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经典研读的三重意涵及其实现

2022-02-27 20:20:49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柏拉图学术

刘 莉

今日教育如何在适应时代的同时超越时代?适应时代要求今日教育能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急时代之所急;超越时代则要求今日教育能透过时代的流变高瞻远瞩,想时代之所想。为适应时代,今日教育要将目光聚焦在实践领域,对周遭的一切问诊把脉;为超越时代,今日教育则应将根基深扎于历史传统,在重温经典中沉淀价值内涵。经典之所以能够提供这一先机,就在于流变的始终是表象,对人世而言最重要、最本质的命题始终未变,而经典作为人类伟大心智对人生最重要命题的思考,其中的智慧也始终能够给后人以指引。一代代人在重温经典中创生着新的历史,也以新的历史为经典增添新的注疏,这也使得经典研读无论对个人抑或人类而言,都将是一件始终持续下去的未完成的生命实践。因此,从未完成性出发,大学经典研读的意义可沿着学术开新、文明传承、学以成人三个方向展开①。

一、作为学术训练的经典研读

研读经典的重要性早已为人们所共识,但近些年来,人文学科专业教育领域的经典研读却逐渐式微。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学科建制细化、学术研究僵化、考核标准量化。首先,经典研读注重对个体心性的养成、整全视野的打开,但学科发展以分化为进步的标准,这使得即使同样阅读柏拉图,不同学科(如古典学、哲学、文学和教育学)之间容易因学科壁垒而难以形成有效的对话。其次,经典研读注重了解之同情与同情之了解,解读经典时常伴有强烈的读者个人价值取向在其中,但现代学术研究体系强调科学的研究方法与中立的研究态度,这使得经典研读在科学化的学术体系中难以被认可。最后,经典研读强调对读者心性的养成,需要时间的涵养,但目前高校学术的量化考核注重研究成果的快速发表、研究影响力的短时显现,使得经典研读的“慢”在考核要求的“快”的对比下,显得是“笨功夫”。为了完成考核或毕业的要求,师生逐渐放弃这一功夫的养成,转而通过阅读二手文献快速获得观点,以至于二手文献逐渐遮蔽了经典的意义。

学科建制的细化为经典研读设置了学科壁垒,学术研究的僵化为经典研读带来了方法偏见,学术考核的量化则为经典研读凸显了时间成本。因而在专业教育领域,即使知道经典研读的深远意义,许多师生依然选择了放弃研读经典。长远来看,经典文本作为人文学科的根基,既创造并见证了人文学科从萌芽到蓬勃的全部历史,也是此学科得以在未来持续发展的思想力量源泉。一代人切断了与经典的联系,也即意味着此学科的发展与学科历史的联系将从此割裂,学脉也将面临着断裂的危险。短期来看,放弃经典研读为学科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学术研究过度地追求新意、追逐热点、追赶数量,导致研究范围宽、研究问题小、研究结果浅。

解决问题的路径隐藏在问题之中,人文学科发展因缺失经典带来的问题,可以在经典研读中去找寻解决办法。就打破学科壁垒而言,不同学科在阅读经典的时候需要有自己的学科立场,以回应本学科特有的学理问题,但应慎重以既有的学科话语体系来解读经典。以教育学人阅读柏拉图为例,可以尝试搁置从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等维度拆解柏拉图的思维方式,从问“教育学如何认识柏拉图”转向问“柏拉图如何认识教育”和“我们如何认识柏拉图”。具体可以分为四个步骤:首先,回到文本本身,在柏拉图的文本中找寻教育的情境,通过分析情境中人物的对话来解读情境中的对话目的;其次,将不同文本中的情境进行对比归纳,尝试梳理出柏拉图整体的教育思想;再次,将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放置于古希腊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从政治、文化、哲学、教育等维度探析柏拉图教育思想之于当时的价值;最后,将柏拉图放置于学术史谱系中,在教育史上重新定位柏拉图,阐释柏拉图教育思想之于当下的价值。

每一本经典都是人类历史、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在前人的积淀下酝酿而出,也在后人的阅读和解释中得到传承。作为学术训练的经典研读就是要在历史发展的视野下,明了经典的过去和今天,既要脱离具体学科视野的局限深入文本,以朴素的整全的视角阅读文本,实现跨学科的交流,又要紧扣学科问题,在学术史谱系中找到独特的落脚点②。由此做到既忠实于文本,又在学术研究上推陈出新,以实现经典研读的学术训练意义。

二、作为文明涵养的经典研读

与经典研读在人文学科专业教育领域的式微不同,随着通识教育在中国高校的勃兴,经典研读在非人文学科专业教育领域的文明涵养意义已经得到越来越多高校和教师的重视,并成为不少高校推进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以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为例,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复旦大学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分为七个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其中前三个模块皆明确提出要以经典研读为核心,第四板块也有部分课程以经典文献为依托。北京大学通识教育将通识课程分为人类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以及人文、自然与方法三个系列,其中人类文明及其传统系列专门开设经典阅读类课程,涵盖哲学、文学、史学、经济学等学科经典。

如果说专业领域内的经典研读侧重“我注六经”,注重对经典义理的阐发,那么通识教育领域的经典研读则更强调“六经注我”,注重对人类重大命题的感知,此时经典就不仅仅是供阅读的文献,更是借以思考人类命运的起点,从经典出发经由先人的指引去触摸那些人类命运共通的永恒问题。

