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圣军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当前,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可谓方兴未艾。高职院校也正在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然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导向需要进一步澄明,以利于课程建设的纵深发展。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应基于其类型教育特点,确立明确的建设宗旨和目标。[1]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宗旨,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回答教育“时代之问”为根本旨归,以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教师群体为生力军,以课程开发和实施为主战场,以专业建设和发展为主载体,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渠道,以课程思政研究创新为着力点,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为赋能源,推动所有二级学院、所有在岗教师、所有开设专业、所有在建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职责,守好育人渠、种好育人田,使各类各级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交叉互融、发挥合力,促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通、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和谐、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表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2],形成协同育人、一体育人效应,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领域育人、全时段育人、全融合育人的宏大育人格局。
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是,坚持和保证课程思政建设战略方向不动摇,推动课程思政的理念达成广泛共识,全面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确立,全体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能力、研究水平稳步提升,各类专业和各门课程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和综合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批又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高品质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示范课程、示范课、示范课题研究不断涌现,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教学改革创新、优质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开发、教师高质量发展、科研课题研究中的作用日益显现[3],形成独具特色的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校本模式和方案,促进学校立德树人成效和办学品质大幅提升。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一些成效。总体来看,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完成了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确立了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与目标,谋划了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出台了课程思政教学建设、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思政平台建设、课程思政文化建设、课程思政制度建设各项方案;强化了课程思政建设组织保障;凝聚了课程思政建设共识;遴选了课程思政建设项目,以建设项目为载体,建立了覆盖各学院的课程建设团队,有序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组建了课程思政研究团队,发布了课程思政研究项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课程思政研究创新。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确了课程思政战略定位。通过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落实教育部《高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各高职院校从思想上、行动上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战略举措的重要战略定位,坚决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体系全过程,坚决全方位全领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坚决全面发挥好每门课程的思政育人和综合育人作用。
第二,完成了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多数高职院校先后出台了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聚焦课程思政教学建设、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思政平台建设、课程思政文化建设、课程思政机制建设,全面系统架构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
第三,强化了课程思政组织保障。各高职院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大力强化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保障。教学部门成立课程思政工作机构,统筹做好全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学校各二级学院设立课程思政工作小组,统筹负责各自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筹建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统筹负责课程思政研究工作,各教研室设立了各课程和各专业课程思政工作负责人,具体负责实施各专业各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多数高职院校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学工作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各二级学院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组织架构和工作格局。
第四,凝聚了课程思政建设共识。多数高职院校通过会议布置、集中研讨、专家讲座、材料发放等各种方式广泛宣传和发动,课程思政的理念日益深入教师和学生心中,形成了人人谈课程思政的生动局面,课程思政建设的共识基本达成。
第五,提升了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多数高职院校着力提升全体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多次组织课程思政专题报告会,邀请课程思政领域专家做课程思政建设讲座;各二级学院多次召开课程思政研讨会、培训会、交流会,邀请校内外专家讲解课程思政理论;各教研室开展相关专题集中学习,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慕课学习和网络培训,全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第六,遴选了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多数高职院校教学部门启动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立项遴选工作,覆盖学校所有二级学院。各二级学院以建设项目为载体,通过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结对组合,发挥合力,迅速启动并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目前,各建设项目组建了教学团队,正在有序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
第七,推进了课程思政分类实施。多数高职院校从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特点出发,加紧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体系,分类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建设分类指导,四类课程教师广泛参与,目前基本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
虽然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有诸多不足之处。根据广泛调查,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第一,全面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第二,全域化的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尚未健全;第三,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建设全过程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拓展;第四,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区隔的“两张皮”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第五,课程思政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质量监测体系、激励体系还不完善;第六,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与保障还不到位;第七,课程思政的示范引领作用还不够;第八,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还不显著;第九,课程思政的研究还不深入,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尚不深入;第十,课程思政领域的创新仍较薄弱。创新尚未成为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动力,课程思政建设领域的创新动能不足。这些突出的问题制约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亟待解决。
