高阶性职业素质和纯正青年人三观。而课程建设中的专业课思政建设是落实国家号令“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聚焦点和落脚点。《儿科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培养临床医生岗位胜任能力的核心课,该课程的思政建设对于实现高素质、专业化的临床儿科医生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校及医院管理层对儿科思政教育的要求,对于切实有效的在儿科教育中进行思政课程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前期科室通过合理设计调查问卷,全面对本科医学生、医院医生、科室负责人和医院管理者等进行问卷调查,对思政教学模式的需求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研,为本课题的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通过问卷,最终让思政课达到“少而精、贴而准、巧而隐”的状态,让思政教育的内容贴切,与知识点形成客观的必然联系;让思政教育把握好融入时机,与知识传授实现无缝对接;同时让思政教学的量、时间分配及互动程度把握相应的度,让学生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接收。
3.2.1 全面构建儿科基础教育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教研室主任和课程教学团队组织建立和完善儿科基础教学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库:在全面梳理课程知识要点的基础上,从本学科的发展史及教学素材、互联网资源、临床救治实施中深入挖掘与课堂知识点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建立文字和图片、视频等思政元素资料库。将思政教育各元素融入儿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设计等方面,贯穿儿科基础教育各环节,具体落实到教案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和教学评价中。
3.2.2 加强打造儿科专业教育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儿科专业教育课程是课程思政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思政的主要融入渠道。在培养儿科医学生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要学习精力是用于儿科专业学习。教研室针对学科特色,对儿科专业课程设计进行不断的优化,找到自己的“亮点”,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体系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科学合理的拓展儿科专业医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打造出儿科专业知识的精品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和奉献主义精神。
3.2.3 积极完善儿科实践类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理论联系实践,积极教育引导学生将人生理想落实到行动。将儿科思政教育巧妙地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建立专业的实验室和研究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多练、多思”,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及其它路径解决患者问题。支持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鼓励学生在微信平台等交流讨论临床问题、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具有科研价值的临床问题,指导学生就相应的学术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希望学生能够探索出新的医学方法。此外,在临床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弘扬为患者、为社会服务的精神,鼓励学生深入患者、了解国情、服务社会,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磨砺和提升。
《儿科学》共有14章;涉及几乎所有人体系统,专业知识点紧贴临床、紧贴前沿,经过认真梳理,从临床实践特点、科学精神、儿科发展进程等多个维度深入挖掘、科学归纳,目前本科室已建成《儿科学》课程思政案例库。包含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素材资料,初步构建了10余份思政资源与素材。同时构建了互联网+课程思政[7-8],借助多媒体手段,将儿科学思政建设进一步推进。在儿科的思政教育中,需要牢记使命、不断改革,切实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将思政教育通过多维度、多路径、多手段,适时、适度的贯穿于儿科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力争培养出具有爱国情怀、懂得关爱、敢于探索、善于沟通、敬畏生命、维护和尊重生命的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如何将思政教育适时适度的融入课程,进行了如下探索。
儿童是一个不断生长发育的个体,与成人有很大不同[9]。因此,儿科学的课程中对于儿童生长各阶段的特点会依次做介绍,而不同阶段的儿童好发的疾病会有所不同,且儿童保健的内容也各有不同,整个内容繁杂、需要医生有极大的耐心去努力钻研,力争让学生具体、全面的掌握相关内容,同时也需要学生发扬拼搏奋斗创新精神,用自己的毅力抽丝剥茧的学习相关内容、并且融会贯通。在新生儿相关系统疾病讲解中,引入本科室救治不同疾病和攻坚克难成功救治550 g体重新生儿以及脐膨出、连体婴儿等的经典的案例,既让学生对临床实力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也让学生在课本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更加贴近临床,让学生从中体会出一个临床医生应该具有的拼搏、奋斗和创新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精神。
生命重于泰山,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在地震来临的时候,在百姓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当口,本科室医务工作者均无反顾、争先恐后的投入了抗震救灾工作,在人民需要医生的时候,本科室的医生和护士均主动站出来,驰援灾区,这样的事迹在急救相关内容的宣讲中向学生进行了宣扬,让学生在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切身的体会作为医生需要具备“奉献、牺牲”精神。在讲述心源性休克部分内容的过程中,讲述了相关重症临床病历,让学生在病历分析中理解相关知识,同时在病历讲解过程中向学生详细阐述了本科室医生为了抢救、守护患者废寝忘食、不眠不休的事迹,让学生感同身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医生需要具备有奉献和牺牲精神,让学生更加明白解他人之病痛、救死扶伤,需要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作为医生需要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医者仁心和护佑生命”是医者必备素养。敬佑生命,胸怀仁心,不忘初心,大爱无疆;医学无国界,作为医生,不仅仅是学术内容无国界之分,医生对于各国、各种族患者均应一视同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研室从教学思政案例库提取出了本科室医务人员积极参与“抗击利比亚埃博拉疫情”的相关案例,利用现场救治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大爱无疆,医者仁心。在重症救治的讲解过程中,穿插介绍本科室在全院多科室通力合作下对低出生体重以及连体婴儿的成功救治案例,让学生对于医者仁心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医学是一门科学,但它也是一门人与人打交道的科学;医疗工作不仅仅是“服务”于患者,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个性特征及心理,需要换位思考,在各个环节表现出应有的职业素养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在医患之间建立和谐、互信、平等的关系,达到医患和谐,促进医疗进程,避免更多医疗隐患和医疗纠纷[10-11]。在医疗教学中,教育者通过情景模拟带入,使得学生对医疗过程中的患儿家长产生共鸣;俗语有云“学高则为师,身正则为范”,如此可见教师做出相应的表率,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是知识和行为的统一,是教师用自己的高尚德行影响和感化学生[12]。在实际的医疗过程中,教育者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让学生学习体会医生应该具有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使得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在学习的初始,通过问卷调查等了解学生思政教育情况,及时调整授课方式与内容,在临床实践中指导学生如何独立与家属及患儿沟通,在学习的最后通过Mini-CEX等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职业素养等进行评价[13],以期通过不同的手段让思政教育贯穿始终,为今后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儿科医生肩负者儿童健康事业的伟大使命,求学之路尤为艰辛,不仅需要有坚定的学习态度、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强大的自律意识,也需要具有过硬的医学理论知识、扎实的基本功,更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14-15]。儿科医生的极大短缺虽已引起政府及社会的高度重视,相关问题已经不断在解决和改进,但如何提高儿科医学生的思想认知,以正确的价值观看待儿科医生的这个职业,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是儿科思政教育的核心,需要教育者首先自己引起足够重视,其次在临床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进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思政教育也并非一蹴而就,教育者将思政内容时时处处悄然融入,才能力争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