作为文明涵养的经典研读有两层意义:一是面向历史,以经典对永恒问题的追问为关注点,通过中西古今文明比较来充分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思考人类面临的共通性问题以及各文明的特殊性问题,探索不同文明相互沟通彼此体认的可能路径,提升文明之间实现知性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并面向未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动中国文明传统的现代性转化。经典可以为这一系列的理解、思考、探索、提升、推动提供参照,让不同专业的经典研读者有共同的问题意识,有共通的思考方向,有共契的使命担当。二是面向当代,以经典对永恒问题的思考为关照,从不同专业视角切入身处其中的现代社会,反思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将知识的传承与对现代问题的思考批判结合起来,激发研读者对交叉学科的探索兴趣和对专业知识的批判,进而推动知识的更新和发展。经典可以为这一批判、更新和发展提供方向和价值的指引,让经典研读者在交流中互相兴发,并在不同专业领域里寻到新的研究命题。

对通识教育而言,经典研读的核心不在于系统的知识传授或严格的学术训练,而在于深入地阐发经典本身内含着的问题本身的来历和意义,激发研读者的问题意识和对永恒问题的敬畏与好奇。通过研读经典,研读者在领会和思考人文研究的根基中可以形成批判精神,在中西古今文明的比较中培养文化传承者的使命感,并在认知和体会中华传统文化中习得安身立命的根本,以此达到以文明涵养个体精神的目的。

三、作为德性历练的经典研读

无论人文学科的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经典研读若要切实承担起学术创新和文明传承的使命,最终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细微的个体成人之中。也即,只有研读者学以成人方能在人类的代际传承中实现学术生命的更新与传统文明的传承。因此个体如何将研读经典与个人生命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就是经典研读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也意味着经典研读可以作为德性历练的一种重要方式。

经典研读之所以能够影响个体德性的修炼,其关键就在于研读过程中个体对本人生命境遇的体悟与对经典文本的理解是互通的。一方面,个体生命实践的拓展能够为研读带去新视角。以读柏拉图为例,笔者在成为教师前阅读柏拉图的洞穴比喻,重点放在辨析洞穴之内外的差别,追问向上追求哲学与向下从事政治之间的关系。随着笔者教育生涯的开启,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相处带来的体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笔者。当再次解读洞穴比喻时,才明白作为教育者并不是在走出洞穴之后才回到洞穴从事教育,而是在自己向上攀爬的过程中带动着学生一起攀爬。不仅上升之路和下降之路是同一条路,上升的过程与下降的过程也是同一个过程。在成为教师前的学生时代,笔者是以理智沿着哲学探究的思路解释柏拉图;成为教师后,笔者则是从体悟出发寻着教育的需求建构柏拉图。教育的实践经历让笔者有了真切的问题意识,有了进入柏拉图的独特视角,因而能够在阅读中有所新得。另一方面,就个体成长而言,经典中蕴含的价值理念能够给生命实践带去方向指引,为个体的德性养成提供典范。以阅读苏格拉底为例,当笔者在给师范生讲解苏格拉底如何做老师时,其中经典就对三个层面的生命实践产生了影响。其一,教师在梳理建构苏格拉底的教师形象时,将苏格拉底视为教师,将自己视为学生,于是有了第一重教育意义:把过去的教育带入当下。其二,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苏格拉底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了第二重教育意义:当下教育的自我创生。其三,借着苏格拉底教师范生如何当老师,也即学生在学习苏格拉底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未来要如何当老师,因而有了第三重教育意义:把当下的教育带向未来。由此,过去、当下和未来统一在了对经典的研读中,既实现了古典精神的传承,同时在经典的指引下每一代人都得以寻找到自我生命的方向。

经典研读为个体成人所带来的不仅是方向指引,还有在研读经典过程中所产生的心性的磨砺与友爱的生成。研读经典通常有两重门槛:其一是语言关,经典文献多以古典语言写作,如古希腊语、古希伯来语、古拉丁语、古汉语等,因此今人阅读经典原文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学习古典语言;其二是文献关,从古至今经典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是否能在浩瀚的文海中寻找到好的注疏,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个体对经典理解的准确度和深度。无论是古典语言的学习还是注疏文献的查找,都需要读者付以极大的耐心,而学习与寻找的过程也是对读者心性磨砺的过程,是经典拣选读者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孤单且痛苦的,但也因为艰难,所以对经典有共同爱好的人往往能在经典的指引下走到一起,形成研究经典的友爱共同体,如苏格拉底所言,一起研读、分享古人的智慧便是极大的收获[1]。

综上,作为大学人文学科进行学术训练的经典研读,是将经典视为学术史谱系中的重要节点,研读时重在所能理会的高度,指向个体思维能力的提升;作为文明涵养的经典研读,是将经典视为人类文明传承的起点,研读时重在所能达到的广度,指向个体生命格局的宏阔;作为个体德性历练的经典研读,是将经典视为思考个体生命实践的原点,研读时重在经典与自我生命连结的深度,指向个体自我生命的回归。个体在研读经典的过程中思考并实践着人之为人的意义,经典也在与个体的相遇中显现并创生着经典之为经典的价值。对于日趋功利的今日教育而言,重申研读经典的意义正在于以人类智慧的高度和人类文明的广度来对抗时代的浮躁与虚无,来为个体生命走向崇高敞开一种可能性。

注 释:

① 此论述逻辑受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丁耘教授启发。

② 此论述观点受到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魏峰教授启发。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柏拉图学术
“人文价值再思考与中国的人文学科体系构建研究”专题研讨会
中国音乐学(2021年3期)2021-11-20 05:40:24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柏拉图之灵魂观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博览群书(2017年12期)2018-01-15 08:11:38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人文学科文化及其影响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基本理路
文教资料(2015年21期)2015-12-02 02:54:28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
人文学科实验室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