基于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突出问题,应进一步探索推进策略,扎实深化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
高校院校需要进一步拓展思路、积极探索、群策群力,不断创生可行的实施路径,加快完善、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推动课程思政与党的建设引领、专业建设提质、品牌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赋能、师资队伍培优、内部治理增效、大学文化熔铸、国际合作拓展、智慧校园打造,形成一体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从体制机制的完善上释放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创造力。
高职院校需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紧密结合高职教育在新发展阶段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一步构建全程覆盖、类型多样、层次分明、有序递进、相互贯通、融合支撑、精准施教的课程思政体系。高职“双高”院校还需要紧扣“双高建设”和创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的目标抓手,紧跟党的建设引领行动、专业建设提质行动、人才培养品牌行动、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师资队伍培优行动、内部治理增效行动、大学文化熔铸行动、 国际合作拓展行动、智慧校园建设行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堂革命、质量革命、治理革命,不断完善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
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出台相关教育教学政策细则,明确要求把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标准修订、教材编审选用、课程教案编写、教学课件制作、教学反思总结各方面,贯穿于云平台使用、课堂授课、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教学督导、课题研究、项目实施、实训实验、作业布置、论文撰写、社会实践各环节。[4]
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推动各类课程深入挖掘课程内容本身和课程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进一步推动各类课程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强思政课程对专业教育课程思政的思想引领,鼓励思政课教师加入专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团队,发挥积极作用。
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行业企业指导委员会等组织的积极作用,加紧研究、制订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尽快出台和建立起科学完备、维度清晰、内容多元、操作规范、运转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在教学质量考核、人才培养效果评估、二级学院年度目标考核等各级各类考核评价工作中抓好落实、抓细落实。需要建立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监测机制,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委员会,统一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监测和监督检查工作,注重在教学评估、课程开发与建设、专业设立与认证、“双高建设”成效评价、教学督导听课反馈等工作中加大课程思政建设的检查监督和质量监测力度。需要逐步完善课程思政激励体系,单独核算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量,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量列为教学建设工作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及效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价、职称评定、岗位聘用、高层次人才选拔、培训项目参与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遴选、育人成果奖等各类成果的申报和奖励工作中,明确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并单独设立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奖,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奖励力度。
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各部门组织协调与政策配套,统筹财政预算与资金使用,从资金上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推进。各二级学院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和挖掘各类资源,支持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高职院校需要面向各学院、各专业、各课程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全校课程思政形成规模、凝练范式、筑成体系、成就品牌。 面向各学院、各专业、各课程,通过实施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促进全校课程思政资源形成规模、突出特色、凝练范式、筑成体系、成就品牌。面向各学院、各专业、各课程,加快开展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课程建设与改革,遴选一批包括课程思政优质课程、优质教材、优质教学设计、优质课在内的优质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实施课程思政优质师资建设计划,培育课程思政优质教学名师和优质教学团队。建立课程思政优质资源示范中心,实施课程思政优质资源示范活动,在全校范围内集中展示课程思政优质课程、优质教材、优质教学设计,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发挥优质资源引领示范效应。建立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共享中心,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共享,在全校范围内,实现各类课程思政优质资源的即时共享、全程共享、互动共享。
高职院校需要打造课程思政育人联动工程,多部门集思广益,以人才培养为轴心,加快研究形成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政教育工作体系贯通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体系全过程的可行方法,并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增强育人效果;以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为重心,加快研究形成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助推教学改革创新、优质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开发、教师优质发展的可行路径,并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增强课程思政建设效果。需要实施课程思政分专业精准实施计划,结合专业特征,准确把握专业价值理念和思政教育的契合场域,精准实施课程思政建设计划;实施课程思政分课程精准推进方案,结合课程特点,准确把握课程思维方式和思政教育的耦合之处,精准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大幅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和建设实效。
高职院校需要尽快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设立组织机构,配齐研究力量,加大政策支持,统筹全校课程思政研究进行实质性进展阶段,将研究中心打造成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新型智库,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强大学理支撑和理论指南,赋能课程思政建设驶入快车道。
高职院校需要制定出台鼓励课程思政建设创新的若干政策,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创新行动计划,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创新、课堂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技术手段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创新;推动思政课程资源建设,鼓励探索将学科资源、教学资源、专业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思政育人资源的创造性做法[5];支持在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实验实训、就业实习等过程中,不断创新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的方法与途径。开展“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拓宽后疫情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创新空间,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深度挖掘、集聚优质课程思政线上资源。面向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合作,拓展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建设渠道。将课程思政建设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社会服务、文化传播有效衔接,构建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建设新型载体。